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综合练习题(二)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 23 S
1.人体某蛋白质在细胞中合成后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方能分泌到细胞外,欲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得以表达最终获得成熟蛋白,下列适于充当受体细胞的是 ( )
A.大甩杆菌 B.酵母菌 C.噬菌体 D.质粒
2.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选项 | 激素 | 分泌腺体 | 生理作用 |
A | 胰岛素 | 胰岛B细胞 | 抑制肝糖元分解和细胞对葡萄糖分解利用 |
B | 催乳素 | 垂体 | 调控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乳腺发育和泌乳等 |
C | 促性腺激素 | 垂体 | 促进性腺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
D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下丘脑 |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3.下图表示几种相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同一种酶
B.经途径⑦可以使细胞内氨基酸的种类和
数量增多
C.图中⑤过程的完成需经过脱氢经过脱氨
基作用或转氨基作用
D.能完成⑥过程的生物,CO2可以作为其
碳源,NH3可作为其能源物质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为7.3×107(焦/m3/年)未被消费者同化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
|
(1)为确保图中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顺利进行,应适时向培养夜中
。若将完全培养液换成镁元素不足的培养液,则该植株的新叶将从
处获得所需镁元素。下表中数据是将该种植物分别放在不同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植物生长过程受 元素和 元素影响最大。
最初干重(g) | 2个月后的干重(g) | ||||
只含水 | 含N、P不含K | 含N、K不含P | 含P、K不含N | 含N、P、K | |
0.083 | 0.12 | 0.81 | 0.13 | 0.14 | 0.83 |
(2)若将装置中的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三碳化合物)与C5(五碳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分别是:C3含量 ,C5含量 。
(3)显微镜下观察图中植物的横切片,发现其维束鞘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若用同位素
(填写数字符号)。
①O2 ②CO2 ③水蒸气 ④葡萄糖 ⑤氨基酸 ⑥脂肪
|
(1)上述过程中,导致基因“沉默”的小分子RNA片段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图中③过程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其中碱基A与 进行配对。
(2)由图可推知RISC与小分子RNA的一条链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体”发挥了RNA
酶的催化作用,
(3)这种RNA干扰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调控发生在转录过程之 (前/后)。影响的是基因表达的 过程。
(4)人工合成的具特定序列的小分子RNA同样可用来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该技术可被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针对肿瘤、癌症、AIDS及一些遗传病等发挥作用。如艾兹病毒(HIV)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细胞,使用这种RNA干扰技术,可避免其对机体 免疫过程的破坏,使治疗该疾病的可行性大大增加。
31.(18分)苏丹红又名苏丹,分为Ⅰ、Ⅱ、Ⅲ、Ⅳ号,因其代谢产物有一定的致癌性,故多数国家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实验表明“苏丹红Ⅳ号”会导致鼠类患癌,且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2)肝炎病毒感染久治不愈也会使病毒DNA整合到肝细胞中,引发肝癌,与“苏丹红Ⅳ号”致癌机理相比,从变异角度看,前者属于 ,后者属于 。
|
|
根据实验设计的思路,完成下列具体实验方案(提示:癌细胞和小鼠肝细胞都能传代培养,但癌细胞形态会发生明显改变。如何观察细胞形态不作为实验设计要求)
A.实验准备:
①配制动物细胞培养液:此培养液中除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通常还应添加的是 。
②制备单个细胞:用 分别处理机体组织,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
B.实验方案
①分别使单个癌细胞和单个肝细胞核质分离,将癌细胞核和肝细胞质形成重组细胞甲,癌细胞质和肝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乙。
②取两个培养瓶分别编号为甲、乙(与重组细胞甲、乙对应),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③ 。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两瓶中的细胞形态。
C.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甲瓶中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 ;
②若乙瓶中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 ;
③若甲、乙两瓶中细胞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 ;
④若甲、乙两瓶中细胞形态均没有明显变化,则无法确定基因所在位置而需进一步实验,但可推断该调控基因的表达需要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共同参与。
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20小题,每题6分,共120分)
1.B 2.A 3.D 4.D
29.(16分)通入空气 培养液,老叶(缺一不可) N P(两空顺序可调)
(2)下降 上升
(3)四碳化合物 (或“C
30.(14分,每空2分)
(1)(4种)核糖核苷酸 U
(2)内切(或“水解”)
(3)后 翻译
(4)丁(淋巴) 特异性(或“体液、细胞”)
31.(18分,每空2分)
(1)脂肪(或“脂质”)
(2)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3)A①(动物)血清 ② 胰蛋白酶
B③取等量组细胞甲和重组细胞乙,分别加入甲、乙两个培养瓶中进行细胞培养(合理即可)
C①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
②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
③调控基因可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