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高考实验设计专题
一、生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
(一) 生物实验程序
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提出问题
在观察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2.提出假说
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初步假定。
第二步,作出预测推断,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论。
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的假说是: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量相等。而预期是测交结果的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1。
3.设计完成实验
实验是完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如孟德尔在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假设时,便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取验证性的结果。所以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①如果所获取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可另做假设。实验过程必须客观、真实。
(二)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
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明确目的原理
做什么实验;解决什么问题;依据什么原理。
2.提出假设
提出初步假定,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
例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假设是:“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目相等”。
3.作出实验预期
在检测实验假设前,先提出实验预期结果(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结果没有实现,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期结果实现,则假设成立。
4.设计实验
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确定实验基本思路,确定选材、装置及实验对照等,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并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
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收集数据
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6.分析作结
对记录的数据(包括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表格、绘图等形式作出简明的总结。
7.推论
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8.交流
写出实验报告。
(三)生物实验的变量、原则
生物实验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实验应先确定实验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和高温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如果无关变量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会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关系。
(3)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变量
实验 | 自变量 | 因变量 | 无关变量 |
实验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 化效率 | 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Fe3+) | 催化效率的高低(以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表示或气泡产生速度表示) | 试管等用具的洁净度、环境温度、相同材料的量、各种试剂的量、反应时间等 |
实验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 解的作用 | 底物的种类(淀粉、蔗糖) | 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但不能水解蔗糖(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 淀粉与蔗糖溶液的量、水浴的温度与处理时间、斐林试剂的使用量与加热时间、操作程序等 |
实验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 观察 | ①是否黑暗、单侧光照、均匀光照) ②改变幼苗空间位置以接受重力影响 | ①幼苗弯曲状况 ②根的弯曲方向 | ①幼苗的种类及生长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处理的部位、装置的合理性等 ②萌发种子的种类及萌发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等 |
实验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 复原 | 外界溶液 的浓度即高渗及低渗溶液) | 质壁分离(液泡失水缩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液泡恢复原状、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 溶液的种类及浓 度;分离与复原现象的观察;装片的洁净度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材料的选择等。 |
实验12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 不同浓度 的SO2 | 植物体的生长状态的变化 | 实验装置及器材的一致性、实验植物生长状况、SO2浓度的控制、培养的环境条件、实验操作程序、观察时间的长短等 |
实验13(选修)、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温度( | 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 试管的洁净度、淀粉溶液的量、不同温度的处理时间长度、操作程序、碘液的加入量等 |
研究课题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生长素(或类似物)的 不同浓度 | ①扦插枝条的生根状况的差异 ②果实发育状况的差异 ③落花落果状况在使用前后的差异 | 实验材料的一致 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
2.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第25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题中给出了两个实验原理: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则血液不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这两条原理科学而且完整,学生可由此产生明确的设计思路。
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孟德尔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以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都是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再如,新鲜的黑藻嫩叶是“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理想材料,因其新鲜,故能保证观察到的是活细胞;因其含水量多,故能保证细胞质流动的流动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因其含叶绿体,故能使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清晰可见;因其叶片薄,故便于制片且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另外,黑藻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培养,取材方便。有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顺利达到实验目的。
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CO2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通入的空气先经过NaOH溶液除去其中的CO2,再经过Ca(OH)2溶液检验CO2是否完全除尽,最后才通入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密封容器中。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完全排除干扰因素,证明瓶中的CO2确实来源于种子的呼吸作用。
④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这是指对于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能简单对待,而应该首先记录,然后整理,最后再经过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透露给我们的最大的信息量。如下面这个实验:用含有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占该离子开始浓度的百分比,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条件 | 水分消耗(mL) | Ca2+ | K+ | Mg2+ |
光照 | 1090 | 135 | 27 | 179 |
黑暗 | 534 | 105 | 35 | 113 |
上面的结果因为经过了记录和整理,所以使人一目了然。观看这个实验结果,首先要看出该实验中设计了哪些对照组,由上表可知,表中出现三组对照:一组是有光与无光;一组是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的吸收;还有一组是不同的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比较。所以我们分析实验结果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人手,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光有关;二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三是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平行重复原则
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下面的这道题就是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的实验。在用质壁分离法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实验中,把剪成小块的洋葱表皮分别放人下面各组溶液中,结果如下表:
培养皿 | 蔗糖溶液浓度 (mol/L) | 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占观察细胞数目的百分比 |
1 | O.2 | 无 |
2 | O.3 | 无 |
3 | 0.4 | 15% |
4 | O.5 | 40% |
5 | O.6 | 80% |
6 | 0.7 | 99% |
7 | O.8 | 100% |
请回答:
(1)该洋葱细胞液等渗浓度范围为 。
(2)在以上基础如何改进实验,将测定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A.需设置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为 。
B. 。
C.观察。
D.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第二步需要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实验来得出结论。
(3)单一变量原则
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其含义是:
①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
②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是单一变量,而加入的淀粉酶的量、反应温度、pH则应控制成相同条件,否则这些因素的差异将作为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再如: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而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如下实验:
花盆 | 阳光 | 温度 | 水 |
I | 光照 | | 充足 |
Ⅱ | 暗室 | | 不充足 |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
A.两个花盆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处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这个实验要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应该为自变量。根据单因子变量的原则,其他因素都应相同,两花盆该浇给同样充足的水,这样既保证了单一变量,又使大豆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发芽。而如果两个花盆都浇水不足,两个花盆中的大豆就会因为缺水而使发芽不良,也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考虑单因子变量原则时,还应尽量使常量能够满足实验成功的条件。
(4)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同时,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干扰。即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结果。常用的方法有单组、等组及轮组实验法。
①单组实验法
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通常是将做好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先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观察,接着又用清水做质壁分离复原观察,这就是单组实验法。由于对象同一,无关变量的影响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
②等组实验法
将状况相等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另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植物激素与向性”实验,设计了5组实验,其对象是玉米幼苗,要求品种、萌发期、粗细、大小、长势等状况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等组实验法,对无关变量的影响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
③轮组实验法
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对象,循环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如甲组——A法、B法;乙组——B法、A法等,这样能有效的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操作起来要麻烦一些。例如,“植物向光性”实验,可随机取2株(组)生长状况并不相等的玉米幼苗,做如下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则是a+d(“不透光”)和b+c(“单侧光”)的比较,这就是轮组实验法。无论先用单侧光处理,还是先用不透光处理,两株长势不同的玉米均表现向光性,均由单侧光引起,可见这种实验处理的匹配,对平衡、消除无关变量更有说服力。
(5)对照原则
对照原则是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原则,如有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都采用了对照。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的处理的对象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常用的对照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空白对照
对照组为不作任何处理的对象组。如“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1号试管加1 mL蒸馏水,2号、3号试管分别加等量的NaOH、HCl溶液,1号试管即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组;用小狗做活体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作用时,用不做任何处理的小狗作对照,与切除了脑垂体的小狗进行比较。
②自身对照
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既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③条件对照
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如在验证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的O℃和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
④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