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生物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时,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是
A.池塘中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因素以及在池塘中生活的青蛙等各种生物
2.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 B.葡萄糖、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D.淀粉、蛋白质和DNA
3.右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ATP的全部来源
B.稻田定期要排水,否则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乳酸而腐烂
C.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通常用相应的试剂检测有无二氧化碳产生
D.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细胞内的生命活动都是以ATP作为直接能源
5.右图中曲线a表示水稻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总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则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是下图中的
6.已知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4500个,则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7.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8.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基因型AaBbcc和aaBbCc: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A.5/8 B.3/
9.经研究发现,苏丹红1号会使小鼠肝脏出现肿瘤。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其特点是
A.细胞内水分减少
B.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减小
D.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10.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11. 下表是关于物质检测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 待检测的物质 | 使用试剂 | 呈现颜色 |
A | 苹果中的还原糖 | 苏丹Ⅲ染液 | 橘黄 |
B | 马铃薯中的淀粉 | 双缩脲试剂 | 紫色 |
C | DNA | 健那绿染液 | 蓝绿色 |
D | RNA | 吡罗红 | 红色 |
12.右图表示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②③④构成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②③④的特定排列顺序所含的遗传信息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解旋酶可使⑤处的化学键断裂
D.DNA连接酶可连接①处断裂的化学键
13.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4.紫外线具有杀菌和诱变功能。用相同剂量。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处理两组等量的酵母菌,结果见下表。
紫外线波长(nm) | 存活率(%) | 突变数(个) |
260 | 60 | 50~100 |
280 | 100 | 0~1 |
据表推断,在选育优良菌种时,应采用的紫外线波长及依据是
A.260nm;酵母菌存活率较低 B.260nm;酵母菌突变数多
C.280mn;酵母菌存活率高 D.280nm;酵母菌突变数少
15.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1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性功能,下列各项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P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mg/L)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无子番茄平均重量(g/个) | 0 | 13.5 | 26.2 | 46.5 | 53.6 | 53.7 | 43.0 | 30.2 |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
18.在一个种群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 B. 36%,64% C .57%,43% D. 60%,40%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20.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1.下列物质合成时,需要氮源的是
A.三磷酸腺苷 B.抗体 C.脂肪酸 D.质粒
22.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C.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理论基础
D.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
23.下列对光合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最适光为红光和黄光
B.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糖类是通过叶脉传递的
C.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D.葡萄糖的形成是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24.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正确的是
遗传病 | 遗传方式 | 夫妻基因型 | 优生指导 | |
A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 X染色体显性遗传 | XaXa×XAY | 选择生男孩 |
B | 红绿色盲症 | X染色体隐性遗传 | XbXb×XBY | 选择生男孩 |
C | 白化病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Aa×Aa | 选择生女孩 |
D | 并指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Tt×tt | 产前基因诊断 |
2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甲、乙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丙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哪些能够证明该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A.将药物放在甲,刺激乙,肌肉收缩 B.将药物放在乙,刺激甲,肌肉收缩
C.将药物放在丙,刺激乙,肌肉不收缩 D.将药物放在丙,刺激甲,肌肉收缩
26.吞噬细胞参与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27.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共同维持的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8.某班同学在做“调查人类的遗传病”的研究性课题时,正确的做法是
A.通常要进行分组协作和结果汇总统计
B.调查内容既可以是多基因遗传病也可以是单基因遗传病
C.各小组结果汇总后计算出所调查的遗传病的发病率
D.对结果应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显隐性的推断、预防、原因等
29.右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细胞的染色体、纺锤体及赤道板
B.该图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
C.该图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D.此时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8个DNA分子
30.下列描述与现代进化理论相吻合的是
A.交配繁殖使种群基因库稳定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整体
C.影响基因频率的生物间关系有进化价值 D.变异都有进化价值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个10小题,共80分)
31.(6分)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
甲 乙 丙
(1) 甲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标号)。若甲细胞能分泌抗体,则该细胞是_____,从抗体产生到分泌至血浆的途径为_____(填标号)。
(2) 乙图所示细胞与甲、丙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乙图所示生物体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可能属于____________。
(3) 丙图所示细胞正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32.(7分)下图是在光照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物质e是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③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
(3)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叶绿体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 〕_______;假如该小麦植株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h的变化是__________。
(4)与上图生理活动有关的两种细胞器可进行转录过程,除自身DNA和原料外,再写出直接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有机物名称_______________。
33.(8分)下面是细胞分裂的五个示意图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 |
(1)若这些细胞来自同一个生物,则该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条,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图A、B、C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 。若该个体有两对等位基因(Yy ,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与图D相对应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2分)
(2)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有关的主要是细胞图 ,使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遗传信息相同的过程与细胞图 有关。
(3)与图F中曲线相对应的细胞有 。
34.(9分)下图表示某农作物的两种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
(1)④过程应用了________技术,E幼苗的获得利用了细胞的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④⑤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
