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B.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间能量交换过程
C.新陈代谢过程是先进行同化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D.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2、下列对酶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某些RNA也是酶 D.酶活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
3、在37度pH=6.8时,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比用FeCl3做催化剂强得多,这说明酶 ( )
A.具有专一性 B.具有高效性 C.具有多样性 D需要适宜条件
4、 测定某绿色植物是否发生光合作用,最好测定
A 二氧化碳产生量 B 是否产生氧气
C 体内是否有淀粉存在 D 体内水分是否减少
5、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造有机物,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
B 合成的有机物里储存的能量是人和动物能量的来源
C 吸收O2,放出CO2,使大气中两种气体的含量基本稳定
D 吸收CO2,放出O2,供生物的呼吸利用
6、 下图为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是密封且充满水的,仅细管中留有一个气泡。根据标尺可计算出气泡移动的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代表
A 蒸腾失水的数量 B 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
C 植株吸收的水量 D 呼吸作用消耗的水量
7、分别在植物体三个部位研究了番茄导管汁液的离子相对含量(如右图),在叶脉和茎之间离子相对含量的区别归因于
A 番茄中水分的蒸发
B 木质部中导管的毛细管的作用
C 叶细胞吸收了离子 D 叶细胞吸收了水分
8、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曲线,该细胞可能为
A.芽尖端分生组织细胞 B.成熟叶的叶肉细胞
C.叶表皮细胞
D.根尖细胞
9、若用C14标记CO2分子,则放射性物质在C4植物光合作
用过程中将会依次出现在
A.C5、C4、(CH2O) B.C5、C3、(CH2O)
C.C3、C4、(CH2O) D.C4、C3、(CH2O)
10、在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内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能连续不断地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从而形成电子流,使光能转换成电能了。随着光能转换成电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使NADP+(辅酶Ⅱ)形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这一过程中NADP+得到
A、一个电子和一个氢离子 B、二个电子和一个氢离子
C、二个电子和一个氢原子 D、二个正电荷和一个氢原子
11、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变过程中,光反应过程中由光能转化的电能其最初去向是
A.全部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NADPH中
B.全部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C.转变成化学能后,部分储存在NADPH中,部分储存在ATP中
D.部分储存在NADPH和ATP中,部分直接进入到糖类等有机物中
12、下列有关植物叶绿体的成分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吸收光的色素位于基粒上,转化光能的色素位于基质中
B.得到电子后的某些叶绿素a即成为强氧化剂,能使NADPH转变为NADP+
C.分解水的部位在基粒,分解ATP和NADPH的部位在基质
D.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能使某些叶绿素b不断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
13、光合作用中光能转换成电能时,电子的最终来源及最终受体是
A.叶绿素a、NADPH B.H2O、NADP+
C.叶绿素a、NADP+ D.H2O、NADPH
14、图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光合量)
|
|
B.在过B点后,再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量不再提高
C.在B点时,总的光合量为7mg/m2·h
D.在A点时,总的光合量为0
22. “固体瓦斯”(甲烷水合物)是近年来各国相继开发的新能源,具有密度大、储量高,纯度大的特点,通常储存于水深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16、图中甲是在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中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 乙 B 乙和丙 C 丙 D 乙和丁
17、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直接利用的物质是
A.O2和三碳化合物 B.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C.H2O和O2 D.[H]和ATP
18、如图所示某阳生植物细胞在夏季晴天的某一天内,其光合作用过程中C3、C5化合物的数量变化。若第二天中午天气由光照强烈转向阴天时,叶绿体
|
B.d-e段(X),d-e段(Y)
A.c-d段(X),b-c段(Y)
C.d-e段(Y),c-d段(X)
D.b-c段(Y),b-c段(X)
19.既能吸收光能、又能将CO2转变为(CH2O)的细胞是
A.C3植物的叶肉细胞 B.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
C.C4植物的叶肉细胞 D.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
|
A.1,3 B.2,
21.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是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贮存种子 ②果蔬保鲜 ③作物中耕松土 ④水稻的露、晒田 ⑤合理密植
⑥糖渍、盐渍食品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⑧间作、套种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2.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图。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条件下,使植物吸收CO2量增加或减少的
