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06届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下列对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用连续培养技术可以使菌种持续高速生长
B.将培养液中的C/N比控制在4︰1,有利于提高产量
C.培育出不能合成谷氨酸脱氢酶的菌种,可以提高产量
D.发酵过程中pH呈酸性,代谢产物将会是琥珀酸
2.(南师大二附中2006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欲从细菌中分离出霉菌,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将其分离出来
B.观察黑藻叶片装片,细胞质随叶绿体按一定方向流动
C.欲获得“白菜—甘蓝”杂种细胞,可直接用诱导剂诱导两种植物体细胞融合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在该种群集中的区域内选择样方
3.(南师大二附中2006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对生物学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Na+/K+的值变小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B.牛肉膏只能为某些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
C.在一定范围内体温下降时,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
D.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4.(南师大二附中2006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下表是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关于此培养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成分 | (NH4)2SO4 | KH2PO4 | FeSO4 | CaCl2 | H2O |
含量 | | | | | 100ml |
A.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但不能用于植物的无土栽培
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3类,即水、无机盐、氮源
C.若除去①,此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圆褐固氮菌
D.表中各成分的重量按照所培养的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来确定
5.(2006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病毒侵染细胞,可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B.禽流感病毒具有囊膜和刺突,由衣壳控制其性状
C.病毒不具有核糖体和独立的代谢与能量转化系统
D.SARS患者必须依赖细胞免疫才能彻底消灭冠状病毒
6.(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列关于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调整期合成的酶都是诱导酶
B.对数期只有细胞分裂,没有细胞生长
C.稳定期是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D.衰亡期细胞大量死亡,没有新生细胞
7.(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的酶是组成酶,而分解乳糖的酶是诱导酶。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以后,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酶。现将大肠杆菌培养在以有限的葡萄糖和大量的乳糖作为碳源的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最可能是C
8.(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运用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时应选择的培养条件是(注:下列项中通气均为通入无菌空气) ①对数期培养基碳氮比为4:1,隔绝空气 ②对数期培养基碳氮比为3:1,隔绝空气 ③对数期培养基碳氮比为4:1,通气培养 ④稳定期培养基碳氮比为3:1,隔绝空气 ⑤稳定期培养基碳氮比为4:1,通气培养 ⑥稳定期培养基碳氮比为3:1,通气培养 ( )
A.②③ B.①⑥ C.③④ D.③⑥
9.(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型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C.甲是异养型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型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粉状硫 | K2HPO4 | FeSO4 | 蔗糖 | (NH4)2SO4 | H2O 100ml | MgSO4 | CaCl2 | |
Ⅰ | + | + | + |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 + | + |
Ⅲ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培养基中加入了这种物质,-表示培养基中没有加入这种物质)
10.(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某些细菌的芽孢出现的时期和原因分别是 ( )
A.对数期,营养物质的消耗 B.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C.衰亡期,pH值的改变 D.调整期,温度的升高
11.(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培养基配方中,能作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依次是 ( )
原料 | ① | ② | ③ | ④ |
蛋白胨 | | | | |
乳糖 | | | | |
蔗糖 | | | | |
K2HPO4 | | | | |
伊红 | 0. | |||
美蓝 | 0. | |||
琼脂 | | | ||
NaCl | | |||
蒸馏水 | 1000mL | 1000mL | 1000mL | 1000mL |
A.①③ B.②① C.②④ D.③①
12.(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正确说法是
A.病毒外面有一层由蛋白质、多糖等构成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
B.细菌的许多抗性基因都位于质粒上,这些抗性基因的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C.当营养物质因大量消耗而不足时,菌落中的细菌会由于竞争而大量死亡
D.当溶氧不足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的代谢产物可以是琥珀酸
13.(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筛选”是生物技术中常用的手段,下列筛选不能成功的是
A.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出共生固氮菌
B.在细胞工程中利用双亲细胞的特性可对杂种细胞进行筛选
C.小麦试验田中设置低温条件筛选抗寒小麦品种
D.基因工程中通过对细胞单独培养并检测目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
14. (2006年苏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调研测试)在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能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下列前项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后项是能分离出的微生物,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酵母菌 B.盐酸,放线菌
C.高浓度的食盐,金黄色葡萄球菌 D.适量的伊红和美蓝,大肠杆菌
15. (2006年苏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调研测试)利用细菌大量生产人类干扰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适当的酶对运载体与人类干扰素基因进行切割与黏合
B. 用适当的化学物质处理受体细菌表面,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菌
C. 通常通过检测目的基因产物来检测重组DNA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菌
D. 受体细菌内能合成人类干扰素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
16. (2006年苏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调研测试) 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的代谢异常旺盛,这是因为
A. 它的细胞结构复杂,有利于代谢正常进行
B. 它的细胞内含有多种酶,有利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C. 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大,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 它的生活方式多为腐生,能分解各种各样的有机物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者得3分,其它情况不给分。
