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实验实习和研究性专题复习

2014-5-11 0:36:41下载本试卷

高三生物实验实习和研究性专题复习

            

根据江苏省考试院最新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科考试大纲要求,在2007年生物学科高考中涉及到的实验有13个,实习内容有3个,研究性课题有3个。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部分: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2、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13、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实习内容:

  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

 16、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研究性课题:

   17、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8、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9、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生物卷加大了对课本中的常规实验的考查,体现了对生物课本常规实验的重视和凸现,现结合2007年高考对实验考试的要求,对课本常规实验中最基本的内容进行筛理,仅供大家参考。

一.显微镜

1.1.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方法:拿法、安放、对光、低倍镜使用、高倍镜使用。

(2)低倍镜使用: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两眼注视物镜,直到物镜镜头接近标本为止;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为止。

(3)高倍镜使用:

先使用低倍镜;(目的;找到目标,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

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光圈,直到看清物像。

1.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给你字、图,指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象。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物像的移动方向、物像的在什么地方、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等。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光线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光线暗。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

    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

(8)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若观察目标与周围环境对比度大,则增加光照;若观察目标与周围环境对比度小,则减小光照。

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分开使用,先甲液再乙液,双缩脲试剂 A液B液先混合均匀再使用。脂肪的鉴定中需要用到显微镜。

1.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的沉淀

脂肪 +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的颗粒

    (苏丹Ⅳ染液)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尿试剂    紫色物质

  2.实验方法步骤: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制备组织样液(提取或分离出含还原性糖的过程)

               ↓

    鉴定样液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刚配的斐林试剂2mL→水浴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

脂肪的鉴定:制作切片(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切片越薄越好)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鉴定:制备样液(制备豆浆或稀释蛋清)

          ↓

鉴定(试管中加样液2mL→加2mL双缩尿试剂摇均→双缩尿试剂B试剂

3~4滴摇均→观察颜色变化)

三.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加速细胞质流动的方法有:适当加温、光照和用刀片切割。

1.实验原理:活的细胞中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由于细胞质的流动可导致细胞器的运动,因此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等运动作为标志来进行观察。

2.实验材料:最好用黑藻幼嫩的叶片(优点是叶片扁平、薄,含有叶绿体易观察),

3.方法步骤:

(1)取材制作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取黑藻幼嫩的叶片于清中,盖上盖玻片。

(2)观察:低倍镜下找到细胞,高倍镜下观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注意问题

(1)为提高细胞质的流动性,可事先将材料放在光下、室温条件下培养;或观察时提高放置黑藻的水温;或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时应找到靠近叶脉部位的叶肉细胞,因为此处水分充足,细胞质流动更明显。

(3)细胞质流动是活细胞所具有的性质,因此,可以利用观察细胞质是否流动来判断细胞的死活……

(4)细胞质流动的方式有环流式、穿梭流动式……

四.高倍显微镜下叶绿体的观察

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

(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2.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1)实验原理:植物的某些细胞的细胞质中运动着叶绿体,叶绿体与细胞的其它细胞器在颜色上有明显的差别,且形态相对比较大,因此可用高倍镜观察。

(2)实验材料:普通显微镜能够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的、近乎透明的。观察叶绿体应选择含叶绿体形态比较大、易取得的材料。常选用藓类叶片是因为藓类叶片仅由单层细胞构成,不需要加工可直接进行观察。

(3)实验方法与步骤:

取材:常用藓类叶片,也可用菠菜叶(带有叶肉)等。

制作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材料放于清水中,盖上盖玻片。

观察: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观察叶绿体的形态。

注意问题

(1)材料的选取:因为叶绿体主要分布于叶肉细胞。所以本实验选用藓类的叶或菠菜的叶。若用菠菜叶,取材时应撕取稍带些叶肉细胞的下表皮(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虽然含叶绿体少,但叶绿体大便于观察)。若取藓类叶片,则可以直接观察(叶片小而薄,由单层细胞组成)。

(2)制作临时装片时,一定要缓慢盖上盖玻片,以免装片中有气泡。

(3)先用低倍镜找到叶绿体,将理想的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镜。

(4)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而在弱光下,则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以充分接受光照。在用强光照谢时,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否则,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尖分生区、茎尖生长点等)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为将这个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根据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别是染色体的变化),可以识别不同的细胞处于分裂的某个时期,为了便于观察染色体变化,用碱性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

