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实验及设计基础综合测试1
(万晓军 编)
(本专题测试包括A卷和B卷;每卷有2个选择题--12分、3个非选择题--60分,共72分,限时30分钟)
A卷
1.在小型圆底烧瓶内盛等量的H2O2,迅速加入等量的下列图示中的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使烧瓶沉于烧杯底部的同一位置。这四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烧瓶最先浮起的是
2.在油菜上选取健壮且叶龄相似的叶片数片,用直径为
杯号 | 光照强度/klx | 温度/oC | 水 |
l | 15 | 25 | 凉开水 |
2 | 5 | 25 | 凉开水 |
3 | 15 | 5 | 经吹气处理的凉开水 |
4 | 5 | 25 | 经吹气处理的凉开水 |
5 | 15 | 25 | 经吹气处理的凉开水 |
6 | 5 | 5 | 经吹气处理的凉开水 |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向3、4、5、6号烧杯中的凉开水吹气,目的是增加水中的CO2含量; ②叶圆片最先上浮的烧杯应是5号; ③本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C02含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④实验中3号与5号烧杯比较,可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
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用_________ ___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人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方法:
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现给你如下试剂: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步骤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蒲公英,菊科,结瘦果,头状花絮,根可用于扦插繁殖……根可入药,叶形有全缘型也有缺刻型……生长于背风向阳处的植株叶型为全缘,而生长于向风阴蔽处的植株叶型为缺刻型……
为了验证“蒲公英的缺刻叶型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某三位同学利用如下材料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材料用具:秋季同一田野中生长良好的蒲公英;花盆;小铲;剪刀;沃土等。
实验一:①于田野中取叶全缘的一株蒲公英上的两粒种子,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A、B两花盆中给予适宜外界条件,催芽;
②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向风荫蔽处;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叶型。
答: 。
实验二:①选取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取其根,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两段,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培育至出现成熟叶型;
②再分别移栽于A、B两花盆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向风荫蔽处;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成熟叶型的变化。
答: 。
实验三:①分别选取叶型呈缺刻型和全缘型的两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取其根,在相似部位上切取相似两段,分别埋于沃土中催芽;
②发芽后移栽于A、B两花盆中,于背风向阳处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叶型。
答: 。
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写出你的设计思路及相关实验原理:
设计思路: ;
;
。
实验原理: ;
。
5.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首先需要除去细胞壁。现提供以下材料和用具:白色洋葱鳞片叶、紫色洋葱鳞片叶、适宜浓度的盐酸、适宜浓度的蔗糖液、纤维素酶、果胶酶、蒸馏水和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请你从中选取合适的材料配制成合理的细胞壁分解液,并设计出检验它除去细胞壁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的结果。
(1)实验步骤:
①配制细胞壁分解液,选取 配制成细胞壁分解液。这样选取的理由是
。
②检验细胞壁分解液除去细胞壁的方法: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2)实验结果的预测和解释:
;
。
B卷
1.小麦籽粒成熟过程中积累的糖类,主要是依靠穗下第一张叶片(旗叶)的光合作用供给的。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图甲),将旗叶包在一透明的袋中,袋中始终保持
A.叶片基部处于
B.叶片基部处于
C.叶片基部处于
D.叶片基部温度变化对袋内叶片蒸腾作用有明显影响
2.某同学在做纤维素消化的实验时,用刀片将菠菜的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以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上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滴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经过15 min后,分别观察两片标本内的细胞,结果发现两片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他分析了所得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原因.在他的分析中,你以为不合理的有
A.实验时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
B.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干净,残留酸或碱
C.消化液离开蜗牛嗉囊后不发生作用
D.取消化液时的蜗牛在低温下产生消化液很少
3.为探究“不同pH的酸雨对蚕豆萌发过程中幼根生长的影响”,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普通雨水加硫酸配制了不同pH值的“酸雨”,并准备了大量同一品种的蚕豆种子。下面是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分别指出两小组实验设计是否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为什么?
(1)一小组:取五个相同的种子培养器,分别编号为A、B、C、D、E,在五个培养器中各放入2粒蚕豆种子,在培养器中分别加不同酸度的、等量的“酸雨”。(A—pH1.5,B—pH2.5,C—pH3.5,D—pH4.5,E—pH5.5)。将五组培养器放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蚕豆幼根的长度,计算各组蚕豆幼根生长的平均长度。
(2)二小组:取六个相同种子培养器,在六个培养器中各放10粒蚕豆种子,五个培养器中分别加入pH1.5,pH2.5,pH3.5,pH4.5,pH5.5五种不同酸度的、等量“酸雨”,1个培养器中加与“酸雨”等量的植物完全营养液。将六个培养器放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蚕豆幼根的长度,计算各组蚕豆幼根生长的平均长度。
(3)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在上述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只需写出你改进或增加的措施。
(可任选一个组的方案进行改进)
(4)你实验设计的假设是什么?你的实验结果预测又是什么?