1.(扬州一模)下列关于NaCl溶液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既能溶解DNA又能析出DNA B.可作为选择某些菌种的培养基成分
C.可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D.对维持人体细胞内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
2.(扬州一模)“筛选”是生物学中培养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筛选能成功的是
A.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出共生固氮菌
B.在细胞工程中利用双亲的特性可对杂种细胞进行筛选
C.在小麦试验田中普遍喷酒赤霉菌筛选不抗赤霉菌的小麦
D.在基因工程中通过对细胞单独培养并检测目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
3.(淮安市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查测试)右边的图示表明,某种原核生物通过一套酶系统将某种原料转变成自身必需的氨基酸3,根据图示选出错误的结论 ( )
A.氨基酸3是该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B.氨基酸3含量的增加,能够抑制酶1的活性,这属于酶合成的调节
C.如果基因2发生突变,则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氨基酸2或3才能使该生物正常生长
D.如果要利用该生物生产氨基酸2,可以选育出不能合成酶3的菌种,但需在培养基中适量添加氨基酸3培养
4.(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成酶与诱导酶的合成受细胞内遗传物质控制,与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无关
B.与酶合成的调节相比,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的调节方式
C.连续培养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处理,使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在对数期
D.在发酵工程中控制好温度,有利于谷氨酸高效持久的合成
5.(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有关生物工程中,人们对所需对象进行筛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基因工程中依据标记基因筛选可得到用于生产的工程菌
B.在杂交育种中利用病菌侵染所育植物品种筛选可得到抗性植物
C.在细胞工程中利用双亲细胞的特性筛选可得到杂种细胞
D.在发酵工程中依据能否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筛选可得到生产味精的菌种
6.(南师大二附中2006年高考适应性考试) “筛选”是生物学中培育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能筛选成功的是
A.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圆褐固氮菌
B.在不含精氨酸的培养液中筛选不能合成精氨酸的杂交细胞
C.在小麦试验田中普遍喷洒赤霉菌筛选抗赤霉菌小麦
D.基因工程中通过对细胞单独培养并检测目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
三、非选择题
1.(宿迁市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新华网北京
(1)禽流感病毒结构与图示病毒结构___ _▲______。(相似,不相似)
(2)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由于它的抗原决定簇外面有[ ] ___ _▲______包围,所以需要___ _▲______细胞的处理,将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刺激淋巴细胞形成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3)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作为___ _▲______,但这样的病毒应该含有___ _▲______基因。在细胞工程中病毒可作为___ _▲______。
1.(6分)(1)相似 (2) 2 囊膜; 吞噬 (3) 运载体; 标记; 融合诱导剂
2.(宿迁市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如图甲是大肠杆菌在复合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复合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和乳糖。图乙表示大肠杆菌内产生G物质的代谢过程。
(1)图甲中b、c、d所指的生长期的正确名称依次是___ _▲______。
(2)图甲曲线的变化可体现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图乙体现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
(3) 如图甲的微生物的培养中,如果要缩短a时期,其方法有:①___ _▲______;②___ _▲______。
(4) 图乙中,如果G物质是大肠杆菌代谢必需的,现要利用大肠杆菌大量生产C物质,则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哪一种酶缺陷型的大肠杆菌? ___ _▲______,同时培养基中需限量提供___ _▲______物质
2.(7分) (1)对数期、调整期、对数期 (2)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3)①选对数期细菌作菌种 ②加大接种量(或用与原来细菌培养条件相同的培养基) (4)酶3 ; G或D
3.(南师大二附中二模)水体微生物对有机物有分解作用,右图所示为一种新的有机物吡啶羧酸(DPA)(分子式为C6H5NO2)进入池塘水体之后被水体微生物分解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该有机物第二次进入该水体时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被降解有较长的迟延期,其可能原因是:
①从微生物代谢角度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微生物生长角度看是 。
(2)由图可知,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一段时期以后及第二次进入水体,吡啶羧酸急速下降,说明微生物代谢异常旺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吡啶羧酸为微生物代谢提供了______________营养。这些分解吡啶羧酸的微生物同化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
(4)吡啶羧酸进入水体后被微生物分解,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该能力与生态系统的 成正比。
(5)池塘属于 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又被称作地球之肾,是因为:
。
3.(1)吡啶羧酸诱导产生分解吡啶羧酸的酶 水体微生物对新环境有一调整期
(2) 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使细菌能够迅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碳源和氮源 异养型
(4)自我调节能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5)湿地 可以吸收一些重金属离子
4.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 之一:(10分)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他们首先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该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再用上述T2噬菌体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如左下图),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开展实验(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与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培养过的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保温的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经过离心,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这说明_____________;上清液也有很低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二:(10分)谷氨酸是鲜味剂味精的主要成分,1957年日本率先用发酵法生产成功。
(1)用于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通常用豆饼的水解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生物素等配制而成。这样的培养基叫[ ]
A.固体培养基 B.液体培养基 C.天然培养基 D.合成培养基
(2)用于生产谷氨酸的微生物通常是谷氨酸棒状杆菌。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过程中存在酶活性的调节机制,而使谷氨酸的产量难于提高。目前提高谷氨酸产量的通常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谷氨酸棒状杆菌在发酵罐发酵时,温度为30~
