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上学期周日测试二

2014-5-11 0:36:27下载本试卷

上学期

高三生物上学期周日测试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2.基因型为YyRR的果树,用它的枝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种类分别(  )

  A.1种、1种    B.2种、2种          C.3种、2种    D.9种、4种

3.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一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对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种类及转运的氨基酸种类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

  A.tRNA种类一定改变,氨基酸种类一定改变

  B.tRNA种类不一定改变,氨基酸种类不一定改变

  C.tRNA种类一定改变,氨基酸种类不一定改变

  D.tRNA种类不一定改变,氨基酸种类一定改变

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

5.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a→b可表示染色体复制

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1,3,5

 
C.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6.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是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   )

A.3种;9∶6∶1        B.4种;9∶3∶3∶1

C5种;1∶4∶6∶4∶1      D.6种;1∶4∶3∶3∶4∶1

7.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

      A. 1/61    B. 1/9      C. 1/8     D.1/4

8.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体内,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和处于减少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斯的细胞相比 (  )

 A.基因型相同     B.染色体组数相同

 C.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D.DNA数目相同

9.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B.同一种群的生物个体之间只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

C.一个种群中,若在某一段时间内,基因A的频率高于a的基因频率,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比基因型aa的个体适应性一定强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0. 以下有关在不同地点的同一种鸟类地方口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没有地方口音

B. 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

C. 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基因决定的

D. 生活在不同地点的同一鸟类的鸣声有地方口音,这种地方口音是由基因和生态环境共同决定的

11. 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

A. 1000人    B. 900人    C. 800人   D. 700人

12.从人类群体的一个样本中发现:AB(IAIB)血型23人,O(ii)血型441人,B(IBi)血型371人,A(IAi)血型65人,则IA、IB和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

A.0.03、0.45、0.52        B.0.04、0.15、0.81

C.0.05、0.22、0.73        D.0.06、0.44、0.5

13. “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   )

A.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 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5.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16.‘九斤黄’鸡是一种重要的肉食鸡,它的形成是           (   )
A、人类对其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选择的  B、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对其产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变异的选择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7.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种内斗争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种间互助的结果         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1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19.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 

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C.生物过渡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20.有资料报道,一对家蝇一次产卵1000粒,每十天产生一代,按照这个数目计算,一年这对家蝇的后代可以把整个地球覆盖2.54米厚,这种现象叫     (   )

A.遗传性   B.过度繁殖     C.适应性     D.变异性

21.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2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后                 (   )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对显性基因的比例影响很小

C.会使隐性基因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23.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24.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否为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                                 (  )

A.野马与牧马奔跑速度是否一致 B.野马与牧马地理隔离的时间长短

C.野马与牧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D.野马与牧马适应野生环境的能力的差别是否大

25.据科学分析,海洋生物比陆生生物进化的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

A.海洋生物一般比陆生生物低等

B.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进行得比较缓和

C.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生物很少发生变异

D.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被淘汰

26.下表列出了A、B、C、D四种鸟的产卵、孵出和繁殖后代数,哪种鸟将会得到更多的进化优势?                           (   )

数目

产卵

孵出

繁殖后代

A

9

8

2

B

2

2

2

C

9

9

3

D

7

5

1

文本框: 兔死亡率(%)文本框: 病毒毒性(%)27.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子致命疾病的病毒。下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上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隔离  自然选择  突变  定向进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28.在培养人细胞与小鼠细胞的融合细胞时发现,细胞会随机丢失来自人细胞的染色体,在仅含有人的1号染色体的融合细胞中,能合成出人的尿苷单磷酸激酶。下列有关叙述中合理的是                           (   )

  A.与人或小鼠细胞相比,融合细胞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

  B.研究方法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细胞融合诱导技术

  C.在融合细胞中,人的1号染色体DNA与小鼠DNA发生了重组

  D.这种研究可能发现人的某一特定基因与特定染色体的关系

29.为了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以前人们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这一观点,并指导甲地渔民用于实践。可是后来甲地渔民发现在甲地的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越来越小。对于上述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为                      (   )

A.自然选择使甲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了

B.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甲地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向小的方向改变所致

C.由于鱼的食物减少,甲地的鱼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长不大

D.甲地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所致

3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2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31 .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结构 1 和结构 2 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  相同

