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生物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2014-5-11 0:36:32下载本试卷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高三年级生物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生 物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含选做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涂黑。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 2B 铅 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光合作用过程中,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产生的物质是

A.C3 、C5和葡萄糖  B.C3 、C5和ATP  C.ADP、[H]和O2  D.ATP、[H]和O2

2. 细胞有氧呼吸中,水作为反应物参与的过程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氢  

C.氢与氧结合生成水            D.ADP和Pi形成ATP

3.人进食后,下列哪一现象在胰腺细胞中不会出现

A.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增加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联系加强  

C.细胞核中DNA加快复制         D.核糖体的功能增强

4.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由遗传物质控制        B.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

C.细胞死亡等同于细胞凋亡        D.衰老过程中部分酶活性改变

5.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

A.解离时可用盐酸除去细胞壁以分散细胞  B.漂洗时洗去染液防止染色过深

C.低倍镜看不到细胞时可换用高倍镜观察  D.高倍镜可看到不同时期的细胞

6.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法收集小动物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

7.下列生化反应的场所肯定是细胞器的是

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B.胰脂肪酶的合成

C.硝化细菌进行有氧呼吸          D.二氧化碳的固定

8.各类生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存在

A.染色体复制和着丝点分裂        B.DNA复制和细胞质分开

C.纺锤丝出现和ATP的产生        D.同源染色体复制和分离

9.导致人的Kuru病的朊病毒是一种能繁殖的病原体,它只含蛋白质,不含核酸。这一事实对下列哪项结论提出了挑战

A.核酸是唯一的遗传物质         B.蛋白质分子存在基因

C.蛋白质具有复制能力          D.蛋白质不受核酸控制

10.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近似于1:1,原因是

A.雌配子:雄配子=1 :1         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 :1    

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 :1    D.含X的卵细胞:含Y的精子=1 :1 

11.人的精原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1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DNA数目

A.等于23       B.大于23    C.等于46      D.大于46

12.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人体糖蛋白时,自然状况下的大肠杆菌不宜作受体细胞。原因是它缺乏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有氧呼吸所需酶   

C.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13.下列遗传图谱表示了人类PTC味盲病的遗传情况。将浓度很高的PTC溶液甚至结晶物放在PTC味盲病患者的舌根部,不能品尝出PTC的苦涩味来,PTC尝味能力基因的位置与特点是 

A.常染色体,隐性 B.常染色体,显性  C.X染色体,隐性  D. X染色体,显性

1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能进行

A.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  B.光合作用    C.有氧呼吸      D.无氧呼吸

15.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 :1 :1 :1 :2 :2。按自由组合定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6.对于一个被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个体数量进一步减小时,最危险的潜在结果是

A.有害基因增多 B.导致生殖隔离  C.基因多样性丧失  D.种内斗争加剧

17.有关人体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肌细胞缺乏血糖导致低血糖晕厥       B.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C.艾滋病患者都是因感染病菌而死       D.糖尿病患者都因胰岛A细胞受损引起

18.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体液和免疫共同调节         B.有正负反馈两种调节机制

C.血糖浓度是由多种激素调控         D.饮水过多时只排水不排盐

19.设计生态瓶时,不合理的是    

A.各种生物保持营养联系           B.按比例搭配各种生物

C.及时供氧确保有氧呼吸           D.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20.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荒漠化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B.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强

C.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       D.生物都用两种呼吸方式释放碳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30分。

21.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哪些功能密切相关

A.细胞识别    B.免疫反应      C.信息交流    D.离子出入

22.细胞中存在ADP的场所包括

A.线粒体基质    B.细胞质基质    C.叶绿体基质   D.细胞核内容物 

23.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           B.顶芽易得到充足光照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           D.赤霉素促进顶芽发育

24.可能造成食物链缩短的有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      C.物种入侵    D.砍伐森林

25.协助扩散又叫易化扩散,下列有关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同种载体

B.只有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葡萄糖等较大的分子只有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

26.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某种冻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释放到环境中的氧气的量(净产氧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I表示氧气产生量的变化          B.25℃时呼吸作用最强

 C.-7.5℃时净光合作用为零         D.40℃时净光合作用为零

27.豌豆的DNA有84%存在于染色体,14%存在于叶绿体;组成染色体的物质中,DNA占36.5%,RNA占9.6%,蛋白质占48.9%。上述事实不能说明

A.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        B.蛋白质是染色体主要成分之一    

C.DNA能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D.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质