主要生态因素是光
B.植物在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一定比弱光下高
C.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
D.大多数农作物都是喜阳植物
23.下列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的图形是
![]() |
24.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温室内的CO2相对含量作24小时自动监控测定,测得的结果如左图所示。据此分析判断:与此同时,氧气相对含量将是下图中的
|
右图中①、②、③三个部位的细胞液浓度,正确的是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26.在
A.支原体 B.小麦叶肉细胞
C.菠菜原生质体 D.烟草花叶病毒
27.用打孔器取同一萝卜
28.人们用某些化学物质喷施于农作物表面后,能形成单分子层,阻碍水分的散失。运用这项技术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有利于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B.不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
C.可能会降低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速度
D.对植物吸水的速度会造成影响
29.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A.液泡 B.线粒体、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膜、液泡膜
3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如 右图的细胞,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可推测
A.此时a>b,细胞渗透吸水 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此时a<b,细胞渗透失水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
31.培养皿
装置 | 场所 | 温度 | 棉花状态 | 数日后的现象 |
甲 | 日光 | | 潮湿 | 全部发芽 |
乙 | 日光 | | 干燥 | 没有发芽 |
丙 | 黑暗 | | 潮湿 | 全部发芽 |
丁 | 黑暗 | | 干燥 | 没有发芽 |
底部铺上棉花,豌豆的种子放在棉花
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右表所示,该
实验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
A.阳光 B.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水
32.将一株植物培养在H218O中进行光 照,过一段时间后,18O可能存在于①C6H12O6中②光合作用生成水中③周围的水蒸气中④周 围空气中的CO2中⑤周围空气中的O2中。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33.某同学在春天买了5盆同样大小的同种植物,每天向花盆内浇同样量的水和液体肥料,不久植物开始发芽。为研究植物生长与水、肥间的关系,对5个花盆作了如下处理,然后观察植物的变化。如果想要证明过多施肥会引起植物枯萎,可以比较哪两个花盆
花盆 | 浇水量 | 施肥量 |
1 | 与以前相同 | 与以前相同 |
2 | 与以前相同 | 比以前少1/2 |
3 | 比以前少1/2 | 与以前相同 |
4 | 比以前少1/2 | 比以前多1/2 |
5 | 不浇水 | 比以前少1/2 |
A.1与2
B.2与3
C.3与4
D.4与5
34.农作物施用农家肥比施用单一的化肥生长好,原因是
A.农家肥的肥效低 B.农家肥见效快
C.农家肥含有多种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D.农家肥含有植物需要的有机养料
35.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36.对植物嫩叶所必需的矿质元素Fe和Mg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和Mg既来源于土壤,又来源于老叶
B.Fe和Mg来源于土壤,Mg又可来源于老叶
C.Fe和Mg只来源于土壤,不来源于老叶
D.Fe和Mg来源于老叶,Mg又可来源于土壤
37.将一株植物的叶子去掉一半,这不会直接影响它的
A.对水分的吸收 B.生长速度
C.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D.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
38.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液和用于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相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含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B.都含少量的有机物
C.不都含有植物激 D.浓度都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39.图示为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关系。
下列有关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b代表光下植物干物质积累量
|
C.n点之后植物吸收CO2量不再增加与叶绿
体中酶数量有关
D.若植物长期处于光照强度为m的自然环境中,植物仍能生长
40.作物叶片中的营养元素浓度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图中变化曲线表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施肥量与作物产量成正比关系
B.若土壤板结,作物营养素含量处于e段
C.x点时,是作物获得高产的最低养分浓度
D.作物叶片营养素浓度处于d段时,农田周围
环境不会受到营养素的污染
41.叶绿体内类囊体薄膜上不进行传递光能作用的色素是
A.叶绿素b B.全部的类胡萝卜素
C.少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D.全部的叶绿素a
42.右图表示将某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b点与a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
C3的含量;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
胞中C3的含量变化情况是
A.低、高 B.低、基本一致
C.高、高 D.高、基本一致
43.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
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
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变化量\O2浓度 | 0 | 1% | 2% | 3% | 5% | 7% | 10% | 15% | 20% | 25% |
