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选择题强化练习(下)
51.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人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52.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非编码区对于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不可缺少
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至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
53.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l,Fl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 )
54.植物的抗逆性指植物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抗寒、抗冻、抗盐、抗病虫等性状。某研究 人员偶然发现了一株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植株,此植株在培育抗寒新品种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
A.通过研究该植株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可探索作物的抗寒机理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将该植株的抗寒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
C.通过与非抗寒油菜品种杂交,其F1代将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D.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生产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人工种子
55.生物工程的兴起,标志着人们从认识生命活动的奥秘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巨大飞跃。下列选项能正确说明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是 ( )
A.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B.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通过人为手段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之一
C.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培养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经济动物
D.基因工程中用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获得真核生物的目的基因都有内含子
56.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②唾液淀粉酶能与淀粉相结合,使淀粉水解成葡萄糖
③谷丙转氨酶能将谷氨酸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生成的是非必需氨基酸
④胰蛋白酶能作用于离体的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7.由于基因突变,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门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根据已知条件,你认为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和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 ( )
备选项 | A | B | C | D |
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
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 | 天门冬氨酸 | 天门冬氨酸 | 甲硫氨酸 | 甲硫氨酸 |
5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59.棕色鸟和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26只褐色,53只棕色。棕色鸟和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 )
A.100% B.75% C.50% D.25%
60.纯合高茎常态叶玉米与纯合矮茎皱形叶玉米杂交的F1代全部为高茎常态叶,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数量是:高茎常态叶83,矮茎皱形叶
①高茎与矮茎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常态叶与皱形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④常态叶与皱形叶性状由细胞质基因决定
⑤两对相对性状均由细胞核基因决定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61.天竺鼠身体较圆,唇形似兔,是鼠类宠物中最温驯的一种,受到人们的喜爱。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鼠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现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天竺鼠,已知.B决定黑色毛,b决定褐色毛,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则这批天竺鼠繁殖后,子代中黑色:褐色:白色的理论比值为 ( )
A.9:4:3 B.9:3:
62.右图表示某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A、a、B代表不同的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第Ⅱ次分裂后期,其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均为卵细胞
B.该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
C.该细胞形成时可能经过了一次基因突变
D.若该生物生存的环境对基因A生存比较有利,则aa型个体数量将在短时间内下降至零
亲本组合 | 黄色圆粒 | 黄色皱粒 | 绿色圆粒 | 绿色皱粒 |
甲×乙 | 85 | 28 | 94 | 32 |
甲×丁 | 78 | 62 | 68 | 71 |
乙×丙 | 0 | 0 | 113 | 34 |
丁×戊 | 0 | 0 | 49 | |
63. 下表为甲一戊五种类型豌豆的有关杂交结果统计。甲~戊中表现型相同的有
A.甲、丙 B.甲、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64.右表为豌豆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F2基因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配子 | YR | Yr | yR | yr |
YR | 甲 | 乙 | YyRr | |
Yr | 丙 | |||
YR | 丁 | |||
yr | yyrr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Y、y、R、r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B.甲~丁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最高为丙
C.Y、y、R、r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D.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代P的类型所占比例是3/8或5/8
65.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 )
66.右图表示某正常基因及指导合成的多肽顺序。A—D位点发生的突变导致肽链延长停止的是[除图中密码子外,已知GAC(天冬氨酸)、GGU(甘氨酸)、GGG(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终止)] ( )
A.G/C→A/T B.T/A→G/C
C.T/A→C/G D.丢失T/A
67.已知西瓜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第一年将黄瓤西瓜种子种下,发芽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植株。以该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进行杂交,并获得三倍体植株,开花后再授以纯合红瓤三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所结无子西瓜瓤的颜色和基因型分别是 ( )
A.红瓤、RRr B.红瓤、Rrr C.红瓤、RRR D.黄瓤、rrrr
68.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 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反应 | ||||
刺激部位 | 破坏前 | 破坏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69.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③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②代表神经中枢
B.刺激b点,则b点膜电位将变成外负内正,且图中标记点中a、c、d、e均可兴奋
C.刺激d点,图中标记点中只有e、c兴奋,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图中共有4个突触。
70.如下图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有关的生物学过程,在对其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可能是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B.乙图中,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的频率,C点比A点高
C.丙图曲线表示胃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的催化特性
D.丁图中苹果贮藏室的氧气调整到A点对应的浓度
71.如下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72.如图,4种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②号和④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一孔,使光线能射入,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 ( )
A.②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①和③
73.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做出的判断,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 )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灭绝的生物是b
③若丙中5个圆示意血液循环时,则a、b依次代表的器官是肺和心脏
④若丁中a和b代表应激性和反射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反射,b表示应激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4.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
A.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B.a在1h~2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
C.b在1h~2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
D.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元所致
75.下面有关人体代谢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都有二氧化碳和水
B.在唾液的形成和分泌过程中,都要消耗ATP
C.剧烈运动刚结束时进行血液检查,测得的血液pH明显比安静时增大
D.在严寒的冬季,人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夏季相对高一些
76.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
77.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D.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合成单克隆抗体
78.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人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②③①④③ B.④③②②① C.②①④①③ D.④③②①①