28.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受损伤后可能直接引起

A.生长停止   B.性腺发育停止   C.血糖浓度升高  D.甲状腺机能衰退

29.下表为光与温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长性状

日温280C

夜温120C

茎长度

夜温15小时

70C

170C

260C

红光

远红光

日温

9小时

300C

75cm

52cm

29cm

茎长度

60.2cm

98.1cm

230C

60cm

50cm

35cm

茎节数

20.5节

21节

70C

43cm

38cm

35cm

A.茎的伸长生长与光质及温度有关   B.茎的生长与夜温有关,与日温无关

C.日温300C夜温170C处理比日温230C夜温260C处理有机物积累多

D.远红光条件下,日温300C夜温70C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30.将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的花粉粒和花瓣细胞同时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正常情况下,花粉粒或花瓣细胞发育的幼苗中不可能有

A.ddtt       B.DdTt      C.ddTT        D.Dt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共6页,全部是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中非选择题答题区指定的区域内,用

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能写在试卷上,否则答案无效。

(三)必做题:本大题包括9道小题,共65分。

31.(7分)甲、乙、丙表示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有关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文本框: 二氧化碳释放量文本框: 二氧化碳吸收量文本框: 吸收量


(1)影响甲图A、B差异的原因是根细胞膜上的             数量不同。

(2)乙中a点的含义是          ,若图示阴生植物代谢变化的情况,请在图中

用虚线画出水稻植株相应代谢的变化曲线。

(3)若丙表示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相关代谢变化,当其处在A→B阶段,请写出此时细

胞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2.(7分)某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见下表。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株数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

a

阔叶

阔叶

阔叶243

阔叶119,窄叶122

b

窄叶

阔叶

阔叶83,窄叶78

阔叶79,窄叶80

c

阔叶

窄叶

阔叶131

窄叶127

(1)阔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形状是  叶。判断的依据是           。(2)根据      组实验可确定叶型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3)用a组子代中的阔叶雄株与阔叶雌株杂交,后代阔叶植株占           。(4)用b组子代中的阔叶雌株和阔叶雄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3.(7分)下图为人体内某种细胞,膜外颗粒状物质为抗体。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直接由         细胞分化而来。

(2)细胞内合成抗体的场所是[③]              ,加工分泌的过程

是3→            →⑥→⑦,这一过程一方面说明生物膜具有      性,

另一方面说明细胞内的各种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                

(3)组成抗体的主要化学元素是      


34.(7分)请根据以下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图作答

(1)下列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            

               ;④            

(2)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

35.(6分)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由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长翅灰体和残翅黑体果蝇,请利用提供的杂交方案探讨:灰体和黑体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灰体和黑体的基因是否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

杂交方案:长翅灰体×残翅黑体→F1→F2。                  

问题探讨(1)如果F2出现性状分离,且灰体、黑体个体之间的比例为         ,符合基因的            ,说明灰体和黑体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如果F2出现    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                   ,符合基因的          ,说明控制灰体、黑体的这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

36.(6分)硅酸盐是硅藻形成细胞壁的原料,实验中要不断地定期加硅于培养液中。图示两种硅藻单独培养(甲、乙图)和一起培养(丙图)的种群变化曲线,虚线表示硅酸盐浓度变化。据图分析。

文本框: 种群密度文本框: 硅酸盐浓度文本框: 种群密度文本框: 硅酸盐浓度文本框: 种群密度文本框: 硅酸盐浓度

(1)在生物学上这两种硅藻的关系叫做                

(2)与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时两种硅藻处于指数增长阶段的时间                

(3)当种群密度不再上升时,培养液中硅藻的数量是该实验条件下种群的                 

(4)混合培养时硅藻A的曲线不同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              


G

 
37.(8分)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

(1)字母A~E代表反射弧的各部分,其中D表示              

(2)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由            组成。

(3)丙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                 

(4)③中液体叫做     ,可从[⑤]   中释放到③中的物质是         

38.(8分)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图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营养级数量最多的食物链             

(2)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         ,老鹰与蛇的关系是          

(3)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中生物外还包括

                                       

(4)从蚂蚁和蛇具有药用价值看,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图中的同一食物链的相邻生物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等作用。

(5)若该生态系统被开发为农田,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         

39.(9分)19世纪中期,人们已知酿酒是活酵母利用糖类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但对“糖类是怎样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存在不同观点:一是,糖类转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需要酵母菌的参与;二是,发酵是酵母菌细胞内某些物质引发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内某些物质(酶)引起的”请利用下列材料加以证明。

I 材料用具:带孔的橡皮塞和锥形瓶(500ml)两个,新鲜酵母粉,5%的葡萄糖溶液,恒温箱,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蒸馏水,研钵,石英砂,离心机,量筒,烧杯和玻璃棒等。

II 实验步骤

                                

                                

                                  

                                

III 实验结果及推论

                               

IV 实验分析

⑥本实验可不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⑦实验过程中要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是                   