O2吸收量/mol | 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8 |
CO2释放量/mol | 1 | 0.8 | 0.6 | 0.5 | 0.4 | 0.5 | 0.6 | 0.7 | 0.8 | 0.8 |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44.某人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其构思大致如下:
![]() |
本实验中甲组、乙组之间存在着空白对照,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存在着自身对照,两组对照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
A.甲组、实验后 B.甲组、实验前 C.乙组、实验前 D.乙组
45.在人造森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的产量,其基本原理是
A.增加林区光合作用的叶面积
B.提高每棵树的光合作用效率在林区中的比例
C.降低林木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D.降低林木群体的呼吸耗能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
二、多选题
46.绿色植物在暗室中可以消耗
A.ADP
B.CO
47.黄豆种子在黑暗中萌发成幼苗,表中是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下列依据表中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处理方法 | 重量(g) | ||
种子 | 幼苗 | ||
湿重 | 直接称重 | 160 | 750 |
干重 | | 138 | 118 |
灰分 | | 2 | 2 |
A.幼苗和种子相比湿重增加,增加的物质主要是水
B.灰分代表的物质主要是矿质元素
C.幼苗和种子相比干重减少,原因是有机物被呼吸消耗
D.幼苗和种子相比,有机物的种类减少
48、植物气孔的开闭影响到绿色植物下列哪些生理活动 ( )
A.光合作用 B.矿质离子转运 C.呼吸作用 D.水的转运
49.下列有关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Mg是叶绿素的成分,缺Mg不能合成叶绿素,也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N是构成叶绿素.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N供应不足会使光合作用下降
C.K+.Fe2+对光合作用没有影响,但能影响到植物的其他代谢
D.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叶绿体膜的稳定等
50.研究表明地壳表面某些元素含量极低,难以用常规化学方法测出,但植物体内却积累得相当多。例如,碘在海带中的含量比海水高2000倍;不同种植物所含元素的多少也不同,如马铃薯富含K+、豆科植物富含Ca2+,水稻含Si多。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不同植物生长环境中矿质元素含量不同
B.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
C.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导致不同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各种细咆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同
51.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4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可见的结构有
A. 叶绿体 B. 大液泡 C. 染色体 D. 线粒体
52.在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能生成ATP的细胞结构有
A.叶绿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质基质
53.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B.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可以吸收和转换光能
C.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转换光能
D.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
三、非选择题
54、将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Ⅰ,光照变化Ⅱ和植物有机积累Ⅲ数据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植物在________段内制造有机物。
(2)植物在________段内积累有机物。
(3)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太高,叶片气孔关闭,________吸收数量减少,影响光合作用________反应的效率。
(4)a处凸起,原因是下半夜温度偏低,呼吸作用________。
(5)曲线Ⅲ与时间直线围成一块正面积和一块负面积,植物在一昼夜中对有机物的有效积累的多少,取决于这两块面积的________。
55、下图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生长情况,其他成分未表示出。有位科学家研究了图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1),及叶肉细胞中的相对含水量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图2)。请分析回答:
(1)图1中C点(曲线与横轴交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 A点(曲线与纵轴交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能够反映图1中B点时生理过程及量变关系的是图2中的________。影响图1中AC段光合作用强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森林乔木在炎热夏季一天中(图2)光合作用强度往往发现中午C点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叶肉细胞中缺少________,而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与森林中草本层植物光合作用相应的曲线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度之所以能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6、某活动小组用大豆作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分析回答:
(1)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如何变化?
