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调研卷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注意:请将答案代号填入第Ⅱ卷的方格内。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右图 表示某同学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装置,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应向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
B.应将滤液滴在a处,而不能滴在b处
C.实验结果应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近似圆形)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橙黄色
3..将同一植物的细胞分别放在0.3mol的蔗糖溶液、0.5mol 的甘油溶液和清水中,测得细胞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b、c依次代表:
A.蔗糖溶液、甘油溶液、清水
B.甘油溶液、蔗糖溶液、清水
C.清水、蔗糖溶液、甘油溶液
D.清水、甘油溶液、蔗糖溶液
4.下列前项是被鉴定的有机物,中项是使用的试剂,后项是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前、中、后三项相对应的是:
A.淀粉、双缩脲、蓝色
B.脂肪、苏丹Ⅲ、橘黄色
C.蛋白质、斐林试剂、紫色 D.还原糖、碘液、砖红色
5.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餐饮集团
A.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脂肪,呈红色
B.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脂肪,呈橘黄色
C.苏丹Ⅳ染液可鉴定葡萄糖,需水浴加热,呈砖红色沉淀
D.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蛋白质,呈橘黄色
6.右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是
A.液泡之右;顺时针
B.液泡之左;逆时针
C.液泡之右;逆时针
D.液泡之左;顺时针
7.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选用紫色洋葱作实验材料的效果较好,这是因为
A.只有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才会发生质壁分离
B.其细胞液呈紫色,质壁分离以后容易与外界溶液区分
C.其细胞膜呈紫色,质壁分离以后容易与细胞壁区分
D.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的液泡特别大
8.右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A转换到视野B时,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⑤
C.⑤→④→③→② D.④→⑤→①→②
9.在煮过和没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X上出现泡沫,在土豆片Y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A.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在没煮过的土豆片中的酶能使过氧化氢起作用
C.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植物中含有酶,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效
D.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土豆片中的酶
10.右下图为某一高等生物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物为一种植物
B.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11.应选用下列哪种细胞作为装片材料,才能看到染色体:
A、人的成熟红细胞 B、流感病毒
C、炭疽杆菌 D、菠菜分生区细胞
|
A.(1)×(4);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B.(1)×(3);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C.(2)×(3);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2)×(3);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13. 研究人员发现,从蔬菜叶中可提取大量的各种天然色素,这为目前市场上天然色素“供不应求”的状况提供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在进行“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时,如果在研钵中研磨绿叶时没有加入碳酸钙,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
A.研磨不充分,提取的色素少
B.层析后滤液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较浅
C.层析时各种色素不能相互分离,造成色素带的重叠
D.层析时不能画出细而整齐的滤液曲线
14.将发芽的小麦种子研磨后装入一半透膜袋内,扎紧袋口后将此袋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从烧杯的液体中取样并等量分装于试管中,各滴入不同的试剂进行相应的检测,最可能观察到
A.滴入碘液→摇匀→溶液变成蓝色
B.滴入斐林试剂→隔水煮沸→有砖红色沉淀
C.滴入苏丹III染液→隔水加热→溶液变成橘黄色
D.滴入双缩脲试剂→摇匀→溶液变成紫色
15.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则发生质壁分离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是
16.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17.在下列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是
试管号 | 试管内容物 | 条件 |
| ||
1 | 2mL浆糊十2mL纯唾液 | | 3滴碘液 | ||
2 | 2 mL浆糊十2mL清水 | | 3滴碘液 | ||
3 | 2 mL浆糊十2mL稀释10倍唾液 | | 3滴碘液 | ||
4 | 2 mL浆糊十2mL纯唾液 | | 3滴碘液 | ||
5 | 2 mL浆糊十2mL纯唾液+2滴浓HCl | | 3滴碘液 |
A.1、2、3 B.2、3、4 C.3、4、5 D.2、4、5
18.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方法 | 观察结果 | |
1 | 常温下自然分解 | 氧气泡少而小 |
2 | 常温下加入Fe3+ | 氧气泡稍多而小 |
3 | 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 氧气泡极多而大 |
4 | 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 氧气泡少而小 |
A. 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 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 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 .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
19.某人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时,用了放置很久的蔗糖,结果,此对照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出现了砖红色沉淀,分析原因正确的是
A. 斐林试剂失效
B. 蔗糖是还原性糖
C. 蔗糖被淀粉酶分解成可溶性还原性糖
D. 蔗糖放久了,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
20.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细胞呈长方形,没有进行细胞分裂
B.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进行分裂
C.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D.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同源染色体已分离
21.向蔗糖溶液中注入适量的新鲜a-淀粉酶溶液,放在
A.生成了砖红色沉淀 B.混合液变成了紫色
C.混合液的颜色不变 D.生成了橘红色的小颗粒
22.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 ,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23.下表的资料显示4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A—D四种不同溶液lh后的质量转变百分率,根据表中资料可知溶液浓度最高的是
质量转变的百分率 | +8% | -8% | -2% | 0% |
溶液 | A | B | C | D |
24.下列观察实验中,应始终保持活细胞状态的是