2.实验材料:洋葱根尖、蚕豆根尖、蛔虫受精卵等。

3.实验方法步骤:

(1)培养洋葱根尖:注意经常换水是防止烂根。

(2)取样解离:盐酸解离是使根尖细胞相互分散开,以免制片时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3)漂洗:洗去酸液,以利染色。

(4)染色:染色时间过长,镜下观察到的全是紫色,时间过短,没有将染色体染色。

(5)制片:制作的是临时装片。

低倍镜

(找分生区)

 

高倍镜

(观察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

 
(6)观察:

六.比较过氧化氢和Fe3+的催化效率(酶的高效性)

注意事项:

  1.实验必须用新鲜肝脏做材料,如肝脏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会有部分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实验用研磨液,研磨后细胞破裂,酶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3.滴加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不能合用一支试管,否则由于可能带入少量的酶到氯化铁溶液中,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注意观察气体产生速度及卫生香的燃烧情况,从而可以比较出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5.过氧化氢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不要让其接触皮肤。

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酶的专一性)

注意事项:

1.实验用的蔗糖必须不含还原性的糖(如葡萄糖或果糖),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2.实验要将试管的下部浸到温水,以创造试管内液体适宜的温度条件,因为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3.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冷却后才能使用,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能力。

八.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淀粉酶分解淀粉和蔗糖的实验中鉴定试剂只能用斐林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在温度影响酶的实验中鉴定试剂只能用碘液而不能用斐林试剂;在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鉴定试剂只能用斐林试剂而不能用碘液。

酶和反应底物不能同时或先后加入。

九.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结果是: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提取的方法中萃取法、分离的方法叫纸层析法。

1.实验原理:

(1)色素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用丙酮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2.实验方法步骤:

 (1)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称取5g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其中加入少许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再加5mL丙酮,进行迅速充分研磨,将研磨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出色素液。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

 (4)观察实验结果

 (5)整理、洗手

十.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2.方法步骤:


 例题:下面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第1组

①将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2组

③将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

⑤将材料置于7%的尿素溶液中

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

⑥将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min后

取出,重复第1组实验

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第1、2、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其内部结构基础和外在条件分别是                               

                       

 (2)比较第1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3)比较第1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4)比较第1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答案:(1)内部结构基础是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的存在;外在条件是原生质层内外两个溶液体系存在浓度差 (2)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 (3)尿素是可能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的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 (4)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注意问题

1、选材: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选用0.3g/ml 蔗糖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另外,8% 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3、时间的控制: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十一.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

   

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题目。

  2.假设。即对可见现象提出的一种可检测的解释。

符合事实——假设成立

提出假设——寻找证据

               不符合事实——假设不成立

  3.预期。即在检测——个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如果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

  4.实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的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确认一个变量,即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

  5.观察和收集数据。在实验方案中要事先设计定时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次数,同时应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有的实验还需要收集数据。

  6.分析。对记录厂来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的可以用图表表示来。

  7.推论。即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8.交流。即写出书面实验报告。

本实验中“方法步骤”的设计思路

  1.向光性。

          单侧光照射

    对照

          光线均匀照射

         胚芽鞘完整

    对照

          去胚芽鞘尖端,或用锡箔小帽套住芽鞘尖端

  2.向重力性。

          根尖完整

    对照

          根尖除去

          根尖垂直向下放置

    对照

          根尖其他方位放置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

  1.实验题目: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2.目的要求: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验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3.材料用具:植物(玉米、小麦等)幼苗、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4.实验假设:依据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原理,幼苗应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

  6.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组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以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7.实验记录:

  将观察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温度、天气)、幼苗生长情况等列表记录。

  8.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

  1.实验题目: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

  2.目的要求:了解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

  3.材料用具:刚萌发的玉米种子(胚根长0.5 cm左右)、培养皿、棉絮、滤纸、胶布、橡皮泥、剪刀。

  4.实验假设:根的生长与地心引力有关。

  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4粒玉米种子的胚根都向下生长。

  6.方法步骤:

  (1)取4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胚根的玉米种子,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种子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位置。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种子上,然后再盖上湿棉絮,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絮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