(2)用培养液培养大豆苗,很快出现了萎蔫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可采用________措施,使植物正常生长。
(3)大豆苗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基部叶片变黄,活动小组的学生在培养液中添加了一定量的尿素,结果上述缺素症状仍存在,由此推测植物缺少的元素最可能是________。
(4)为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某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实验步骤为:直接将该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在烧杯中水煮脱色,再将叶片漂洗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请改正该实验设计中的三处错误。
(5)若在此密闭的钟罩内放一株玉米和一株大豆,每天光照12小时以上,一星期后,两种植物最可能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右下表为高等植物水栽培所使用的一种培养液的组成。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液离子总浓度通常比根毛区细胞内的离子总浓度低,原因是 。
(2)当培养液中离子总浓度比根细胞内浓度高时,根毛细胞仍能从培养液中吸收某些离子。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用该营养液栽培时,植物表现出缺绿的症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种原因)。
(4)指出在上表成分中,可供组成叶绿素分子的化合物是下列①~⑤中的 ( )
① Ca(NO3)2·4H2O ② KCl ③ KH2PO4④ MgSO4·7H2O ⑤ FeSO4·7H2O
58、下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发生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关系的图解。据图回答:
(1)物质a是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b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①是__________阶段,②是__________阶段。
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③是此方式的____________阶段,[ ](填序号)是此过程的第三阶段。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ATP的产生,光合作用中产生的ATP的作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在不同季节或一天不同时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一般不同,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外界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进行,请利用下列装置图和计时器,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一)实验步骤: ①将装置放置在阳光下;
②调节自动控温器,将水温调节到
记录此温下的 ,重复测3次。
③再将温度分别控制到 。
(二)预期实验结果:
请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预期的实验结果。
60、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NaHCO3稀溶液,将杨树叶片迅速封入其中,装置如图所示,摇动容器,使容器内空气中的CO2和溶液的CO2达到动态平衡,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几分钟后,容器内溶液的pH (增大、减小),其原因是
。(2)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溶液的pH的变化速度趋于变 (快、慢),其原因是 。 (3)如果将装置置于暗室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增大、减小),其原因
(4)该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植物的
和
。
61、下列曲线表明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产生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两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分别培养了同样数量的绿藻。溶液X是完全培养液,而溶液Y则缺镁。
(1)在X溶液中培养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B时,溶液中的氧气浓度基本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X溶液中培养的绿藻,在光照强度为C时,氧气的释放速度近于达到最大,在光照强度继续增大时,释放氧气的速度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请解释引起这种现象的两个主要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适当提高温度,图中C点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缺镁的培养液Y培养绿藻,在相同的条件下,推测绿藻释放氧气的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曲线的形式补画在图中,并叙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有人用下面的溶液培养装置观察镁对植物的作用。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中植株正常生长且叶呈绿色。而B瓶中植株的部分叶片变黄。试分析:
(1)A、B中的培养液分别是如何配制的?
(2)B植株上最先变黄的是老叶还是新叶?为什么?
(3)图中C管对于维持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培养液中不缺水,但三周后A、B瓶中植物竟然萎蔫,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培养液的浓度增大,造成根系吸水困难。下图是在这一过程中,叶细胞的几种状态,其变化顺序为下面选项中的________。
A.C→B→A B.B→C→A C.A→C→B D.A→B→C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磷是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大量元素。请回答:
(1)写出高等动植物细胞内共有的两种含磷的化合物及功能:
化合物_______ 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化合物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大乔木的叶片主要通过哪些生理过程才能从土壤中获得磷元素?
