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题测试卷
卷七生态学
第I卷 选择题
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影响的实验:在①和②两个花盆中种了大豆,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其他同学看了设计后提出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当维持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2.图7-8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沼泽地、红树林、泥炭地都属于湿地,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B.森林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其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农田
C.草原上的动物大多能挖洞或快速奔跑,植被面貌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4.为研究长期食用被亚硝胺污染的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可选用的方法是
①利用实验动物进行长期模拟观察 ②随机抽样调查吸烟和食用过热食物人群的发病率
③对患病高发区与低发区食物中亚硝胺含量进行对比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统计发病率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的是
A.枭的眼睛比一般的鸟类大很多 B.不同的鸟类在树林中占有不同的栖息地
C.北极狐与非洲大耳狐相比较,体形较大,外耳短
D.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根深却达到
6.光照、空气、温度、水是重要的生态因素,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在完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是
A.叶肉细胞中ATP的合成 B.晡乳动物的胚胎发育
C.植物幼苗的正常生长 D.酵母菌的生活
7.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细菌占有第2、3、4、5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8.下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是(说明:图中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9.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图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0.植物随着纬度的增加(从南向北)和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平原到高原)而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A.当纬度和海拔高度增加时温度会下降 B.阳光照射到山披上的角度较小
C.云总是聚集在山顶上 D.植物比较难于在山坡上定居
1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箭头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是kJ/(m2·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6000+13200 kJ/(m2·a) ③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传给(A)的全部能量
④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关系 ⑤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2.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池中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B.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C.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果园内以猪粪、鸡粪为饵料养殖的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3.在一个封闭的池塘中,水体受大量生活污水的污染,出现富营养化,其水中含氧量的变化曲线可能是
1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富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这些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④
1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7.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元素的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常含有三聚磷酸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磷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其原因是
A.使水体酸度大大增加,腐蚀桥梁,闸门等设备
B.磷酸根进入水体,形成多种不溶性的磷酸盐,再吸附杂质,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造成水患
C.浮游生物得到养分,大量繁殖,死亡后腐败耗尽水中氧?使水质恶化D.磷酸盐有毒,致癌,不能入水体
18.植物的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短日植物的开花诱导要求长夜,而长日植物则要求短夜。若以闪光中断其黑暗,或以短暂的黑夜中断其日照期(如图所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各会产生什么影响
A.a、b、c开花;d、e、f不开花B.a、b、d开花;c、e.f不开花
C.b、c、e开花;a、d、f不开花D.b、c、d开花;a、e、f不开花
19.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20.如果一个种群中存在着某一对等位基因,其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比例变化为5%和95%。据此进行以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很可能能进行有性生殖 B.该种群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频率提高的基因更适应环境 D.这对性状中有95%的个体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1.研究人员采用黑一白瓶(不透光一可透光瓶)法测定某池塘不同深度日平均氧浓度变化,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1)该池塘一昼夜产生氧 (g/m2),消耗氧 (g/m2),表明该生态系统平衡状态良好,因为整个池塘群落 大于 ,从而使水体保持一定的 浓度。
(2)据表分析该池塘内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自养生物分布在 ;完全由异养生物组成的群落分布在 。
(3)假如该池塘受无机磷污染,将首先对以下哪工项生理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主动运输
2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受周期性潮水浸渍,退潮时会暴露出其呼吸根。广东省已经全面启动“碧海行动”,将于未来五年内,在沿海滩涂等种植总面积达5万公顷的红树林,在沿海筑起一道绿色万里长城。
(1)红树林属于 生态系统。红树林内物种较多,种群数量大,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 。红树林中的很多生物种类还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它们有着巨大的
价值。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 稳定性较低。
(2)红树林能在海岸正常生长,说明其根部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于一般的陆生植物。其根部呼吸以 呼吸为主。
(3)红树林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重要作用?试具体列举两条:
23.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叫做概念图,它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下图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C代表的是 。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
④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B→C”表示B通过
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24.依据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内容,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将Sl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B所示。
①Sl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下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25.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观赏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同时引进的还有以它的浆果为食并为它传播种子的鹦鸪鸟。一段时间,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而鹦鸪鸟还以当地甘蔗地里的害虫——黏虫为食,因比带来了甘蔗大丰收。于走人们又从外地引进了几种爱吃马鹦丹的昆虫,不久就使马鹦丹的数量大量下降。
(1)写出材料中介绍的含三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 。
(2)鹦鸪鸟与后来引入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
(3)马缨丹在引种到夏威夷的初期,种群数量会呈 型增长。原因是 。
(4)引入上述物种后,夏威夷岛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
26.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天然草场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影响这三种类型的草场物种数量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2)某兴趣小组在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 cm×40 cm作为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⑧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卷七 生态学
1.C 2.C 3.C 4.B 5.C 6.C 7.B 8.D 9.C 10.A 11.A 12.B 13.D 14.D 15.C 16.C 17.C18.D 19.A 20.D
21.(1)8;7;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溶解氧
(2)水深小于
22.(1)湿地;生物多样性;潜在使用;恢复力 (2)大;有氧 (3)护岸固堤、防风消浪、捕沙促淤造陆、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过滤陆地径流和内陆带出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净化空气和海水等(任答两项即可,或其他具体的合理答案)
23.(1)生产者;固定(只要合理均给分) (2)分解;④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24.(l)①竞争
②见下图
(2)①B;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5.(l)甘蔗→黏虫→鹦鸪鸟 (2)竞争 (3)“J”;气侯适宜,食物、空间充裕,没有天敌 (4)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26.(1)A→B→C;水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