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出卷 王晓蓉 校对 宋立飞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卡号、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40小题,1-30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某人因外伤导致下丘脑受损,那么会导致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②体温发生变化 ③血糖浓度发生变化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逍度减少
3、某人因骨折需植入一颗钢钉固定断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将会和它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将其腐蚀
B.人体内相应的吞噬细胞会将它吞噬掉
C.因其没有抗原决定簇,所以钢钉不能成为抗原
D.钢钉虽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会引起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的排斥反应
4、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5、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6、对白血病人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能够产生正常的血细胞。移植之前需要捐献者和病人的血液进行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HLA(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是否相配,请推测HLA是指
A.RNA B.DNA C.糖蛋白 D.磷脂
7、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不属于暗反应的是
A.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 B.三碳化合物接受ATP释放的能量
C.H2O的氢传递NADP+ D.NADPH的氢传递给三碳化合物
8、下列关于甘蔗、玉米叶结构及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围绕着维管束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②因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正常的基粒,所以,水的光解发生在叶肉细胞 ③NADPH储存了能量,并具有还原性 ④CO2中的C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⑤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是ATP和NADP+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
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10、科学工作者分离得了某生物的基因A,将其解离成两条单链,用其中一条与基因A的信使RNA杂交配对,结果如右图所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基因A来自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
B.1~7代表了基因A的编码区序列
C.1和7位于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
D.2、4、6属非编码区的序列
11、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不涉及
A.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B.目的基因的修饰与表达
C.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D.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技术
12、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A.ATP分子的形成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C.抗体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 D.原生质体融合成杂合体细胞
1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结构中,糖含量最高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 B.线粒体外膜 C.细胞膜 D.滑面内质网膜
14、下列对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B.细胞质中小泡与核糖体膜融合
C.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小泡离开细胞膜回到细胞质中
D.高尔基体膜突出形成小泡,离开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融合
15、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制造糖蛋白的糖侧链,则此药可能作用于
A.核糖体 B.内质网 C.叶绿体 D.细胞膜
16、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A.胚胎干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胰腺细胞 D.肌肉细胞
17、大熊猫身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所含的核DNA和细胞质中的RNA是
A.DNA相同,RNA不同 B.DNA相同,RNA相同
C. DNA不同,RNA相同 D. DNA不同,RNA不同
18、研究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思路是
A.利用单一抗体特异性地对抗癌细胞 B.以抗癌抗体作抗癌物杀死癌细胞
C.抗癌药物在克隆细胞中大量合成 D.抗体携带抗癌药物特异性地与癌细胞结合
19、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框图1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B.框图2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
C.框图3内的生物都具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框图4内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
20、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产生初级代谢产物,后产生次级代谢产物
B.抗生素、毒素、色素等属于初级代谢产物
C.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它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可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
D.任何一种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都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2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但微生物自身却不能通过代谢来形成的物质属于微生物营养的
A.初级代谢产物 B.碳源或氮源 C.次级代谢产物 D.生长因子
22、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与酶合成的调节相比,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B.组成酶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C.只要一种代谢产物积累过量,酶活性就下降
D.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是同时存在的
23、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A.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
B.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
C.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
D.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
24、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是青霉菌生长代谢中重要的初级代谢产物
B.用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剂处理青霉菌再经筛选的方法可以选育高产菌种
C.发酵罐接种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D.在青霉菌生长的稳定期,活菌数不再增加,青霉菌产量也不再增加
25、下图表示某种细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三种生长曲线,该曲线可以说明
A.接种量对调整期的影响
B.接种量对对数期的影响
C.培养条件对调整期的影响
D.培养条件对对数期的影响
26、与缩短调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中,最全的一组是 ①用与菌种相同的培养基 ②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③稳定期获得的菌种
④对数期获得的菌种 ⑤接种时间提前 ⑥接种量加大
⑦接种量减少 ⑧接种种类加大
A.①③⑤⑦ B.②③⑤⑦ C.①④⑥ D.②④⑤⑥⑧
27、不需要利用发酵工程的是
A.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 B.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可移植的皮肤
C.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D.工厂化生产青霉素
28、如果发酵产品是菌体,可采用下列方法分离提纯
①蒸馏 ②萃取 ③过滤 ④离子交换 ⑤沉淀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⑤ D.①③④⑤
29、乳酸杆菌的全部遗传信息储存于它的
A.细胞核中 B.细胞核与细胞质中
C.DNA和RNA分子中 D.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30、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通过缺氮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是
