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押猜试题
选择题
1.有关微生物生长、代谢及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稳定期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
B.酶活性调节引起的酶结构变化是不可逆的
C.青霉菌生长期的各阶段都产生氨基酸和青霉素
D.发酵过程要严格控制温度、pH值、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
2.下列关于固氮基因及固氮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圆褐固氮菌能分泌生长素促进自身生长
B.根瘤菌可以在无氮培养基中生存
C.根瘤菌和圆褐固氮菌的同化类型都是异养型
D.固氮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
3.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只能杀灭口腔中某一种特定的细菌
B.细菌外毒素侵入人体后,通过细胞免疫使其丧失毒性
C.严重缺铁的病人局部组织缺氧,可能会因乳酸积累而导致肌肉酸痛
D.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只能在体内合成
4.水稻的雄性可育(能产生可育花粉)性状由显性基因A、B控制(水稻植株中有A、B或两者之一为雄性可育)。现有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的水稻,甲不含A、B基因,乙含有A、b基因,丙含有a、B基因,若甲与乙杂交得到的F1全部雄性可育,甲与丙杂交得到的F1全部雄性不育。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这两对基因存在部位是( C )
A.两者均存在于细胞核中 B.两者均存在于细胞质中
C.仅A、a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D.仅B、b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5.下图表示人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②过程的场所是在线粒体中,②过程所产生的ATP数目远远多于①过程生成的ATP数量。
B.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以促使①、②、⑧等过程的进行.
C.丙氨酸只能在人体内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
D.肌糖元不能直接变成葡萄糖,必须先经过分解产生乳酸,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肝脏,在肝脏内转变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调节动物发育方面甲状腺激素与生长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动物的性行为主要有神经调节来决定。
C.内脏器官的生命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D.名贵花卉的繁殖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
7.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体细胞具有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可以生产乙肝疫苗和抗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在细菌中几乎可以找到植物所需要的各种抗性基因,如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抗盐碱等基因。如果将这些抗性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都要用到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通过人为手段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之一
答案:D
8. 下列实习、实验常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使用光学显微镜正确的方法是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调小光圈,进行观察
B. 在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需向试管中先加入NaOH,再加入等量的CuSO4
C. 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时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凝集效果较佳
D. 用75%的酒精和15%的盐酸等比混合可以用来解离根尖细胞
答案:C
简答题
9.(一)在一密闭饲养的有毛小鼠繁殖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对有毛小鼠产生的一窝鼠仔中有几只无毛小鼠,其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个体。无毛小鼠全身裸露无毛并终身保留无毛状态。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无毛小鼠的遗传特性,让上述这对有毛小鼠继续杂交,仍有无毛鼠出生,让无毛鼠与亲代有毛鼠回交,生产出10只无毛小鼠和12只有毛小鼠,其中无毛小鼠雌雄各5只、有毛雌小鼠7只,雄小鼠5只。
(1)研究人员初步判断:
①该小鼠无毛的原因是种群中的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它环境因素造成的;②控制无毛形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试写出研究人员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
(二)因该种无毛小鼠有多项研究价值,科研人员需要将其扩大繁殖。已知无毛是由隐性基因控制,无毛雄鼠能正常生育,无毛雌鼠繁殖率低,哺乳困难。若利用上述回交试验得到的小鼠做实验材料,理论上有四套交配方案能获得无毛小鼠。其方案一:杂合有毛小鼠♀×杂合有毛小鼠♂
写出另三套方案,指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最佳方案:
理由:
(三)我国科学家成功将乙肝病毒表面蛋白基因导入小鼠体内,获得“乙肝鼠”,用以模拟人类乙肝患者进行研究。为了获得乙肝病毒表面蛋白基因,需要用 酶,将此基因从乙肝病毒DNA中分离出来。利用 进行基因诊断可迅速检测乙肝病毒表面蛋白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小鼠体内。
9题参考答案:
㈠ ⑴ ①因为小鼠的无毛性状可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种群中常见种为有毛,出现无毛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因为回交后代无毛性状没有性别差异,故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⑵ 方案二:无毛小鼠♂×杂合有毛小鼠♀
方案三:无毛小鼠♀×杂合有毛小鼠♂
方案四:无毛小鼠♀×无毛小鼠♂
最佳方案:方案二(与上述对应)
理由:因为方案二中亲本均能正常发育,后代无毛小鼠出现概率较高为1/2;而其它方案均存在缺点:方案一后代无毛小鼠出现概率较低为1/4,方案三、方案四中纯合隐性无毛雌鼠繁殖能力低,哺乳困难。
㈡ 限制性内切 DNA探针