(3)盖上培养皿盖,边缘用胶布封口;竖起培养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竖立的培养皿放人恒温箱中培养,注意培养皿中玉米种子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种子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玉米种子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2个玉米种子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

7.实验记录:

  列表记录这4粒玉米种子胚根的生长情况。


上面种子

下面种子

左边种子

右边种子

8.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

关于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关系的实验

  1.实验原理

当植物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时,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会使得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茎则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

  2.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做向光性实验的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的关系。

  3.材料用具

玉米幼苗,小花盆(或培养皿),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透光的纸盒,台灯。

4.方法步骤

   

1.取5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把玉米幼苗分别编为l号、2号、3号、4号和5号。

2.按照图4—3所示安排实验装置。其中,l号和2号玉米幼苗保持完整,3号、4号和5号玉米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已经切去;在4号玉米幼苗顶端的正中位置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5号五米幼苗顶端的一侧放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2号、3号和4号的纸盒侧面与植物幼苗顶端平齐的部位挖一个小洞,在纸盒外放置一盏台灯,使台灯的灯泡对着纸盒侧面的小洞。

3.接通台灯电源24h之后,打开纸盒,然后观察并且记录当时这5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①2号与1号对照:这一组对照实验材料的处理相同,都保留胚芽鞘尖端;但实验的条件不同,分别为黑暗与单侧光照射。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照射。

②3号与2号对照:这一组对照实验材料的处理是不相同的,2号保留胚芽鞘尖端,3号的胚芽鞘尖端已切去;而实验的条件则相同——都是单侧光照射。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内因——胚芽鞘尖端的存在有关。

③4号分别和2号、3号作对照,对实验材料的处理是不相同的,2号保留胚芽鞘尖端,4号则是切去胚芽鞘尖端以后,在胚芽鞘切口正中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但实验的条件相同——都是单侧光照射。

4号与3号对照:实验材料的处理是不相同的,3号无胚芽鞘尖端,4号胚芽鞘切口正中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但实验条件相同。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不但与胚芽鞘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而且直接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有关。

④5号与1号对照:这一组对照实验材料的处理不同,1号保留胚芽鞘尖端,5号是切去胚芽鞘尖端以后,在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而实验条件相同——都是黑暗处理。目的是了解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多少有关。

综合上述分析: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内因是:胚芽鞘尖端的存在,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两侧的分布多少;外因是:单侧光照射。

注意事项:

玉米必须是同一品种、同样大小、胚芽鞘粗细相同。

纸盒侧面的小洞必须与玉米幼苗的顶端平齐,这是因为幼苗接受光照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台灯必须与纸盒保持一定距离。

十二.[研究性课题]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 教学目的

1. 初步学会设计一个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方法。

  2.学会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你的结论。

(二) 实验设计思路

  (1)确定课题 因为该“研究性课题”的题目范围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较小的合适课题进行研究,如“NAA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或“2,4—D对××植物结果的影响”等。

(2)提出假设 对自己的实验内容提出假没。如NAA可以使插条基部(经NAA处理过)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不定根。

  (3)设计对照实验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为了探索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在何种浓度范围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必须多设计几个不同浓度的实验组作为相互对照。设计实验装置时,须提醒学生装置的设计应有利于观察,如观察促进生根的实验可以用水培法。

  (4)观察和记录 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或结果,认真记录。

  (5)验证 实验完成后,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将原实验重复一遍。如能重复成功,说明假设成立。

  3.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之间的重复实验,教师应将实验内容(子课题)尽量分配开。如同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对不同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种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某一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再组织同一实验内容或同类实验内容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4.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进行观察,如实做好记录,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不但要记录与预期一致的现象,还要记录与预期不一致的现象。对于实验过程中能收集到的数据,应尽量多收集。

  5.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如尽量用列表式或函数图表式表示。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6.本课题的实验部分,全部安排在课外或家中进行。

  7.课题报告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报告时,不但要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实验报告,还要让学生汇报完成本课题的体会,如经验、教训、克服困难的方法等。

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示例

  1.实验题目:IA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实验原理:IAA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对生长有促进作用。

3.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观察IA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方法。