(3)用32P标记一噬菌体的DNA,让此噬菌体去侵染含31P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检测到有128个噬菌体放出,则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进行此实验之前,你怎样才能使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
64、探究某种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别选取不同的植物,按照教材中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方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写出实验报告进行交流。(提示: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缩短实验时间)
在用质壁分离方法测定洋葱表皮细胞渗透能力的实验中,把剪成小块的紫色洋葱表皮分别(等量)依次放入下面不同浓度的各组蔗糖溶液中,并记录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回答:
培养皿(组) | 1 | 2 | 3 | 4 | 5 | 6 |
蔗糖溶液(mol/L)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数目(%) | 0 | 0 | 15 | 40 | 83 | 99 |
(1)为什么选用紫色的鳞片叶表皮做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时,该洋葱细胞表皮细胞液的等渗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
(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液泡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为什么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5)请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更加精确地测定细胞液的等渗浓度的方法?
65、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农作物,它们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经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和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下图表示小麦一生中需水量及对K、P的需要量图解,请分析图解并回答有关问题:
(1)图2、图3各表示小麦对何种矿质元素(K、P)需要量的图解?请把相应的元素符号填在各题目图下的括号内。
(2)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期对K、P的需要量不同,若要达到少肥高产的效果,需要将有限的磷钾复合肥用于________。
A.越冬前 B.开花期 C.返青期 D.成熟期
(3)经研究发现,植物根尖的成熟区既是吸收水最活跃的部位,同时也是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部位。植物对两者吸收的关系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图解,生产上应采取哪些措施方可提高植物的产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答案
54、(1)b~f (2)c~e (3)CO2 暗 (4)减弱 (5)代数和
55、(1)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强度相等 线粒体 (2)D 光照强度 (3)CO2(缺水导致) Ⅲ (4)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56、(1)有机物的种类增多,有机物总量减少。(2)培养液过浓,植物细胞失水 加水稀释培养液 (3)Mg (4)①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室内饥饿,消耗掉叶片内储藏的有机物,再转移到光下照射;②将摘下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③应设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装置需在钟罩内放一小杯NaOH溶液,其他与实验组的装置及处理方式相同。
(5)玉米生长正常,大豆生长不良,逐渐死亡
57. (1)只有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才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溶氧不足;温度过低;缺乏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如Mg、N、Fe等;(4)④
58. (1)葡萄糖 氧气 (2)叶绿体 暗反应 光反应 有氧呼吸第二 ④ (3)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
59. ②一定时间内释放气泡的个数
③
60.(1)增大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慢 溶液中可利用的CO2越来越少 (3)变小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61、(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 (2)①受暗反应过程酶的活性和酶的数量的限制 ②受CO2供应速度的限制 (3)右移 (4)如下图中的虚线所示(评分时参考标准曲线所示的A点和B点与在X溶液中培养的一样;释放氧气速度基本不变的转折点在C点右侧;释放氧气速度的最大速度必须低于在X溶液中培养的绿藻释放氧气的最大速度)
62、(1)A瓶中为完全培养液(或“含有植物所有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B瓶中为缺镁的培养液。(2)老叶。因为镁在植物体内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可移动,容易由衰老部分转移到生长旺盛的部分。(3)为根部提供氧气,保证根的正常呼吸。(4)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 D 添加适量清水(或“蒸馏水”)
63、(1)ATP 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磷脂 各种膜结构的成分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正确,如DNA生物的遗传物质;RNA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2)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磷元素;再随水分的运输(蒸腾作用)而到达叶片。 (3)2∶126(1∶63) 先将噬菌体培养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使它被32P所标记,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的细菌。
64、(1)紫色液泡容易观察 (2)大于或等于0.3,小于0.4 (3)液泡体积变小,染色变深 (4)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液泡,内有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原生质层可视为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透过渗透作用失水,导致细胞体积减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一段时间后出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5)在0.3 mol/L和0.4 mol/L之间再配制一系列溶液浓度为0.31、0.32、…0…0.39、0.40蔗糖溶液,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实验要求的精确度。
65、(1)2(K) 3(P) (2)B (3)根吸收水和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合理灌溉,合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