(3)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
(4)⑤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处理或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c作物为水稻,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经过③过程形成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花粉有一半是蓝黑色,一半是橙红色,实验结果验证了_____________定律。
35.(6分)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长翅(B)对残翅(b)是显性。现有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的雄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白眼长翅:白眼残翅=3∶l∶3∶1。雌果蝇中红眼长翅:红眼残翅=3∶l。
(1)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雌性亲本测交。所得子代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雌性个体中与雌性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占子代总数的_______________。
36.(6分)下图甲表示人体脊髓反射弧模式图。乙表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 〕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的C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兴奋不能从c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
(3)乙图中,若刺激A点,电流计B将偏转________次;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状态,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8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买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禁捕或适当放养_______________;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狗尾草大量繁殖,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废弃的农田上会发生群落演替,该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 | ![]() | ||
38、(8分)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 条,鱼类与贝类关系应该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
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 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39.(9分)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也可以用陈稻米抛米增白、上油后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新稻米所含过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时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简单表示为:
H2O2
愈创木酚
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过氧化氢酶
请你帮助完成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的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新稻米,陈稻米(数量足够)
试剂和用具:1%的愈创木酚、1%的过氧化氢(H2O2)、带塞子的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1)让稻米事先浸有1%的愈创木酚,具体做法是 ,然后分别用移液管往两试管内加入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摇动振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2)将浸有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具有与前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 。
(3) 。
预期结果:
结论: 。
以下二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多做不给分)
![]() |
40. (13分)基因工程是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有赖于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是 ;在基因工程中,需要在 酶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剪接过程。
(2)在上述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步骤有 。(用图解中序号表示
![]() |

(3)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移植成功,从分子水平分析,进行基因工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也说明了生物共用一套 。
(4)研究中发现,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地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这种变异的来源是 。
(5)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金茶花叶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经培养长成的植株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 。如果把该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将来产生的配子中 (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抗病基因。
41、(13分)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机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O2或CO2,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可分为四步: 、 、
和 。
(2)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要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取血回来,马上进行离心,收集血红蛋白溶液。
① 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
②以上所述的过程即是样品处理,它包括 、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
(3)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在透析袋中可以经过透析,这就是样品的粗分离。
① 透析的目的是
② 透析的原理是
(4)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① 样品纯化的目的是
生物卷
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1~20题,单选题,每题2分;21~30题,多选题,每题3分。共70分)
| ||||
|
题号 | 1~20 | 21~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得分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 |
生物卷
参考答案
1--5 CBCDB 6--10 BCBCD 11--15 DBDBC 16--20 DDDCD
21 ABD 22 BC 23 AD 24
AD
(除注明外,每空1分)
31.(6分)(1)⑥⑧⑩ 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⑧⑦①⑨
(2)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生产者或分解者
(3)质壁分离
32.(7分)(1)类囊体的薄膜上 [H]或NADPH (2)①③④⑤ 细胞质基质
(3)[f]C5 增加 (4)ATP和酶
33、(8分)(1)4 , D , 4、2、2 , YYRR 、YYrr、yyRR、yyrr(2分)
(2)B , AC , BDE
34、(9分)(1)植物组织培养 全能性 (2)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3)l/4
(4)秋水仙素 低温诱导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5)基因的分离
35. (6分)(1)BbXWXw×BbXWY (2)BXW、bY或bXw、BY (3)1∶l 1/4
36. (6分)(1)[⑤]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树突膜或胞体膜 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2 主动运输
37.(8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3)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都归还土壤。(或农田生态系统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
(4)样方法 随机取样 (5)抵抗力 次生演替
38. (8分)(1)6 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②、③
(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9.(9分)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
实验原理: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时,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可以使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2分)
实验步骤:
(1)取两支带塞子的试管分别编号为A与B,其中A管设为对照,放入
(2)用移液管吸取1%的过氧化氢(H2O2)分别滴向两培养皿的稻米里,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3)几分钟后(一定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新稻米呈红褐色,陈稻米几乎无色或颜色很浅
结论:稻米里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40、(13分)(1)运载体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2分)
(2)①②④(2分)
(3)不同生物的DNA结构基本形式相同 (2分) 密码子
(4)基因重组 (2分)
(5)目的基因(抗枯萎病的基因)已表达 (2分) 不一定
41、(13分)(1)样品处理 粗分离 纯化 纯度鉴定
(2)①防止血液的凝固 ②红细胞的洗涤 血红蛋白的释放
(3)①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蛋白除去(2分)
②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2分)
(4)①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