(5)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和计算实验方案中的测量数据。
4.为探究0.1mg/L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之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要进行实验研究。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干燥的萝卜种子若干,小烧杯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2个,0.1mg/L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
(1)实验假设: 。
(2)方法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在两个小烧杯中各放入若干粒干燥的萝卜种子,浸泡24h。
第三步:取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
,然后,盖上培养皿盖,放在
第四步:一周后, 。
(3)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① ;
② ;
③ 。
(4)方法步骤的第三步中“盖上培养皿盖”的目的是
。
(5)若该浓度萘乙酸对萝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探索萘乙酸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应该对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做哪些主要补充。
。
P | 灰身♀╳黑身♂ | 红眼♀╳白眼♂ |
F1 | 灰身 | 红眼 |
F2 | 灰身:黑身=3:1 | 红眼:白眼=3:1 |
5.果蝇是一种非常小的蝇类,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果蝇的灰身(B)和黑身(b),长翅(V)和残翅(v),红眼(R)和白眼(r)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Vv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摩尔根等研究时发现:
(1)近百年来,果蝇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是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被进行基因测序的一种动物。科学家常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举出两点即可)。
(2)以上表格中的两对相对性状中,如果进行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F2结果不一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真核生物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如果结果一致,可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基因。
(3)实验一:现有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灰身、黑身和长翅、残翅蝇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步: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F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必一)
第三步:统计后表现型的比例。
结果预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必一)。
(4)实验二: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A、白眼a),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的类型。若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_________ ______ 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生物实验及设计基础
综合测试1 参考答案
A卷
1. C 2. A
3. (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 向A、B两支试管内均加入等量的丙酮酸和完全营养液的混合液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 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A试管无现象,B试管出现混浊 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4.实验一不能。因为A、B两组的遗传物质可能不同,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遗传物质决定的也可能是环境差异引起的。(具体答出有性生殖过程中有基因重组、受精的随机性等给分)
或按新考纲要求答出有两个变量即遗传物质和环境条件
实验二不能。因为分化一般不可逆转,成熟叶型已形成,环境差异不能再改变叶型。难于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三不能。因为两组环境条件相同且不是缺刻叶形成所需外界条件。
(或答本实验只证明全缘叶的形成与环境有关而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也可给分)
设计思路:(见必修二课本第30页)
①取叶全缘的生长良好的一株蒲公英,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两段,分别埋于沃土中适宜外界条件下催芽,分别栽种于装有沃土的A、B两花盆中;
②发芽后于适宜条件下培养,A为背风向阳处,B为向风荫蔽处;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蒲公英的成熟叶型的变化。
实验原理:
(1)营养生殖(或无性生殖)使后代具有母体的一切遗传物质
(同一母体通过营养生殖产生的后代遗传物质相同);
(2)环境影响生物的表现型.(不同环境下生物的表现型可能不同)
5. (1) ①适宜浓度的蔗糖液,加入适量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高效、专一地水解细胞壁,适宜浓度的蔗糖液不会使原生质体过度吸水而胀破
②第一步:滴适量的细胞壁分解液在载玻片水中央,用镊子撕取一小块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制得实验组装片
第二步:用适宜浓度的蔗糖液替代细胞壁分解液,其他操作与制作实验组装片相同,制得对照组装片
第三步: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实验组装片和对照组装片
(2)实验结果的预测和解释:实验组装片的洋葱细胞呈分散的紫色球形, 表明细胞壁已被分解掉。
对照组装片的洋葱细胞呈相互连接的紫色多边形, 表明细胞壁未被分解
B卷
1. D 2. C
3.(1)不能 第一,未设空白对照,不能说明各种pH值酸雨对幼根生长都有影响。
第二,只用两粒蚕豆,不能排除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也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不能 第一,对照不正确(应为普通雨水),造成变量不单一。
第二,实验装置未编号,会影响实验结果记录的正确性,造成计算错误
(3)<一>按一小组方案,将蚕豆改为十粒,增加空白对照(普通雨水)
或<二>按二小组方案,将对照组的完全营养液改为普通雨水,将培养器分为六组,分别编号为A、B、C、D、E、F
(4)实验假设与方案设计一致,实验预测应为两类,即结果与假设一致假设成立,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
例:实验假设:酸雨对蚕豆幼根生长有抑制、且酸度越大,幼根生长越短。
实验结果预测:①各实验组幼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且随着酸度增加,幼根长度依次递减。 假设成立。
②各实验组幼根平均长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假设不成立。(或其它情况,假设不成立)
(5)例:
幼根长度(mm) | pH 1.5酸雨 | pH2.5酸雨 | pH3.5酸雨 | pH4.5酸雨 | pH5.5酸雨 | 普通雨水 |
第1粒幼根长度 |
|
|
|
|
|
|
第2粒幼根长度 |
|
|
|
|
|
|
… |
|
|
|
|
|
|
平均长度 |
|
|
|
|
|
|
4. (1)实验假设:一定浓度(或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只写出“一定浓度(或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不给分。
(2)第一步:取两个小烧杯,编号。在1号烧杯和2号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0.1mg/L的萘乙酸溶液和蒸馏水。
第三步:将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培养皿内的滤纸用0.1mg/L的萘乙酸溶液浸湿,2号培养皿内滤纸用蒸馏水浸湿。将从1、2号烧杯中取出等量(例如各20粒)的种子,分别放入与之对应的培养皿中,均匀摆放。
第四步:进行观察,统计种子萌发的数量。
(3)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①1号培养皿萌发种子数多于2号培养皿,说明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②1号培养皿萌发种子数少于2号培养皿,说明0.1mg/L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③1号培养皿萌发种子数等于2号培养皿,说明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没有作用。
(4)防止水分挥发,使萘乙酸浓度升高,影响实验结果
(5)多设计几个不同浓度的实验组,作为相互对照。即分别配制0.01mg/L、0.05mg/L、0.1mg/L、0.5mg/L、1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解析:对该实验题的解答要明确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要注意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科学的设计实验方法以及保持单一变量和实验对照原则。]
5. ⑴ 相对性状明显、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雌雄易辨、染色体数目较少等
⑵ 红眼和白眼(R、r) 常染色体上的核基因(答核基因不给分)
⑶ 第二步: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杂或让F1雌、雄个体之间互交(杂交)
结果预测: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且数量比接1:1:1:1或9:3:3:1
⑷ 白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①若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个体数量比接近1:1,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