(4)若发酵罐最多能容纳2×106个谷氨酸棒状 杆菌,当把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到103个时接种到发酵罐中,已知谷氨酸棒状杆菌每分裂一次需0.5小时。则从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来看,6小时后谷氨酸棒状杆菌处在_____________。
(5)环境适宜、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发酵6小时后,谷氨酸的产量还是很低。从微生物的营养角度来看,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之一:l0分,每空2分(1)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可以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2)使T2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
(3)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分析
(4)T2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细菌 上滑液中可能有未发生侵染的T2噬菌体(上清液中可能有侵染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42.之二:l0O分,每空2分(1)BC(2)改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3)
(4)稳定期 (5)培养基中的碳氰比不合理,更适于菌体大量增殖
5.(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下图是科学家对果蝇正常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测序结果。请据图回答:
(1)图l中的朱红眼基因与图3中的深红眼基因属于____________基因。
(2)图l染色体上所呈现的基因不一定能在后代中全部表达,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3)图2中的Ⅰ、Ⅱ表示两种不同基因结构,图1中红宝石眼基因的结构应如图2中[ ],图2中的a能被____________识别;若a中有一碱基对发生突变,带来的结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图1相比。图3发生了____________。
5.7分,每空1分(1)非等位基因
(2)①当出现杂合体时,隐性基因不能表达②基因的表达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3)Ⅱ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不能识别,编码区的转录不能进行
(4)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颠倒)
6.(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谷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谷氨酸钠是它的钠盐,是味精等调味晶的主要成分。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氨基酸中,谷氨酸是产量最大的种类之一。
(1)如果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谷氨酸的转移RNA如右图所示,那么基因中对应链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
(2)我国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常用的菌种有谷氨酸棒状杆菌和黄色短杆菌等,这些菌种在基因结构上主要特点是________。
(3)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成分,主要有葡萄糖、氨水、磷酸盐、生物素等,发酵装置如图所示,可以判断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型。某厂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中出现了大量的乳酸,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
(4)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氨水,其目的是一方面为细菌生长提供所需的________,另一方面起到调节培养液________的作用。图示连续培养的方法,以一定的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又以同样的速度放出旧的培养基,此工艺流程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试阐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
(5)某厂的发酵液曾不慎被噬菌体污染,菌群大量死亡,但人们却侥幸从中获得了少数可抵抗噬菌体的新菌种,细菌这种新性状的产生来源于________。
6. (1)CTC
(2)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或没有内含子与外显子)
(3)异养、需氧(答案不全不得分) 通气量不足(或缺氧或溶氧不足)
(4)氮源 pH ①保证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②排出部分有害代谢产物 ③使微生物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生长 ④缩短培养周期(注:答出两点得2分)
(5)基因突变(或突变)(注:其他答案不给分)
7.(2006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获得 ,这种培养基从用途上看属于 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 ,实验中需要振荡与通气培养,由此推断“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 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 。此时若更换其他适宜培养基培养该“目的菌”,则“目的菌”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曲线最可能是右图中的 曲线。
(4)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采用 的方法测定培养基中“目的菌”的群体生长情况,用时间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绘制出生长曲线。
7.(1)目的菌 选择
(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
(3)减少 增加 ③
(4) 定期取样 细菌数目的对数
8.(2006届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A.自从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我国就参与了抗击禽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禽流感的疫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获得大量禽流感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到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用活鸡胚进行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未知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则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鉴定其核衣壳的化学组分的原理是:
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3)在分析出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后,证明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
B.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正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请回答:
(1)基因工程中用作“剪刀”的限制性内切酶,既能识别DNA链上特定的 序列,又能进行专一性的切割。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两个不同的DNA分子,在________的作用下,可形成重组DNA分子。
(2)对农作物的光合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细胞器是 。为了培育具有双亲的该种细胞器的优良品种,通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而不用一般的传粉受精,因为 。
(3)诱变处理是选育微生物高产优良品种的经典方法,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现在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来培育工程菌或工程细胞,再用它们进行发酵,已能生产出自然界微生物不能生产的一些产品。
答案:8.(6分)A.(1)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2)②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
③DNA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②与③的顺序可互换)(4分)
(3)设法将组成禽流感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分)
B.(1)脱氧核苷酸 DNA连接酶 (2)叶绿体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
(3)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