    (2)观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适当结论。

  4.材料用具:种子(如萝卜种子),试管,移液管,培养皿,滤纸,IAA溶液。

  5.实验假没:一定浓度的IAA溶液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6.实验预期:经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过的种子,1周之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会有所区别。

  7.方法步骤:

  (1)配制浓度分别为1 000 mg/L、10 mg/L、0.1 mg/L 、1ug/L、0.01 ug/L的IAA溶液。

  (2)取6个试管,编号。在l一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不同浓度的IAA溶液,6号试管中加入5 mL蒸馏水。

  (3)在6个试管中各放人20粒种子。

  (4)24 h后取出种子。取6个培养皿编号(1—6号),每个培养皿内事先都垫上滤纸,1~5号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浸湿(序号应与试管号对应),6号培养皿内的滤纸用蒸馏水浸湿。将从1—6号试管中取出的种子,分别放入与之对应的l一6号培养皿中,均匀摆放。盖上培养皿盖,放暗处培养。

  (5)观察统汁。1周后进行观察、测量、统计。

8.实验记录:按下表记录各组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种子发芽率

幼根长度

胚轴长度

 9.实验结果和结论:  (1)分析实验结果  ①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②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函数图表。③根据函数图表分析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根、胚轴的生长状况(长度)与IAA浓度的关系。④找出促进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IAA溶液最适浓度。

  (2)推导结论 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十三.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实验原理:鸟类血液中红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内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利用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而蛋白质此时的溶解度高的特点,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形成沉淀析出,通过过滤,得到初提取的滤出物DNA。再利用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可溶于酒精的特点,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2.实验方法步骤:

十四.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       的过程,探讨             

材料用具:两种彩色球数量较多等量

关键的方法步骤:

在二个桶中不同色彩的球要分别标记代表等位基因的字母D和d,这样一只桶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d基因的雄配子;另一只桶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d基因的雌配子。   

每次抓球前必须将桶内的小球        ;抓完后也必须         ;抓取时应注意       ;为使结果更准确应重复抓取50到100次

设计统计结果表格如下:

在抓取球前,你能估算出DD、Dd、dd组合的机会各是多少?

通过本实验模拟你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即本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你班级进行此模拟实验时各小组对DD、Dd、dd组合的机会的统计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充分混合  放回原桶  随机抓取   25%、50%、25%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为进一步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重复抓取次数太少、取球后没有放回原桶、抓取时不随机、小球不圆等

显性

隐性

DD

Dd

dd

1

2

3

100

合计

基因组合比

DD:Dd:dd=

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

十五.人类遗传病调查

例题:在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己知无耳垂是隐性性状,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某小组计划调查南京市50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间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如果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确定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2)请设计一张表格(写在下面),用于调查时统计数据,并给表格起一个标题。

                         

(3)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答案:(1)确定这一性状是否为伴性遗传(或基因的分离定律、调查基因的频率等正确的说法都可以得分)

(2)部分家庭耳垂性状遗传的调查统计表

 父亲性状

母亲性状

   儿子性状

  女儿性状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

   (3)被调查的家庭数目太少

成功的关健及注意事项

1、  一份调查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

(4)调查结果  (5)对结果的分析  (6)形成结论

2、对调查结果记录时,应保证群体足够大,并将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同时表明患者人数

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种群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是取样调查法。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植物常用样方法,样方法注意事项是取样大小(乔木通常取100 m2,灌木16 m2,草本1m2),取样数量(10等份,各取中央样方)和随机取样。样方法的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平均值)

1.取样调查方法:

(1)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动物种群的调查。如在对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50只鼠,第二次捕获35只鼠,其中有第一次的标志鼠17只,则该种群数量N=50×35/17=102只,该种群密度为102只/调查的草原面积。

(2)样方法:在被调查的种群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样方的选取:

(1)选取样方时,要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的样方应多些。

(2)样方大小的确定应随植物的种类而定。一般而言,北方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

〖实验原理〗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所有个体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数某种群所有个体是有困难的。研究者往往只计数其中的某一部分,用以估算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叫取样调查法。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一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方法步骤〗

以双子叶草本植物为例,来说明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

1、确定调查对象。苦荬菜、蒲公英、独行菜…………

2、选取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按其长度划分为10等分,在每份的中央划一的样方。样方为长和宽各1米的正方形。

