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生物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请在答题卡上答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纺锤体
2.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逐渐增大,地表紫外线照射量增加。紫外线为高能量光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据此分析,植物短暂暴露在高紫外线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立即明显受到抑制的原因主要是
A.光合作用酶受到破坏 B.囊状膜受到破坏
C.暗反应受抑制 D.DNA受到破坏
3.向盛有一定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唾液淀粉酶,
A.产生砖红色沉淀 B.溶液呈现蓝色
C.溶液呈现紫色 D.溶液不变化
4.某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微生物与氧的关系,把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分别培养在三个半固体培养基中,几天后观察,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B.乙中的微生物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呼吸作
用的产物都有CO2
C.丙中的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布在细胞核中
D.甲、乙、丙中的微生物均为分解者
5.用水洗涤菜叶类蔬菜时,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绿,其原因是
A.加温使细胞壁失去选择透过性
B.加温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C.加温使细胞膜和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6.右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7.图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1、2、5
B.1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出来进入2中被利用,穿
过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层数为4层
C.2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
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8.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A.300个 B.400个 C.600个 D.1200个
9.两个黄色圆粒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6000粒种子均为黄色,但有1500粒为皱粒。两个杂交亲本的基因组合可能为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0.AbC、aBc、ABC、aBC是某个体(AaBbCc)所产生的几种精细胞类型,至少需要几个精原细胞
A.1 B.
11.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
A.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B.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
C.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 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12.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Aa、aa的分开发生在
①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②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③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
④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的过程中
A.①②③ B.③④② C.④②④ D.③②③
13.下表为甲~戊五种类型豌豆的有关杂交结果统计。甲~戊中表现相同的有
后代表现型 亲本组合 | 黄色圆粒 | 黄色皱粒 | 绿色圆粒 | 绿色皱粒 |
甲×乙 | 85 | 28 | 94 | 32 |
甲×丁 | 78 | 62 | 68 | 71 |
乙×丙 | 0 | 0 | 113 | 34 |
丁×戊 | 0 | 0 | 49 | 51 |
A.甲、丙 B.甲、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14.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15.最可能用于预测鸟类具有多样性的植被特征是
A.面积大小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叶
16.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据此判断三位同学中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甲和丙同学
17.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为了使矮茎玉米苗同样表现出“高茎”性状,有效的措施是
A.将高茎纯种玉米杂交 B.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C.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 D.喷洒一定浓度的脱落酸
18.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19.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0.下图中E、F代表两种生物,如H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则可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A.
B.
C.
D.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1. 科学家曾试图将神经组织中的施旺细胞移植到受伤的中枢神经区域内以治疗截瘫患者,但效果并不理想。2000年,西班牙科学家邱也特用嗅鞘细胞代替施旺细胞,使瘫痪的实验鼠立了起来。这表明
A.施旺细胞比嗅鞘细胞的再生能力差
B.嗅鞘细胞的分化程度比施旺细胞高
C.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D.嗅鞘细胞与中枢神经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差异比施旺细胞小
22.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直接提供给植物非绿色器官各种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B.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
C.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被各种生物利用于与氧结合产生水
D.2过程自始至终需要[H]、ATP和多种酶参与
23.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C.基因型Dd的豌豆经减数分裂会产生雌雄各两种配子,雌雄配子比例为1:1
D.利用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组织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单倍体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25.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正确的是
遗传病 | 遗传方式 | 夫妻基因型 | 优生指导 | |
A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 X染色体显性遗传 | XaXa×XAY | 选择生男孩 |
B | 红绿色盲症 | X染色体隐性遗传 | XbXb×XBY | 选择生男孩 |
C | 白化病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Aa×Aa | 选择生女孩 |
D | 并指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Tt×tt | 产前基因诊断 |
26.下图是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光照条件下,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混浊
B.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产生的
C.在黑暗条件下,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光照条件下若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因为光照下种子的光合作用旺盛
