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上学期双周练(11)
出题人:成德旺 做题人:江峰 审题人:刘华春
难度系数:0.65 出题时间: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51分)
1、CCTV-4于
A.它们的抗原性很相似, B.禽流感病毒的囊膜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都会有多糖
C.都是原核生物,但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长有S型肺炎双球菌菌落的蛋白胨培养基可以用来培养禽流感病毒
2、下列各项关于蓝藻、人的肌肉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C、H、O、N、P、S等主要基本元素
B.由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C.有两种类型的核酸,有核糖体,能够合成蛋白质
D.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
3、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 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4、水在生物体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是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水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最终的电子供体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有水生成
D.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
5、一位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载玻片上每单位面积平均有50个炭疽杆菌,把此载玻片放在液体培养液中培养4h后将其稀释10倍,再放到相同条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平均有80个炭疽杆菌。则炭疽杆菌每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是( )
A.1h B.2h C.4h D.无法确定
6、在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一般经历下列过程( )
A.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B.进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7、下列关于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所在的植株枝条进行扦插,新植株仍然能够结出的无子果实
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需要年年重新育种
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基本原理相同
8、下列物质的鉴定与所用试剂、实验手段、实验现象搭配正确的是( )
A.脂肪~苏丹Ⅲ染液~显微镜观察~染成红色
B.葡萄糖~斐林试剂~直接观察~砖红色沉淀
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加热~紫色反应
D.DNA~二苯胺试剂~加热~蓝色反应
9、取分别编号的锥形瓶4个,各加等量的清水,向3、4号锥形瓶加等量河泥,再向2、3、4号锥形瓶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在各个锥形瓶内分别加入一条生命活性相同的金鱼,加清水至各瓶液面位置于同一高度,然后用橡皮塞塞紧,4号瓶放在不透光的纸盒中,其余环境条件保持相同,结果发现瓶中金鱼的存活时间不同。金鱼生存时间最长的锥形瓶是( )
A.1号瓶 B.2号瓶 C.3号瓶 D.4号瓶
10、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里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图所示。已知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为20h。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时,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
B.d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
C.ce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D.蚕豆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11、将长势相同的三盆麦苗分别置于钟罩内如图6-7,甲、乙两盆分别罩绿色、红色透明膜,预计长势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12、.取三粒质量相同的大豆种子,一粒在黑暗中长成豆芽甲,另两粒在光下发育成植株乙、丙。测定甲、乙的鲜重和丙的干重,并与大豆种子比较,增加的重量分别为a、b、c,则a、b、c的主要增重因素分别为 ( )
A.H2O;CO2;H2O和CO2; B.CO2;H2O和CO2、H2O;
C.CO2;H2O;H2O和CO2; D.H2O;H2O和CO2、CO2;
13、牧区收割青干草往往要在牧草结籽前,而且要尽快晒干堆贮。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 )
①牧草在开花时营养成分向籽粒大量转移,而籽粒成熟后又极易脱落
②鲜草含自由水多,收割后不马上晒干微生物就旺盛活动而造成霉变
③鲜草晒干过程中,只是水分的丢失,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并未损失
④新鲜青草,快速晾晒干燥,呼吸消耗降至最低,营养物质保留较多
⑤新鲜青草,迅速晒干后仍然保持着青绿色,可以继续进行光合作用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1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①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③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④将与③同样处理的胚芽鞘放在匀速转盘上; ⑤将尖端切去; ⑥在尖端一侧插入云母片;
⑦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⑧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A.②⑤⑦⑧ B.②③⑤⑥ C.②④⑥⑦ D.②③⑥⑦
15、下列关于神经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B.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相反
D.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16、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
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植物性神经调节
17、农业生产中,播种深度影响了种子细胞的呼吸,因而对不同类型种子播种深度要求不同,
如花生种子播种时应注意适当浅播,其可能的依据是( )
A.花生种子萌发时进行的是有氧呼吸
B.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离地面近,幼苗易出土
C.花生种子中贮存的脂肪较一般种子多,分解时需氧量大
D.花生种子的营养贮藏在子叶中
18、对下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③,两个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19、设某雄性动物的细胞内三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为Aa、Bb、Cc,该雄性动物两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8个精子中,已知其中的两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AbC、ABC,则另外6个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都不可能有的是( )
①ABC ②aBC ③abc ④Abc ⑤abC ⑥AbC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20、在引进优良家畜(如牛、羊)时一般引进雄性个体,让其与本地的同种雌性个体杂交,考虑到经济与遗传方面的因素,一般以引进4头雄性家畜为宜,具体做法是:让一头引种雄畜与一头本地种雌性个体杂交得Fl,Fl与第二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2,F2与第三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3,F3与第四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4,试问F4个体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属本地种的约有多少( )
A.1/8 B.1/16 C.15/16 D.1/2
21、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代产生AaBBDD的生物体的概率为1/8
B.乙图中黑方框图表示男性患者,由此推断该病最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丙图所示的一对夫妇,如产生的后代是一个男孩,该男孩是患者的概率为1/2
D.丁图细胞表示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
22、图是A、B两个家庭的色盲遗传系谱图,A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两个孩子( )
A.1和3 B.2和
8.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有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中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有辛和丁、乙和丙、丁和乙
24、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素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素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多方向性
B.诱变剂增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C.d是最不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D.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5、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 F1 花药 幼苗 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育种方法叫做杂交育种 B.过程①必须使用诱变剂