3、计数。计数每一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做好记录。

4、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这个数值就可以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单位:株/平方米)。

〖实验成功的关健及注意事项〗

一、样方法

1、确定适合的调查对象。

2、按要求选取样方。不能随意换位。

3、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大小而定,地大的可以多选一些。

4、样方的大小依物种而定。一般地,草本:1米×1米;灌木4米×4米

乔木:10米×10米。

5、  计数时,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二、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的动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例题:在对某地区某种鼠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老鼠,第二次捕获的34只老鼠中带有标志的鼠有15只,则该地区有老鼠约   89   只。

十七.设计制作小生态瓶

设计小生态瓶的要求:(1)必须是密封的;(2)小生态瓶中的各上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4)投放的生物生命力要强,动物的数量不宜过多;(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是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水量应为容器的4/5。(6)小生态瓶上要贴上标签(含姓名、日期和时间);(7)制作好的小生态瓶应放在散射光下,不能在直射光下,不能移动位置。

十八.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原理:1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原理,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环境污染。

    2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理,可以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注意事项:

    1体现上述两个原理,特别是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2体现一般和特殊:一般指生态系统的成份、结构、功能、稳定性;特殊指体现农业特征:生产者如农、林、果、苗木等,消费者如鸡、鸭、猪、牛、鱼等,分解者如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磨茹、蚯蚓等。

    3对所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评价。

例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前往市郊调查农业生态系统后,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了下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你认为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良性循环?理由是               

                       

②该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的实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       

          原理设计的。

③如果将农作物的秸秆当作燃料烧掉,与上图中做法主要差别在于        

               

④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       

⑤如果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            的原理,科学增加农田中的     

  ⑥请你评价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            

答案:①达到了良性循环,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前者使人类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后者通过将秸秆作为饲料和发酵的材料,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④核糖体 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生物种类

⑥优点:a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b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c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十九.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1)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当在大气中超过一定浓度时,植物就会受害,浓度越高植物受害越严重。(2)实验材料应选择对二氧化硫敏感的阔叶植物,便于观察植物受害症状(主要是叶片)。(3)实验前用的植物幼苗需要照光,实验过程中也要照光,以便植物气孔开放,利于二氧化硫的吸收。(4)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受害症状是:叶片褪绿变成黄白色,先在叶脉处出现烟斑,严重者植株死亡。受害顺序是:先叶片再叶柄后植株。叶片受害与叶龄的关系是:先成熟叶再老叶后幼叶。(5)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与植物的种类有关:对二氧化硫敏感的植物有棉花、大豆、大麦、小麦等,对二氧化硫有抗性的植物有马铃薯、玉米等。

请你根据“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二氧化硫对植物影响观察记录的表格。

答案:取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幼苗分成三等份,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SO2浓度下,按以下表格作好观察和记录:

时间

(钟点)

1号植物

2号植物

3号植物

(注:叶、叶、叶分别代表自上而下的第1片叶、第2片叶、第3片叶)

二十.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例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许多中学都开展了以环境调查为中心的系列环保活动。同学们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和环境道德有了很大的提高,该项活动还需要你的参与。

 (1)请你确定一个环境污染调查的课题,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

注:①要注意所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尽量选择较“小”的题目。②选题范围可涉及我们生存环境的各种因素,也可涉及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环境道德等人文领域。  

①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拟订出你的调查方案。

①调查的对象(或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调查方案还应包括调查的计划,本卷不做要求。

 (3)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答案合理就可给分,具体可参照如下:(1)①可行的环境污染调查课题(如玄武湖水体氮和磷含量的调查、秦淮河白色污染的调查等) ②选题理由的陈述应包括课题的意义、本人的兴趣、所具备的研究条件等,暂不对学生的答案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在某一个方面作出了条理清楚的阐述,便可给分。选题的理由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对应,否则不给分。如为城市环保做点有益的事;为环保部门提供一定的资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等。

 (2)调查方案,①调查的对象(或内容)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对应,否则不给分。如水体氮和磷含量、白色污染等。 ②调查方法应与所选课题相对应,否则不给分。如定期测量水体氮和磷含量、白色污染等。调查方法还可以有文献调查法、社会调查法、野外观察法等。

 (3)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答其中之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