27.下列对基因突变描述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C.产生了等位基因,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
D.产生的变异若发生在体细胞内则一般不能遗传,发生在生殖细胞内就可遗传
2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
可以说明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C.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全在线粒体中进行
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29.寒冷时,与减少人体热量散失有关的结构是
A.皮肤血管 B.甲状腺 C.心脏 D.立毛肌
3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
B.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对方式的多样性
C.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的多样性体现的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8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80分。
31.(5分)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的主要过程可以用下图解简单表示:
(1)图解中“酶解”所用的酶应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中“原生质体”的结构由细胞的_________ _三部分组成。
(3)“DPD培养基”的成分中,除了糖类、无机盐等各种营养成分外,还必须含有_______
_____才能获得愈伤组织。
(4)获得原生质体后,需要对其活力进行检查,下列哪种实验最适合?________。
A.观察原生质体的结构是否完整 B.观察细胞质流动
C.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观察叶绿体数目的多少
(5)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生出细胞壁.可以取样,利用25%蔗糖溶液以及其它用具,通过_______________ __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32.(4分)在下面这张概念填图上,填上相应的内容。(共4分)
![]() |
33.(5分)请阅读下列文字:在食用苹果、梨时,常会看到鲜嫩的果肉很快就变成暗褐色,极像生锈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不是生锈,是植物的这些细胞存在的酚类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本来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但若组织细胞受损或衰老,结构解体时,酚氧化酶便有机会与酚类底物接触而使底物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
(1)上段文字中“本来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你联想到学过的什么知识?即分开存放是由于细胞内具有___ 的缘故。这种“分开存放”的现象也表明细胞的这种结构具有______ 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由细胞内的__________ 决定的。
(2)细胞含有酚氧化酶,人们利用酚氧化酶活性可加工制作商品。请试回答,红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将细胞揉破”的关键过程(红茶颜色为褐色),这一过程的目的是 ;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热锅炒制的关键过程(绿茶颜色为绿色),这一过程的目的是 。
34.(8分)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研究CO2含量以及光照强度对某种植物绿叶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过程用同种、状况相同的若干新鲜叶片在室温
|
请分析回答:
(1)第1组和第2组比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组和第3组比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组装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 。从第3、4两组的结果相同可知,限制4组装置光合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4)若利用该装置研究叶片有氧呼吸强度与时间的关系,其方法是 。
预期观测到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9分) 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将F2各表现型的叶片的提取液作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叶片 | 表现型 | 提取液 | 提取液中加入含氰糖苷 | 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 |
叶片Ⅰ | 产氰 | 含氰 | 产氰 | 产氰 |
叶片Ⅱ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产氰 |
叶片Ⅲ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产氰 | 不产氰 |
叶片Ⅳ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不产氰 |
(1)氰在牧草叶肉细胞的 中,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____。
(2)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 ,在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为__ 。
(3)叶片Ⅱ叶肉细胞中缺乏_ 酶,叶片Ⅲ可能的基因型是 。
(4)从代谢的角度考虑,怎样使叶片Ⅳ的提取液产氰? 。并说明理由: 。
36.(8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合理设计了实验程序,孟德尔以黄色圆粒纯种豌豆和绿色皱粒纯种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分析现象——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设是:_____ 。
(2)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
(3)如果继续将F2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则后代出现 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_ ;如果其中某类型的种子自交后只表现出两种表现型,则该类型的种子的基因型是_____ 。
37.(7分)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 |
(1) 图甲中刺激b点,则除b点外,图中还有___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用字母表示)。
(2) 乙图中的结构在甲图中共有___________个。
(3) 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 ]____________中。
(4) 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使乙图中[ ] ____________中释放的____________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的传导功能而起到麻醉作用。
(5) b点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6) 如果将两个电极置于e和d的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________次。
38.(9分)我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前往市郊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了下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 |
(1)你认为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良性循环?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的实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______原理设计的。
(3) 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 。
(4) 如果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 原理,科学增加农田中的 。
(5) 请你评价以上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 。
39.(10分)新华社广州
(1)苏丹红可作为生物组织染色剂,用它对大豆子叶染色,镜检,哪种成分或结构可被染色___________?