10.I.(10分)下图表示生物新陈代谢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生理过程)。
![]() |
(1)若图中⑤过程O2的释放量小于⑥过程O2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
(2)图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⑤、⑥、⑦、⑨(用图中的序号回答)。
(3)能发生②、③生理过程的植物,其叶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维管束周围有花环型结构和维管束鞘细胞中有叶绿体。
(4)④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⑤(用图中的序号回答)。
(5)如果图中⑧过程是可逆的,则该过程发生在人体的肝细胞中,能促进此过程的激素是 胰岛素。
(6)人体内能进行⑩过程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它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II.(10分)为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属于蛋白质类激素,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3个相同的水槽,编号A、B、C,分别注入等量的池塘水;
第二步:取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蝌蚪若干,平均分为3组,分别放入A、B、C三个水槽;
第三步:A组蝌蚪不做处理,B组蝌蚪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C组蝌蚪注射等量用蛋白酶处理过的甲状腺激素(蛋白酶已除去)。
第四步:其它饲养条件设置为相同且最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状况。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酶具有专一性,如果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则会被蛋白酶分解,从而失去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
(2)以蝌蚪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胚后发育为变态发育,便于观察。
(3)实验采用“注射法”而非“饲喂法”,其原因是避免甲状腺激素被蝌蚪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4)如果实验结果为:B组和C组蝌蚪的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且比A组蝌蚪快,则说明甲状腺激素是非蛋白质类激素。
(5) 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属于蛋白质类激素,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是:用双缩脲试剂来鉴定。
11、分析下列遗传现象,回答问题。紫茉莉枝条颜色有绿色和白色,某植株A雌雄异株,果皮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有人用上述纯合植株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①♀绿色枝条×♂白色枝条→F1植株全为绿色
②♀白色枝条×♂绿色枝条→F1植株全为白色;
③♀A植株(黄色基因)×♂A植株(绿色基因)→所结果实果皮全为黄色
④♀A植株(绿色基因)×♂ A植株(黄色基因)→所结果实果皮全为绿色
1、依据上述实验分析紫茉莉枝条颜色和豌豆的豆荚颜色分别最可能属于——————————遗传和——————————遗传;阐述理由,前者————————————————————————————————————;后者—————————————————————————————————————。
2、现有纯系绿色A植株、黄色A植株,设计实验探究A植株果皮颜色遗传方式,并判断显隐性关系,要求写遗传图解。
11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细胞质遗传(2分)、细胞核或细胞质遗传(2分);紫茉莉枝条颜色遗传过程,在正反交实验中F1的表现始终与母本保持一致(2分);A植株果皮颜色杂交实验中所结果皮是由母体一部分发育而来,并非子代,难于判断遗传方式(2分)。
2、(1)取多株雌雄绿色、黄色A植株按如下方式做正、反交实验,统计分析F1植株所结果皮的性状。(3分)
杂交组合一(4分)
P♂绿色豆荚植株×♀黄色豆荚植株
↓
F1 所结豆荚_____色
杂交组合二
P♂黄色豆荚植株×♀绿色豆荚植株
↓
F1 所结豆荚_____色
若F1表现不一致且与母本一致则为细胞质遗传(2分);杂交组合一与杂交组合二中F1表现一致则为常染色体遗传,F1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分);若F1表现不一致,与性别有关为性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两个杂交组合中个体数多的性状为显性(2分)。
12.(21分)甘蔗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种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生物学上它也是一种典型的C4植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甘蔗较我们常见的小麦和水稻高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显微
镜观察甘蔗叶片的横切面,可以发现围绕
其微管束的是呈____________的两圈细胞。
(2)传统的甘蔗种植方式是很浪费种蔗的,现在通过生物技术可以生产如图所示的人工种子,制造人工种子的原理是在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的最外面用一层有机膜包裹,并在薄膜以内放入一些营养物质,这层膜和这些营养物质分别具有种皮和胚乳的功能,如上图所示。在制造过程中还可加入某些农药、菌肥等。由离体的植物体细胞形成胚状体的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被培养的细胞始终受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3)从保证甘蔗人造种子正常生命力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上来看,其外部薄膜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在甘蔗人工种子中被包入菌肥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们发现甘蔗这类C4植物合成淀粉的部位是微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不能合成淀粉的原因是缺少暗反应所需要三羧酸酶系。为证明C4植物叶肉细胞中因缺少暗反应所需的三羧酸酶系而不能合成淀粉,请利用右图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下面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并回答问题。
试剂:如图所示的A液、B液,三羧酸酶系稀释液、蒸馏水、碘液、试管、吸管、水浴锅等。
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ATP、NADPH后通入适宜浓度CO2,且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参考答案:(21分)
(1)甘蔗能利用低浓度的CO2,而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则不能 花环型 (2分)