A.有丝分裂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B.细胞质流动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C.细胞质流动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D.有丝分裂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5.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
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26.若观察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应选用哪种材料
A.人的新鲜血细胞 B.正在发育的受精卵
C.正常人的神经细胞 D.生活的心肌细胞
27.下图表示的4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按顺时针方向),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b→a→b表示细胞增殖过程的一个细胞周期
B.甲图的b→a与丙图的b→a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
C.从a→b,由于DNA的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甲
28.关于植物细胞质的流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细胞器的流动,能够为细胞内新陈代谢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及合适的内部环境 ②所有细胞的细胞质总是以一定的速度和相同方向循环流动 ③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④植物体中的细胞,有的细胞质能流动,有的不流动,因此实验时必须选择活体材料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4种说法均正确
2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肝脏不新鲜,肝细胞内的酶等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
B.细胞中如果催化反应的酶是蛋白质,则需要更新;如果催化反应的酶是RNA则不需要更新
C.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可以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也可以用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
D.酶一定是在活细胞中产生的,但有的是在本细胞内起作用,有的则在细胞外起作用
30.将一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细胞是活细胞
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班级 座号 姓名 得分
注意:请将第卷的答案代号填入下列方格内(每小题2分,共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10分)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一位同学的操作过程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1只试管,其内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第二步:再注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2mL振荡;
第三步:接着注入斐林试剂2mL(边加入,边振荡);
第四步:立即将试管下部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min。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体仍呈蓝色。
(1) 该实验现象说明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要使实验出现“试管中的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应如何改进该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分析(1)和(2),能够说明淀粉酶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 该同学根据(2)作了改进,看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具有专一性。但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妥,并提出了两点意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8分)E为一种人体消化道中的酶,下图为用鸡蛋清做底物研究酶E的实验。在5支试管内分别放入含等量酶E的不同pH值缓冲液。将试管放在
中。实验从将装有变性鸡蛋清的细玻璃管放入试管中开始计时。鸡蛋清经酶E的作用被消化,细玻璃管两端会变得透明。
|
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为何用
(3)根据实验,你对酶E得出哪些结论? 。
(4)将含酶E的缓中液的pH值由10慢慢地调整到2,此过程中蛋清被消化的速度将
33.(8分)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图中
⑴右图表示显微镜的_______镜,在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 镜观察。
⑵图中0.17表示盖玻片的厚度为
⑶以下实验必需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是 。
A.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B.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C.花生子叶中脂肪的鉴定 D.黄豆子叶中蛋白质的鉴定
E.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4.(14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是由甲液(NaOH)和乙液(CuSO4)组成的,下面是某同学对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应用的探究实验,其中NaOH的质量分数均为
试管 | 第1次加入物 | 第2次加入物 | 第3次加入物 | 处理 | 颜色变化 |
1 | 2mL NaOH | 2mL CuSO4 | 2mL苹果汁 | 加热 | 砖红色 |
2 | 2mL NaOH | 2mL苹果汁 | 2mL CuSO4 | 加热 | 砖红色 |
3 | 2mL苹果汁 | 2mL NaOH | 2mL CuSO4 | 加热 | 砖红色 |
4 | 2mL CuSO4 | 2mL苹果汁 | 2mL NaOH | 加热 | 砖红色 |
5 | 2mL CuSO4 | 2mL NaOH | 2mL苹果汁 | 加热 | 砖红色 |
6 | 2mL苹果汁 | 2mL NaOH | 4滴CuSO4 | 加热 | 砖红色 |
7 | 2mL NaOH | 4滴CuSO4 | 2mL苹果汁 | 加热 | 砖红色 |
8 | 2mL苹果汁 | 2mLNaOH+2mL CuSO4 | 2mL HCl | 加热 | 不变 |
(1)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苹果汁中 ,该实验中,
试管1-7的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 。
(2)设计1~5号试管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结论是:
(3)设计6~7号试管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双缩脲试剂
结论是:
(4)8号试管与其它试管的反应结果比较说明: 。
第一中学高中生物实验专题调研卷(必修第一册)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D | D | B | B | B | B | C | C | B | D | D | B | B | A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B | D | C | D | A | C | D | B | B | B | B | B | C | B | D |
31.(1)没有被水解成还原糖 (2)在第二步后,将试管下部浸入
(3)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4)①该实验并不能证明淀粉分解的产物就是麦芽糖,只能证明淀粉分解的产物是还原糖
②实验步骤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无法证明该酶具有专一性
32.(1)研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使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酶E是一种蛋白酶,其最适pH在2左右,随着pH增大酶活性降低。
(4)不变(仍为0)
33. ⑴物 甲 ⑵用乙镜观察清楚时,镜头与观察物的距离为
34.(1)是否存在还原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苹果汁、斐林试剂甲液(NaOH)和乙液(CuSO4)加入试管顺序的变化是否影响实验结果。
苹果汁、斐林试剂甲液(NaOH)和乙液(CuSO4)加入试管顺序的变化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3)能否替代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
双缩脲试剂可以替代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
(4)斐林试剂作用的条件应是碱性环境(或在酸性条件下不能进行显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