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2014-5-11 0:36:45下载本试卷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

A.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 B.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

C.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  D.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

2.下列不需要利用发酵工程的是( )

A.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      B.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可移植的皮肤

C.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D.工厂化生产青霉素

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大肠杆菌群体生长规律实验时,错误操作是( )

A.在调整期扩大接种 B.随时调整pH  C.在稳定期连续培养 D.定期检测菌体数目

4.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重要的初级代谢产物

B.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菌产量也不再增加

5.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核衣壳外还有多糖、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囊膜  D.同化类型是化能异养型

6.用蔗糖、奶粉和经蛋自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通过乳酸菌发酵可生产新型酸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消耗量与乳酸生成量呈正相关   B.酸奶出现明显气泡说明有杂菌污染

C.应选择处于对数期的乳酸菌接种     D.只有奶粉为乳酸菌发解提供氮源

7.非典型性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下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冠状病毒在人体内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B.冠状病毒具细胞结构,内含线粒体,抗生素对其抑制效果明显

C.冠状病毒的生殖方式为增殖,

D.培养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可直接培养冠状病毒

8.若将混合在一起酵母菌和圆褐固氮菌分开,可分别采用的培养基是      ( )

A.加食盐培养基、含蛋白胨培养基      B.斜面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C.加伊红美—蓝培养基、含硝酸盐培养基  D.加青霉素培养基、无氮源培养基

9.下表是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描述正确的一组生物是 ( )

A.硝化细菌与乳酸菌  B.乳酸菌与根瘤菌  C.根瘤菌与衣藻 D.硝化细菌与衣藻

10.己知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现从甲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细菌,接种在乙中。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中的状况与原在甲中的状况相比,不发生改变的是( )

A.细胞分裂速度   B.诱导酶类  C.组成酶种类   D.细胞的大小

11.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在乳酸菌进入衰亡期,生存斗争主要表现为种内斗争

12.细菌的生长与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每产生一代所需的时间(简称代时)见下表,根据下表内容作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B.温度影响细胞周期长短,可能是影响了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大肠杆菌的代谢与酶的活性有关

D.大肠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40℃

13.与缩短调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中,最全的一组是          ( )

①用与菌种原培养基相同的培养基  ②用与菌种原培养基不相同的培养基

③稳定期获得的菌种 ④对数期获得的菌种  ⑤接种量减少  ⑥接种量加大

文本框: 细菌的相对数量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4.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湖泊水体受到严重的有机物

污染,一段时间内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水中各类细菌相对数

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为厌氧型细菌,b为需氧型细菌,c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B.a为需氧型细菌,b为厌氧型细菌,c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C.a为厌氧型细菌,b为兼性厌氧型细菌,c为需氧型细菌

D.a为兼性厌氧型细菌,b为厌氧型细菌,c为需氧型细菌

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取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用相同的方法于不同时间同步多次均匀取样,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将所得数据绘成曲线如下图,其中有两位同学的作图可能是错误的,他们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酵罐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产物的形成都与pH有关

B.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C.谷氨酸棒状秆菌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酵才能得到谷氮酸(味精的主要成分)

D.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17.艾滋病病毒有圆球形衣壳,其内有两条RNA,右图是艾滋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组成4的单位是         ,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艾滋病病毒的___

(2)艾滋病病毒侵入人的机体后,主要侵染入人的淋巴细胞,在侵染过程中,在5的作用下,能形成DNA并整合到人体细胞的DNA分子中,可见5是     

(3)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    ,动物细胞工程中可用作   

18.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煮义。

(1)青霉菌发酵产生青霉素。青霉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青霉素是青霉菌的___代谢产物。

(2)在生产和科研中,常选用处于____期的青霉菌作为菌种或研究材料。因为此时的青霉菌代旺盛,     和    比较稳定。

(3)对青霉菌菌体生长情况的测定,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_____,再计算发酵罐中菌体的总重量。

19.右图为细菌在含有一定培养基的容器中生长的曲线图。请回答:

(1)如果在“2”时期加入适合细菌生存但营养成分不同的培养基,细菌出现的变化是    

A.分裂速度减慢,甚至几乎停止分裂 

B.分裂速度加快,代谢活动加强

C.出现芽孢,可以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D.代谢减慢,细胞内合成速度减慢

(2)若这种菌为致病菌,传染性最强的是[ ]_____期。

(3)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是[ ]     ,工业生产中,延长该时期的措施是  

(4)假定该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30min,“1”期接种菌种数量为N0,请写出“2”期经t小时后菌体数量的表达式(菌体数用y表示):       

(5)在混合培养R和M两种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在R细菌周围的M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M细菌,结果M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

①R细菌周围的M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                

②为验证该设想,进行如下实验,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种培养基。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图为谷氨酸发酵装置图。

  (1)图中3.6处是发酵罐夹层中水的进出口,水在发酵罐夹层流动的作用是     

 (2)谷氨酸发酵液的pH应控制在7-8范围内。随着代谢产物的积累,

发酵液pH变化趋势是    ,控制办法是   

发酵过程中,若谷氨酸积累过量,会抑制    的活性,导致合成途

径中断,这种代谢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3)如果在4处通入空气,谷氨酸产量会    ,原因是    

21.(1)下图为某细菌的生长曲线及A、B两种代谢产物积累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A产物合成始于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属于    代谢产物。

②B产物的积累量在细菌生长曲线的    期最大。

(2)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

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

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

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①、②、③、④,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

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定的温

度条件下

第三步:在    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答案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t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6

1A 2B 3ABC 4B  5C 6D  7A 8D  9D 10C  11D 12D 13C 14C  15B

16A 17(1)核糖核苷酸 衣壳(2)逆转录酶(3)运载体 动物细胞融合诱导剂

18(1)异养需氧型 次级(2)对数  个体的形态  生理特性

(3)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19(1)A (2)[2]对数 (3)[3]稳定期 连续培养  (4)y=No·22i

(5)①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M细菌生存的物质

②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R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细菌R

第三步:乙培养基上不接种R细菌作为对照,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且等量的M细菌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M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M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20 (1)冷却(降温或使温度控制在30℃37℃)

  (2)下降加碱(氨水)谷氨酸脱氢酶酶活性(反馈、负反馈)

 (3)下降混入杂菌产生竞争,分解或吸收谷氨酸

21(1)①对数;次级②稳定

(2)①温度设定范围过窄 ②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细菌,不应密闭培养

③从调整期至衰亡期均有谷氨酸的合成,故取样时期有遗漏

④实验结果有局限性,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有可能高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