A.硝化细菌、放线菌、根瘤菌 B.根瘤菌、霉菌、圆褐固氮菌
C.圆褐固氮菌、放线菌、硝化细菌 D.圆褐固氮菌、霉菌、硝化细菌
31、将10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样品 | 酵母菌数量(个/mm) | PH |
1 | 1210 | 4.8 |
2 | 820 | 5.4 |
3 | 1210 | 3.7 |
4 | 1000 | 5.0 |
A.酵母菌代谢产物会影响培养液的PH值
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3、1、4、2
C.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
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mL样品中的酵母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32、以下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
②从免疫学的应用来看,给儿童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属于免疫预防
③单细胞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④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的用途是培养具双亲优良性状的经济动物
A.①②④ B ② C.③④ D.①④
33、右图是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示意图,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谷氨酸产量,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谷氨酸迅速放到细胞外面 ②不断消除 NH4+ ③不断提取谷氨酸 ④设法降低培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⑤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 ⑥降低温度 ⑦提高培养液中的pH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34、下表中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生物种类 | 细胞结构 | 核苷酸的种类 | 代谢类型 | 生殖方式 | 变异来源 |
A 艾滋病毒 | 无 | 8 | 异养、厌氧 | 自我复制 | 基因突变 |
B 青霉菌 | 原核细胞 | 4 | 异养、需氧 | 孢子生殖 | 基因突变 |
C 变形虫 | 原核细胞 | 8 | 异养、需氧 | 分裂生殖 |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
D 小麦 | 真核细胞 | 8 | 自养、需氧 | 卵式生殖 |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
35、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其主要原因是
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②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③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④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6、若将酵母菌的线粒体DNA进行诱变,使其线粒体DNA不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再将此突变的酵母菌接种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因为子代中没有线粒体,所以无菌落形成
B.酵母菌仍能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以有小菌落形成
C.因为线粒体DNA对真核细胞不重要,所以有正常大小的菌落形成
D.因为酵母菌对糖类的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不依赖线粒体,所以有正常大小的菌落形成
37、为了研究用工程菌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实验:(1)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2)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3)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中存在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正确的是
①将培养的癌细胞分成两组,一组添加干扰素,一组不添加干扰素,分别观察生长情况
②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③设置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分别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观察生长情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38、从基因型为Aa的植物某器官中获取组织,显微观察如图,这些细胞具有相似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下列对该图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对所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可形成完整植物体
B.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若发现AB细胞所含蛋白质种类数量有明显差异,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若AB两个细胞进行杂交,需要的试剂有纤维素酶、果胶酶、聚乙二醇(PEG)等
D.AB两个细胞进行杂交并经组织培养形成的新个体,与原植物属于同一物种。
39、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其他植物体内,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
A.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到生殖细胞中
B.转基因植物中的质基因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C.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D.植物杂交的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40、卵细胞作为生殖细胞,在生物技术中可用于:
①克隆动物时细胞核的受体 ②进行体外受精,培育试管动物
③形成受精卵,作为培育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 ④植物组织培养形成试管苗
⑤动物细胞融合形成单克隆抗体
⑥形成受精卵,利用转基因和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抗虫棉植株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41.(7分)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A、B所示的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为_______调节,其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为 。参与这类物质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 。(不得少于两种)
(2)在人体内,图B所示过程中为_______调节,如果图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接受[3]所释放的物质主要是该靶细胞膜上的 。
(3)根据C、D可知靶细胞上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类,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部分与细胞膜的特性以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并且是通过细胞内的某些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而实现的是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呼吸氧化酶
(4)细胞完成信号应答之后,要进行信号解除终止细胞应答。已知[3]所释放的某种物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使[2]持续性兴奋 B.使靶细胞持续性兴奋并分泌唾液
C.使[2]持续性抑制 D.使靶细胞持续性抑制不再分泌唾液
![]() |
42、(9分)下图表示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⑥表示有关过程。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 和 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 。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 。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称是 ,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 (填数字)。
(4)效应B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 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合成抗体的翻译过程需要 作为模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3、(9分)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温度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及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若甲图所示曲线为阴生植物,则阳生植物曲线与此比较C点______(填“左/右/不变”)移,A点______(填“上/下/不变”)移。
(2)由乙图知,
(3)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______(填“A/B/C”)、温度为______℃(填一个具体数值)最佳。
(4)丙图是______植物的叶片结构,该植物中CO2的固定发生在______处的细胞,CO2与C5结合发生在______处的细胞。
44、(8分)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否利用人的皮肤细胞来完成①过程? ,为什么?