79.右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l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4层膜
C.3和5可以相互转变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0.人体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彻底消灭病毒
B.往往是先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再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彻底消灭病毒
C.往往是先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再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彻底消灭病毒
D.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再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彻底消灭病毒
81.现有两瓶密封的罐头已过保质期,甲瓶瓶盖鼓起,乙瓶外观无变化,打开后发现两瓶罐头均已变质。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①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乳酸
②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酒精和CO2
③甲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有CO2和H2O
④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乳酸
⑤乙罐头变质是被异养厌氧细菌污染,细菌代谢的产物是酒精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②④
82.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扩大培养时,培养基中适宜的碳氮比为4:1
B.衰亡期细胞解体,是生产上提取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C.谷氨酸脱氢酶属于组成酶,所以只进行酶合成的调节
D.菌种的选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3.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可以利用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手段
B.虽然青霉素是抗生素,但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严格灭菌
C.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pH呈酸性时产生乳酸或琥珀酸,pH呈碱性时产生谷氨酸
D.发酵工程的产品可以采用过滤、沉淀、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
84.对下图四幅图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I中l表示阳生植物,2表示阴生植物
B.图Ⅱ中a、b、c、d、e分别表示分解者、噬菌体、原核生物、蓝藻、生产者
C.图Ⅲ中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图Ⅳ中a曲线表示青蛙,b曲线表示小鼠
85.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
A.从控制磷脂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人手,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合成速度
B.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应进行通气和搅拌,以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C.控制碳源与氮源比为3:1时,既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又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合成
D.在发酵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有利于谷氨酸持久的大量合成
86.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根瘤菌
A.从结构和成分看,①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⑥是需氧型
C.从生殖方式看,①可进行出芽生殖,②③④⑤⑥均进行分裂生殖
D.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87.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 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8.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中A、8、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89.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
90.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91.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92.如右图所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93.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l%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食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4.下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操作和叙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图l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某视野中的图像,如要看清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②图2表示的是叶绿体色素分离的位置,正确的是A、B、C、D中的B图③图3是质壁分离的细胞,想使质壁分离复原应该增加b的浓度使之大于a的浓度④图4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注的那一个叶绿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按逆时针方向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5.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如右图,预先放在黑暗中48小时,再用黑纸将叶片左侧上下两面夹住,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该叶片不同部位取下①、②、③三个圆片,放在酒精溶液中加热脱色,再放入清水中漂洗,取出后加碘液。此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依次是、以及能证明光合作用场所为叶绿体的是 ( )
A.②①和①③ B.①②和③② C.①②和②③ D.②①和②③
96.右图表示几种含氮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下列依据此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土壤疏松可促进b过程,抑制c过程②部分细菌、放线菌、蓝藻可以完成a过程,它们的细胞结构均没有核膜③能完成a过程的生物只能是消费者④能完成b过程的生物通常属于第一营养级,能完成c过程的生物通常处于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97.如右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馏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漏斗内的液面略高于蒸馏水,分别检验蒸馏水中的物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①漏斗液面下降 ②漏斗液面上升③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④烧杯内液体遇碘液变蓝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98.如右图所示,甲乙两瓶盛有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溶液内同时加入足量同样酵母菌,甲瓶内溶液不断通入N2,乙瓶内不断通入02,l h后,测定两瓶溶液的pH,结果是 ( )
A.乙的pH高于甲 B.甲pH下降,乙上升
C.甲pH上升,乙下降 D.乙的pH低于甲
99.去除鼠的甲状腺,10 d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摘除后第5日开始连续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5 d,10 d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观察,最必要的是下列哪项实验 ( )
A.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对照组
B.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5日移植甲状腺
C.摘除后第5日开始,只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剂
D.从手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
100.取4株大小相同、来源相同,且有等量叶片的嫩枝,按下图所示方法处理: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重量调到
A.曲线I代表c和D装置 B.曲线Ⅱ代表B装置
C.曲线Ⅲ代表A装置 D.该装置说明叶的上表面气孔比下表面多
101.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甲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①和②两个花盆中种上大豆,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乙同学看了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保持在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102.加有少量柠檬酸钠的人血分装于①②③试管中,随后依次加入0.3%、0.9%和1.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30分钟后离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和②试管的上清液中有血红蛋白,沉淀中都有红细胞
B.②和③试管的上清液呈淡黄色,沉淀中分别有完整的和皱缩的红细胞
C.①和③试管的沉淀中,分别有皱缩的红细胞和完整的红细胞 D.②和③试管的上清液是血清
103.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实验结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叶绿体中的色素经提取和分离后,在滤纸条上形成的四条色素带中,最下面一条是叶绿素b
B.将银边天竺葵的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可发现叶边缘不变蓝而内侧的部分变蓝
C.用含18O的水浇灌植物,最先从周围空气中检测到18O
D.晴天上午10时左右,用钻有直径为l cm左右小孔的锡箔纸将田间的一株植物的叶片上下夹住,下午3时左右取下这片叶子,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的部位呈蓝色,而被锡箔纸遮住的部分呈白色或黄白色
104.某学生完成了下面的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了深蓝色。然后他嚼碎了另一块干面包,并用本尼地溶液(一种用来检验麦芽糖的试剂)检验之,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麦芽糖与试剂反应的颜色),因此,他做出结论,认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 ( )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的检验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
B | D | B | C | B | C | D | B | C | B |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
B | C | D | C | B | A | B | C | D | B | D | B | C | AB | C |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
A | C | B | C | A | D | A | C | B | C | A | A | A | C | B |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
C | C | C | B | D | C | C | D | C | D | C | B | D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