A.多糖 B.蛋白质 C.油滴 D.核酸
(2)肝炎病毒感染久治不愈也会使病毒DNA整合到肝细胞中,引发肝癌。“苏丹红一号” 致癌与之相比,从变异角度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苏丹红一号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学校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课题名称: 。
材料用具药品:生长状况一样的健康小白鼠12只;苏丹红一号;解剖盘;解剖剪;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结果:略。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15分)本题设A、B两题,两题分值相同。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均作答,以A题计分。
A题: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 | 含量 |
NaNO3 | |
K2HPO4 | |
KCl | |
MgSO4·7H2O | |
FeSO4 | |
(CH2O) | |
H2O | 1 000 ml |
青霉素 | 0.1万单位 |
(1)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则属于 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原料,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____ ,培养的微生物可能是 。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和 ,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 左右,在_ 附近操作。
(4)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_ ,应加入的物质是 ,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 ,形成 色复合物,若产生 ,则证明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
B题: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否利用人的皮肤细胞来完成①过程?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③必需的酶分别是 、 。
(3) 在利用AB获得C的过程中,必须用___ 切割A和B,使它们产生相同的_ ,再加入 ,才可形成C。
(4) 为使过程⑧更易进行,可用 (药剂)处理D。等
(5) 图中的B起到运载体的作用,它应该符合的条件为________,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有
等。图中的D是基因工程中的__ 细胞,能作这种细胞的有 等。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B | C | B | C | A | C | C | D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D | D | D | A | B | B | C | C | B | B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AC | AB | BD | AB | AD | AC | BC | AD | AD | AD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80分)
31.(5分,每空1分。)
(1)纤维素酶、 果胶酶(答齐才得分)
(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答齐才得分)
(3)植物激素
(4)B
(5)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32.(4分,每空1分) A体液调节 B免疫调节 C.温度 D渗透压
33.(5分。每空1分。)
(1)生物膜系统 选择透过性 遗传物质(DNA 或基因)
(2)破坏生物膜系统(或使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接触) 使酶失活
34.(8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当CO2浓度一定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2)当光照强度一定时,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3)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2分) CO2浓度
(4)在黑暗中进行 随着时间增加,液滴的移动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2分)
35.(9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细胞液 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的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分)
(2)DDhh、 ddHH(答齐才得分) 9:7
(3)氰酸酶 ddHH或ddHh(答齐才得分)
(4)同时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 含氰糖苷在氰酸酶的作用下能产氰
36.(8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F1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2分)
(2)纯合亲本的杂交和F1的自交 测交
(3)4 21:5:5:1(2分) YYRr 和YyRR(答齐才得分)
37. (7分。每空1分。)
(1)a,c,d,e
( 2 )3
( 3 ) [ ⑧ ] 线粒体(序号与结构名称都答齐才得分)
( 4 ) [ ⑨ ] 突触小泡 (序号与结构名称都答齐才得分) 化学递质
( 5 ) 由负变正
( 6 ) 2
38.(9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达到了良性循环,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2分)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核糖体
(4)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生物种类
(5)优点: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3分,每个要点1分)
39.(10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C
(2)前者为基因重组,后者为基因突变。
(3)实验课题名称:验证苏丹红一号能强烈诱发小白鼠(肝)细胞癌变
实验步骤(3分):
(1)将小白鼠等分为二组,编号为A、B;
(2)A饲喂拌有足量苏丹红一号的饲料,B饲喂普通饲料,二组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3)一段时间后,观察二组小白鼠的长势并解剖小白鼠,用放大镜观察其肝脏
预期结果及结论:
A组小白鼠长势明显不如B组,且放大镜下观察,A组小白鼠肝脏有明显肿块;而B组小白鼠生长正常,解剖观察肝脏无明显肿块。(2分)
说明苏丹红一号可诱发小白鼠(肝)细胞癌变。(1分)
40.(15分)
A题:(15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⑴液体 选择
⑵异养型 酵母菌或霉菌
⑶(CH2O) 调整pH
灭菌
⑷青霉素和(CH2O)(2分) 纤维素粉 刚果红 红 透明圈
B题:(15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不能 皮肤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未表达(或未转录),不能形成胰岛素mRNA (2分)
(2)逆转录酶 解旋酶
(3)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 DNA连接酶
(4)CaCl2
(5)能在宿主细胞中正常生存并复制,具有标记基因,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切点(3分) 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答出2种即可) 受体 大肠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答出2种即可)
韶关市200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生物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80分)
31.(5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4分,每空1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3.(5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4.(8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9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8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7. (7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 3 ) [ ] _________________
( 4 ) [ ]________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_ ( 6 )_______
38.(9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10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15分)
A题:(15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⑴_________ __________ ⑵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B题:(15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