。
(2)与人体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相比,通过②过程获得的目的基因不含有 。
(3)若A中共有a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有b个,则③④⑤过程连续进行4次,至少需要提供胸腺嘧啶 个。
(4)在利用AB获得C的过程中,必须用 切割A和B,使它们产生 ,再加入 ,才可形成C。
(5)为使过程⑧更易进行,可用 (药剂)处理D。
45、(9分)植物甲、乙是两种濒危药用植物(二倍体)。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 |
(1)以植物甲、乙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解决了自然繁殖率低的问题。这表明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_。由叶片等材料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1和2分别是植物甲、乙的萌发花粉粒和未受精胚珠的示意图。
在分离珠被细胞的原生质体时,通常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破除细胞壁。其原理是利用了酶的专一性性质。如果将上图1中的1个精子与上图2中的1个_______细胞或2个_________融合,可培育出三倍体植株。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该三倍体植株的幼苗。可能获得药用成分较高的六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3)植物乙自然结实率低,主要原因是花粉粒萌发后多数花粉管不能伸长。为探究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 |
请结合表中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8分)大肠杆菌是位于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多种作用。请回答:
(1)下表是用于实验的培养基成分:
成分 | 蛋白胨 | 乳糖 | 蔗糖 | K2HPO4 | 伊红 | 美蓝 | 蒸馏水 |
含量(g) | 10 | 5 | 5 | 2 | 0.4 | 0.065 | 1000mL |
①依成分划分,属______________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则属__________培养基。
②提供氮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入伊红一美蓝的目的是 。
![]() |
(2)1943年,曾获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鲁里亚和德尔布吕克设计实验,研究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是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还是之后。实验过程如下图。
①在培养基中加入噬菌体的目的是 ;
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③结果表明实验假设成立,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你分析出现A4和A5实验结果的原因:
。
高三生物第三次月考答题卷
题型 | 一 | 二 | 总分 | 积分人 | 核分人 |
得分 |
得分 | 评卷人 |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
题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序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序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
题序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答案 |
得分 | 评卷人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41、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
42、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3、⑴________ 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 ________
⑷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4、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
45、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⑴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生物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C | D | A | D | C | C | B | B | B |
题序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D | C | C | B | B | A | A | D | C | D |
题序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D | C | A | B | A | C | B | C | D | D |
题序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答案 | B | B | A | D | B | B | C | D | B | D |
二、非选择题
41、⑴体液 激素 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⑵神经 糖蛋白 ⑶B ⑷B
42、⑴分裂 分化 无细胞核 ⑵基因有选择表达的结果
⑶记忆T细胞 ⑤⑥ ⑷动物细胞融合 mRNA 特异性
43、⑴右 下 ⑵不能 B ⑶C 25 ⑷C4 ①② ②
44、⑴不能 皮肤细胞已分化,虽然含有胰岛素基因,但不会转录相应的mRNA
⑵内含子 ⑶(24-1)(a-b)
⑷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 DNA连接酶 ⑸CaCl2
45、⑴全能性 排列疏松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⑵专一性 株被 极核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而是染色体数目加倍
⑶分析:生长素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花粉管萌发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超过一定的浓度后,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花粉管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
结论: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花粉管的萌发,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花粉管的萌发。
46、⑴①天然 鉴定 ②蛋白胨 ③便于识别大肠杆菌菌落存在
⑵①选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 ②寄生
③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前
④A5比A4发生突变的时间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比A4多,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