(2)脱分化 再分化 植物激素(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3分)
(3)透气不透水 能被微生物降解(2分)
(4)固氮菌(或圆褐固氮菌,答根瘤菌者不得分)(1分)
(5)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I、II、III,向I、II两试管中加入2ml上述实验取得A液,向III号试管加入上述实验取得的B液(2分)
②向I、III两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向II号试管加入等体积的三羧酸酶系(2分)
④一段时间后,取出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现象(2分)
结果:试管I不变蓝,试管II、III变蓝(1分)
13.(22分)植物的根与茎分别具有向地生长和背地生长的特性,这与重力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
实验一:将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将甲组幼苗幼根前端中央插入一薄云母片。(见下图)提示:云母片不影响植物生长,但能阻止该部位生长素重新分布或运输。
将两组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上图所示。
⑴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⑵图乙所示幼苗的幼茎和幼根近地侧的生长素比远地侧高,但两者所发生的反应却不相同,这是因为
。
实验二: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中生长素能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为了验证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A段(胚芽鞘尖端)而不是B段(尖端下面的一段)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⑴实验材料及用具: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⑵绘图表示实验装置及方法,并用文字加以注解或补充说明。
⑶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3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
⑴幼苗根的向地生长与根尖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2分)
⑵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高浓度会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2分)
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性差,高浓度会促进茎近地侧的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2分)
(说明:仅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或根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只给一分)
实验二:⑵实验装置及方法正确6分,每个装置2分。
以上装置放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情况。(2分)
⑶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8分)
甲装置内胚芽鞘直立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到阻止,植物不表现为向光生长。(2分)
一道有关“微生物”的实验题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对链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细胞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表面,待其涨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注:影印的作用是保证这三个平板上所涨出的菌落的亲源关系和相对位置保持严格的对应性)。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菌落。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后,就可在平板2的相应位置上找到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然后把平板2中最相近部位上的菌落(实际上是很多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并重复以上各步骤,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回答:
(1)培养皿中应装有 (固体、液体)培养基。
(2)大肠杆菌同化作用类型是 ,因此,在培养基中应加入
做为碳源。
(3)写出由原始链霉素敏感菌株至平板1、2的菌落的移种顺序 。
从图中可看出,1、3、5平板中细菌抗药性个体逐渐 ,抗性逐
渐 。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链霉素对
细菌起到了 作用。
(4)平板中的菌落在生态学中称为 ,细菌的抗性性状来源于 。
(5)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过程: 。
(6)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试题解析:这是由高等微生物学教材中介绍的J. Lederberg夫妇设计的
影印实验衍化而成的一道关于微生物变异研究的实验题,旨在考查学生的
微生物学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观察阅读及对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实验流程的分析,以1、2、3号培养皿为例:2、3两个
培养皿中所接种的大肠杆菌不仅均来源于培养皿1,而且对应位置上长出
的菌落也具有严格的亲缘关系,由于3号培养皿中含链霉素,其上长出的
个别菌落一定是抗链霉素的,再根据位置与亲缘关系的严格对应性,可以
判断出2号培养皿中抗性菌落的位置。其它培养皿依此类推。从实验结果
看,2、6、10三个培养皿不含链霉素,但在与3、7、11培养皿相对应的
位置上也长出了抗性菌落,说明微生物的抗药性是在未接触药物前自发产
生的,这一突变与相应的药物环境毫不相干。该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变异为
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环境对不同方向的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即决定
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试题答案:
(1)固体 (2)异养型;有机物 (3)1→2→4→5→6→8→9→10→12;
增多;增强;是自发产生的不是药物诱导的结果;定向选择
(4)种群;基因突变 (5)由于基因突变,部分细菌细胞中(质粒)
产生对链霉素具有抗性的基因,链霉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种群中
抗性基因频率上升,抗性增强 (6)通过影印的方法巧妙地从没有接
触过链霉素的细菌中获得了抗链霉素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