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一、单选:
( )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 )2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5.图①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图②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 )6. 据资料报道,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情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地方是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每日光照时间 C.食物 D.温度
( )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 ) 8.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 )9.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 ) 10.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
A. 12000 B.35000 C.50000 D.100000
( )11.如图是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a > b B.a < b
C.a = b D.a ≈ b
( )12海洋捕捞时应在最有利于种群恢复S型增长曲线的( )
A.环境负荷量上 B。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
C.S型曲线即将增长的水平 D。环境负荷量3/4的水平
( )1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逐年观察.下列为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并根据曲线提出了保护措施.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种群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1-10岁时期
B.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7-10岁时期
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
D.种群Ⅰ为1岁以后的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 )1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 )15.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
二、多选:
( )16.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 )17.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B.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C.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D.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三、非选:
18.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蹄类放牧量与植被净光合作用合成量之间的关系(净光合作用合成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可用下图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以前的曲线段说明 。
(2)草原最适放牧量为 点的放牧量,草原最大控制放牧量为 点的放牧量。
(3)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维持在D点,将造成的后果 。
19.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 |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 ;② 。
20.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
(1)在“草→鼠”食物链中,若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0mol氧气,则能同时产生____mol葡萄糖。鼠从中获得的能量至多相当于__________mol葡萄糖中所储存的能量。
(2)由于该生态系统鼠害日趋严重,故将黄鼬引入该生态系统以控制鼠害。调查表明鼠与黄鼬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时间(年) | 鼠种群数量(只) | 黄鼬种群数量(只) |
1 | 18900 | 100 |
2 | 19500 | 120 |
3 | 14500 | 200 |
4 | 10500 | 250 |
5 | 9500 | 180 |
6 | 9600 | 170 |
7 | 9500 | 180 |
8 | 9600 | 170 |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变动关系_________ _____。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
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
二、多选:16ABC 17ABD
三、非选:
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 (2)B C (3)草原退化等
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
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 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
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
二、多选:16ABC 17ABD
三、非选:
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 (2)B C (3)草原退化等
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
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 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省溧中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
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
二、多选:16ABC 17ABD
三、非选:
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 (2)B C (3)草原退化等
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
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 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学案答案
一、单选:ADCBB ADACA BBCBB
二、多选:16ABC 17ABD
三、非选:
18.(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放牧量增加,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加 (2)B C (3)草原退化等
19.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
20.(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 第3~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 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