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综生物复习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料重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见,基因疫苗是一种: ( D )
A.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 B. 外源抗原的DNA片断
C.外源抗原蛋白质 D.重组质粒
2.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C )
A.若昼夜不停的光照,温度在
B.若昼夜不停的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0℃
C.若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的光照和黑暗,温度保持在20℃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的光照和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是温度在
3.每种病毒都只含有一类核酸——DNA或RNA,而DNA和RNA又都有双链和单链、正链和负链之分。凡碱基排列顺序与mRNA相同的单链DNA或RNA称(+)DNA链或(+)RNA链,凡碱基排列顺序与mRNA互补的单链DNA或RNA称(-)DNA链或(-)RNA链。请据此判断下列几种病毒的转录表达式不正确的是: ( D )
A.T4噬菌体(±)DNA→mRNA
B.ΦX174噬菌体(+)DNA→(±)DNA→mRNA
C.肿瘤逆转录病毒(+)RNA→(-)DNA→(±)DNA→mRNA
D.新城疫病毒(-)RNA→(+)RNA→mRNA
4.在下列涉及到的课本经典实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不正确的是:(B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组 | 对照组 |
A | 证明植物绿色叶片在光下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实验) | 叶片曝光组 | 叶片遮光组 |
B | 证明镁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 完全培养液处理组 | 除去镁的完全培养液处理组 |
C | 证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温特实验) |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对象组 | 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对象组 |
D | 证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因子的存在(格里菲斯实验) |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的对象组 | 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的对象组 |
5.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的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二、简答题:
30、(22分)阅读下列两段与叶绿体有关的材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普遍具有一种细胞器。与内质网等其它细胞器相比,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内膜却与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另外它还有自己的DNA与核糖体。所以就叶绿体的起源问题产生了一种理论——内共生假说,即现代绿色植物的真核细胞祖先吞噬了某种单细胞原核生物并与之建立了共生关系,进而形成了现在的叶绿体。
材料二:叶绿体基因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具独特优势的转基因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使外源基因定向导入叶绿体并实现表达已成为可能。另外,它的易保持纯系、高效表达性以及高度安全性等优势特征更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叶绿体基因工程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新研究热点。叶绿体转化的基本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获取目的基因,并使之与合适的质粒运载体结合成重组DNA。②采用聚乙二醇介导、基因枪等技术手段把重组DNA导入植物叶绿体。③外源DNA整合进入叶绿体基因组;④筛选出叶绿体转化细胞;⑤通过原生质体再生和愈伤组织再生技术培育生成稳定的转基因植株。
(1)如何解释叶绿体的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内膜则与原核细胞的膜系统相似?
(2)如果叶绿体确实起源于原始的原核生物,那么它的增殖方式很可能是通过 方式。
(3)下列关于叶绿体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中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位于叶绿体染色质的DNA分子上
C、具有母系遗传特征 D、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4)在目的基因的获取及重组DNA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的工具酶是 和 ;为便于筛选出转化叶绿体,用于运载目的基因的质粒需携带 。
(5)叶绿体转化植株的再生培育中,使用了原生质体再生和愈伤组织再生技术,请绘出培育的流程图。
(6)叶绿体基因工程相对于核基因工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里的“安全”是指 ,导致这种更高安全性的原因是 。
(7)叶绿体基因工程与核基因工程培育出的转基因植物相比较在品系的保持能力上有何不同,说明原因。
(8)请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展望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试举两例)
31.(20分)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有人以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做了以下两组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①将玉米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置于一定面积和体积的大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移去尖端,将琼脂块切成体积相等的若干个小方块,分别置于除去尖端的玉米胚鞘断面的一侧,保持全黑暗12h,然后测定每个胚芽鞘的弯曲的角度,求其平均值。(如图1、图2所示)
②取数量不等的玉米胚芽鞘尖端置于等面积、等体积的琼脂块上,得到一组胚芽鞘的弯曲角度随大琼脂块内胚芽鞘尖端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绘制出曲线
图3。
实验二、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小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重复实验一的有关步骤,得到胚芽鞘的弯曲角度随小琼脂块内IAA浓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
(1) 为什么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
(2)绘图说明将含有生长素的小琼脂块置于胚芽鞘断面何处,才能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
(3)图4中,IAA的浓度控制在0µmol.L-1——1.8µmol.L-1之间时,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何种影响?
(4)图3中,胚芽鞘尖端的数量达到8个时,大琼脂内的IAA浓度约为
µmol.L-1;此后出现的平直曲线说明了胚芽鞘尖端的IAA进入大琼脂块的方式是 ,理由是 。
(5)比较图3和图4,分析说明产生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差异的原因。
1、 解析:本题以基因疫苗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及免疫应答有关原理的识记和理解。由于该疫苗是以“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料重组”的形式导入受体细胞的,故应为重组质粒。
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须明确题中的“CO2的吸收量”是指净光合作用量,故
3、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无论是何种病毒的mRNA应以(-)DNA或(-)RNA为模板合成,故D选项中的(-)RNA可直接转录成mRNA,而不需先合成(+)RNA。
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本经典实验的实验过程及原理的识记和理解,以及用逻辑学原理分析对实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判定。在证明甲是乙的充分条件时,用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应为实验组;而在证明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时,则缺乏该实验变量的对象组应为实验组,如B选项就是这种情况。
5、解析:群落是指某一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总和,而G、H和C仅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应有分解者。
30、[答案]
(1)叶绿体的内膜由真核细胞祖先吞噬的原核生物的细胞膜演变而来;外膜则是真核细胞祖先细胞膜包裹在原核细胞外的部分。(3分)
(2)分裂 (2分) (3)B (2分) (4)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标记基因(3分)
(5)(3分)
(6)生态安全(可以避免基因的“逃逸”造成的基因污染);叶绿体基因的遗传为细胞质基因,花粉中不含叶绿体,因此不会出现核基因工程通过花粉传递可能造成的基因“逃逸”。(3分)
(7)核基因工程培育出的转基因植物常常由于有性杂交导致子代纯合子比例下降,而叶绿体基因工程获得的转基因植物更易保持纯系,这是因为叶绿体基因的遗传为母系遗传,不会由于有性杂交发生性状分离。(3分)
(8)改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进程,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植物叶片中人类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糖等的含量;通过抗性基因的导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抗病性、耐盐性等抗逆性品质。(3分)
31、[答案](1)防止照光不均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实验结果。(3分)
(2)如右图。(3分)
(3)1.3µmol.L-1是促进玉米生长最快的IAA浓度;小于1.3µmol.L-1时,随IAA浓度的增加,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加强;高于1.3µmol.L-1时,IAA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6分)
(4)1µmol.L-1;扩散作用;放入大琼脂块内的胚芽鞘尖端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琼脂块的IAA浓度不再增加。(4分)
(5)实验一中大琼脂块中的IAA来自胚芽鞘尖端,并且是通过扩散作用传递到大琼脂块的,所以即使是最大程度的转移也不存在IAA含量过多而抑制生长的现象;而实验二大琼脂块中的外源生长素含量可以人为调节,可以出现过大而降低甚至抑制生长的现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