(四)选做题:本题包括2道小题,请考生选做其中1道。若2题都做,阅卷时以第40题记分。共15分。

40.(15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有2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2种统计结果:甲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乙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256,并且取平均值163作为统计结果;请评价这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①甲同学           ,原因是                     。②乙同学           ,原因是                     。③正确做法是                                 

④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划分属于              培养基;

⑤倒平板前保证培养基无杂菌的常用方法是                   

(2)生物工程常需分离酵母菌和Taq耐热菌,分离方法常用选择培养基。例如用加高浓度食盐的适宜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请提出从含细菌、酵母菌和Taq耐热菌的培养液中分离酵母菌和Taq耐热菌的方案。

⑥分离酵母菌                                 

⑦分离Taq耐热菌                              

⑧固定化酶常用方法有包埋、                        

⑨分离和培养Taq耐热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         供PCR技术利用。

41.(15分)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单克隆抗体在医疗、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柯勒设计了一个用被免疫的B淋巴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实验,图示其实验流程,请回答。


问题

(1)a是            ,b是              

①过程是             ,②表示在            上进行培养。

③过程包括了体外培养和                  。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选择B淋巴细胞的原因是                

(3)如何判断经过②后的细胞就是杂交细胞                   

(4)③过程如在体外培养,则需要的环境条件是(要求答5项)                     

(5)诱导动、植物细胞融合常用的一种化学诱导剂是           ,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还需用              去除细胞壁,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杂交育种的                问题.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D

C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B

C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BC

ABCD

AC

BCD

ABCD

AD

ACD

ABD

ACD

AC

31.(7分)(1)运载NO3-和K+的载体(2分)

(2)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的光照强度)

(共3分,其中画图占1分)

文本框: 二氧化碳吸收量
(3)反应式共2分,每个1分,若同时写产生乳酸的反应式扣1分。

32.(7分)(1)阔    a组中两个阔叶亲本的后代中出现了窄叶 

(2)a或c,   X        (3)7/8(2分)

(4)雌阔:雄阔:雄窄是2:1:1(或雌阔:雌窄:雄阔:雄窄是2:0:1:1)

33.(7分)(1)B    

(2)核糖体  2  4  一定的流动   连系性(紧密连系性)

(3)C、H、O、N (或C、H、O、N 、S)

34.(7分)(1)基因  蛋白质  mRNA(或RNA) 酶(酶、激素)(2分)

(2)复制  翻译

35.(6分)(1)3:1, 分离定律

(2)4,   9:3:3:1(2分),  自由组合定律

36.(6分)(1)竞争    (2)短

(3)环境容纳量(或K值)(2分)

(4)由于硅藻S对硅的利用使培养液中硅浓度低于硅藻A所能生存的水平,竞争的结局是硅藻S取胜,硅藻A被排斥(淘汰)(2分)

37.(8分)(1)传出神经

(2)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对1项给1分,全对给2分)

(3)从G→F→H(答对F→H也给分)

(4)组织液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38.(8分)

(1)11条, 仙人掌→蚱蜢→老鼠→蛇→老鹰(或矮灌木→蚂蚁→老鼠→蛇→老鹰)

(2)鸟、蛇、老鼠(1分)     捕食与竞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4)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次生演替

39.(9分)①将100ml 5%的葡萄糖溶液倒入1个锥形瓶中;

②取10克新鲜酵母放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石英砂充分研磨,将充分研磨的新鲜酵母放入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放在在离心机內离心(离心可不作要求)。(①与②的顺序可颠倒)

③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倒入装有葡萄糖的锥形瓶中。

④取另一锥形瓶倒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将两锥形瓶用橡皮塞和玻璃导管相连通(1分),放在37℃的恒温箱中保温10分钟,取出后观察石灰水的颜色变化(2分)。

⑤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发酵是酵母菌所含有的某些物质引起。

⑥活酵母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已知的,且该实验是单一的验证实验(2分)

⑦温度。

40.(15分)①不合理;没有设置重复组,结果不具有说服力(2分)。

②不合理;1个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太远(或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或只简单地计算了平均值)(2分)。

③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相当,结果差距太大,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2分)

④固体培养基 

⑤用高温蒸汽灭菌

⑥用加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分离酵母菌(2分)

⑦用高温培养条件分离Taq耐热菌(2分)

⑧化学结合法  物理吸附法

⑨热稳定DNA聚合酶

41.(15分)

(1)骨髓瘤细胞  杂种细胞(杂交细胞、杂交瘤细胞)   细胞融合  

选择性培养基  小鼠腹腔内培养

(2)每一种B淋巴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3)只有杂交细胞才能存活

(4)无菌、无毒   营养充足   温度适宜   pH适宜   充足气体(5分)

(5)聚乙二醇(PEG)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少答不给分)  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