B .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A

C . A 液的 pH 能保持相对稳定

D .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会造成组织水肿

32.对于真核生物来说,一般情况下基因所含的碱基个数与氨基酸数之比远远大于6∶l,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结构中具有                   (   )

A.起始密码  B.终止密码  C.内含子  D.非编码区

 
33.右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5号和11号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

A.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不一定在常染色

体上

  B.若7号不带有致病基因,则11号的致病基因可能来

自于2号

  C.若7号带有致病基因,10号产生的配子带有致病基

因的概率是2/3

  D.若3号不带致病基因,7号带致病基因,9号和10

   号婚配,后代男性患病的概率是1/18

34.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

  A.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B.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而不能传粉

  C.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D.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无法交配  

35.心肌梗塞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冠心病最危险的并发症。冠心病是否遗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定论,但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家族倾向是非常明显的,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实临床资料的可靠性以及想了解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正确的方法是                             (  )

A.调查多个家族中多个成员,研究该病的家族倾向

B.在每个家族中随机抽样调查一人,研究该病的家族倾向

C.仅在患者家族中调查并计算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D.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36.(10分)下图为对某一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调查后得到的系谱图。Ⅰ4的家庭中没有乙病史。试回答(以A与a、B与b分别表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等位基因):

(1)甲病的遗传属于     染色体     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最可能属于   染色体     性遗传。

(2)I3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为    

(3)若Ⅲ2与Ⅲ。婚配,其后代(U)患病的概率为      ;U为同时患两种的病女孩的概率为    ;若U已有一个两病兼发的哥哥,则U正常的概率为     

文本框: 种群密度37.(8分)下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异类型。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4)若要增强杀虫剂的杀虫效果,则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4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                       。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                 。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      

(2)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一般更象偃麦草,如果要选育出具有更多普通小麦性状的后代,下一步的办法是             

(3)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右图),请在下面填出右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39.(9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2分)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40.(9分)有人在农科站研究奶牛,发现牛厩中的苍蝇很多,影响了牛群的健康,人们用配制一定浓度的DDT溶液喷洒在牲口圈内和牛身上,DDT是一种杀虫剂,能杀死几乎所有苍蝇。但一段时间后,苍蝇的数目再次增多,工人再次喷洒DDT液,得到类似于第一次喷洒的结果——多数苍蝇都死了。然后苍蝇的群体再次扩大,工人再次喷洒DDT液。经过多次重复喷洒之后,配制的DDT液能杀死苍蝇愈来愈少。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配制一定浓度的DDT液在此奶牛场几乎全无杀虫效果。

   针对后来配制的一定浓度的DDT液能杀死苍蝇愈来愈少的事实,奶牛场的工人在讨论过程中有下述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可能是所使用的DDT由于放置过长,DDT分子结构破坏或变性导致药性失效了。

有人认为是长期的使用DDT,导致苍蝇抗药性的增强的结果。

根据上述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上述哪种观点的正确(可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本奶牛场的苍蝇、其它未使用过DDT的奶牛场的苍蝇、本奶牛场使用的DDT杀虫剂等)

操作过程:

结果及结论:

(2)如果是苍蝇抗药性在DDT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加强,你认为苍蝇性抗药性加强的过程是怎样的?

周日考试答案(8.5)

AACCD CBBDD BCACC CDDCB CCACB BCCBC  CD  CD  AD  ABC  AD

36. (1)常;隐;伴Ⅹ;隐 (2)XBXb (3)7/32;0;9/16

37. (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3)甲虫与农药  (4)杀虫剂I与杀虫剂II交替使用

38. (1)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2)将杂交后代与普通小麦反复杂交

(3)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39. ⑴ ②③   ⑵ 自由扩散   4     三    ⑶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⑷PH值  ⑸氧气、营养物质等   二氧化碳,尿素等

40. (1)操作过程:用本奶牛场使用的DDT杀虫剂,按本奶牛场长期使用的浓度配制成杀虫液,用这种配制DDT液对未使用过DDT的奶牛场的苍蝇喷洒;

结果及结论:如果喷洒后未使用过的DDT的奶牛场的苍蝇大量死亡,则说明DDT药性未失效,第种看法正确。反之第种观点正确 

(2)在使用DDT前苍蝇中不同的个体的抗药性有差异,在使用DDT后,抗药性差的个体大量淘汰,保留下来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中由于变异可能产生了抗药性更强的个体,使用DDT选择后,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得到了繁衍,经过多代这种选择和积累,使得苍蝇的抗药性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