C.这种方法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26、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和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和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27、在玉米中,有三个显性基因A、B、R对种子着色是必须的。基因型A B R 是有色种子,其他基因型皆无色。一有色植物,与aabbRR杂交,产生25%有色种子;与aaBBrr杂交产生25%有色种子;与AabbRR杂交,产生37.5%有色种子。这一有色植物的基因型为( )
A.AaBBRr B.AABbRr C.AaBbRr D.AABBRR
28、香豌豆能利用体内的前体物质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逐步合成蓝色中间产物和紫色色素,此过程是由B、b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右图所示),两对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其中具有紫色素的植株开紫花,只具有蓝色中间产物的开蓝花,两者都没有的则开白花。据右图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香豌豆基因型为B D 时,才能开紫花
B.基因型为bbDd的香豌豆植株不能合成中间物质,所以开白花
C.基因型为BbDd的香豌豆自花传粉,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4∶3
D.基因型Bbdd与bbDd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29、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的进化也有利
30、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 )
31、右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32、下列有关糖尿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病人由于多饮、多尿、从而引起多食
B.将1 mL班氏糖定性试剂和病人尿液混匀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病人因胰岛素分泌较少,使得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
D.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治糖尿病
3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一→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一→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一→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一→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34、下图表示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对图中物质a、b、c、d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通常存在于细菌体内,目前尚未发现真核生物体内有类似的结构
B.b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将A与T之间的氢键切开
C.c连接双链间的A和T,使黏性末端处碱基互补配对
D.若要获得真核生物的d,则一般采用人工合成方法
二、非选择题(共49分)
1、(11分)右图表示的是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各
种物质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在人体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过程是 。在人体肝脏中,有些细胞正进行②过程,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 ,进行②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
(2)从图中可见,DNA作为遗传物质,其两大基本功能是 、 。
(3)⑤过程表示 ,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
(4)③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情况下,需要 酶的参与。
(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拧制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控制
来直接影响性状。
2、(13分)下图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⑴肠道中进行的A过程在人体中由________种腺体分泌。
⑵人在饥饿时,4处A的浓度与3处相比有何变化____ ,原因是_____ 过程(用图中标号表示)加强了,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_。
⑶图示三种细胞中对血液中A浓度依赖最大的是______,该细胞中_________成分很少,该成分在其他两种细胞中存在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
⑷血管中的液体与B液相比,______ ___将增多;而B液与C液相比较,哪一种物质在两种成分中均存在,但是浓度不同?___________,此物质的形成在 细胞中。
⑸B液为_____。正常人的B液中有A物质吗?______。若某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则此人C液的成分和数量与正常人相比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
3、(6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图科学家保尔·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3位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对于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有一个宽约200~500 nm的缝隙,并且这两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连结。右图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化学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只在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参与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 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 。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细胞器)。
(3)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 。
(4)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
4、(9分)我国育种专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可育农作物新品种,该品种是由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培育出的新作物。它既有普通小麦的特性,又综合了黑麦的耐贫瘠,抗病力强,种子蛋向质含量高等优点。据资料表明,普通小麦(2N=6x=42。AABBDD)是野生二粒小麦(2N=4x=28,AABB)与方穗山羊草的杂交后代。(①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两年。②生物学中把x代表染色体组。)
现有原始物种及其所含染色体组的资料,见下表:
序号 | 原始物种 |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 | 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 | 体细胞染色体数 |
① | 黑麦 | 2 | EE | 14 |
② | 拟斯俾尔脱山羊草 | 2 | BB | 14 |
③ | 方穗山羊草 | 2 | DD | 14 |
④ | 野生一粒小麦 | 2 | AA | 14 |
(1)填写完成培育可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用序号表示物种)
①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野生二粒小麦。
②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普通小麦。
③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可育新品种。
(2)获得该农作物新品种植株,整个培育过程至少需要____年。
(3)该新品种细胞中染色体组的组成可写为_____,育种过程中_____是杂交后代可育的关键。
5、(10分)
“苏丹红一号” 不是食品添加剂,其主要用途是用于溶剂、蜡、汽油等增色和为鞋、地板等增光。据专家介绍,不法厂家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增加红色,由于苏丹红是合成染料,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天然辣椒素经过光照会褪色,而添加了苏丹红后就不容易褪色,能够长期保持食品鲜红的颜色。
经毒理学研究表明,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
那么“苏丹红一号”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们想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
(1)根据所学的动物细胞工程知识,你认为采取下列哪种技术手段最合适:( )
A、动物细胞融合 B、动物细胞培养 C、胚胎移植 D、核移植
(2)根据上述选择,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苏丹红一号”是否对人体有危害。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方法步骤:
A、 材料准备:从医院妇产科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组织,浓度为0.09%“苏丹红一号”试剂,高倍显微镜,培养瓶若干,配制好的培养液。
B、 制备检测细胞:将上述组织用剪刀剪碎,再用胰蛋白酶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悬浮液放入含有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一段时间,这时的细胞就可以用来做检测材料。
C、 检测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