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测试
理科综合测试卷·生物学部分
时限:4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龚文波 2006·10·14
Ⅰ卷 客观题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霉菌、水绵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RNA
B.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C.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分化后的细胞,蛋白质的种类,mRNA的种类、数量及遗传物质均会有所不同
2.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若欲将像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B.物像为>,若欲将其改变为∨,可将玻片顺时针旋转90度
C.换用高倍镜之前,为避免损坏镜头和玻片,则一定要先升高镜筒
D.换用高倍镜会变暗,是由于视野变大的缘故
3.对动物细胞某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它含有A、T、C、G、U五种含氮碱基。由该细胞器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6CO2+12H20→C6H1206+6H2O+6O2 B.C6H1206+6H2O+6O2→6CO2+12H20十能量
C.C6H1206→
4.右表是根据生物的相似处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下列选项中不是此表分类依据的是
A.有无叶绿体 B.有无线粒体
C.有无细胞壁 D.有无染色体
5.代谢旺盛的成熟植物细胞中,下列哪一项不会上升
A.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 B.线粒体的数量 C.核内DNA的数量 D.核糖体的数量
6.右下图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在b段形成赤道板,向四周扩展,将细胞一分为二
B.c段结束DNA含量增加一倍 C.c和d为一个细胞周期
D.遗传物质的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7.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无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
C.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D.棕色→无色→砖红色
8.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
①高尔基体 ②染色体 ③叶绿体 ④线粒体 ⑤核糖体 ⑥中心体
A. ①④⑤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⑤⑥ D. ①④⑥
9.下图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DNA总量、每个细胞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以及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 ![]() ![]() ![]() |
10.一个人在紧张地参加物理考试,此时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转变成:
A.电能 B.机械能 C.热能 D.渗透能
11.阅读下列关于激素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除去鼠的甲状腺,10天后进行测试,与未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摘除术后第5日开始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连续5天,10天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素使物质代谢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最必要的对照组应该是:
A 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素对照组
B.注射甲状腺素,切除甲状腺后第5日移植甲状腺
C.摘除术后第5天开始,只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解剂
D.从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
12.一分子二氧化碳从一个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同一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
A.4
B.
13.西瓜含水量多,营养丰富。一株正在结果、生长旺盛的西瓜植株,由根系吸收的水分的主要用途是:
A.果实的生长 B.植株的生长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14.下面是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变化,其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时期是:
15.以下四种细胞工程技术中,培育出的新个体不具有两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
A.细胞融合 B.花药离体培养 C.细胞核移植 D.动物胚胎移植
16.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 ④萤光素基因可以在烟草体内进行复制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当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时,会直接促进血糖转变为糖元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C. 若验血时发现某人血糖达到了185mg/100mL,可以推知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
D. 血糖升高只受体液调节,血糖降低则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 |
18.将高浓度的蔗溶液装入一个人工半透膜制成的小袋中,就制成了一个“人造细胞”。把它沉在装有低浓度蔗糖溶液的烧杯底部,并在其上放一重量适当(恰好使细胞内外水分进出平衡)的砝码,立即测出细胞的高度为h。如果砝码重量不变,以后每隔2分钟逐渐均匀增大容器中蔗糖溶液的浓度(浮力的改变忽略不计),细胞高度与容器中蔗糖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19.下图中,A图表示青霉菌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数量曲线;B图表示植物吸收矿质离子速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C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含量变化;D图表示棉花12个小时的光合作用效率。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0.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阳光
Ⅰ卷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Ⅱ卷 主观题 (满分40分)
21.(18分)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哺乳动物(假定体细胞中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用AA’BB’表示,其中AB来自母方,A’B’来自父方)不同个体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
![]() |
精原细胞可以不断繁殖形成很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发育到一定时期,进入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精子细胞。下右图示:一个精原细胞从增殖到成熟过程中的DNA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丙三个细胞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同一个雌雄异体动物体内,一定不会同时出现甲图、乙图和丙图
B.甲细胞一分为二后形成的细胞叫精子细胞或卵细胞 C.乙细胞中含有8个DNA分子
D.将丙图产生的子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属于二倍体
E.甲细胞一分为二后形成的子细胞体内不含同源染色体
(2)下列与右图曲线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观察到联会和四分体的区段是bc段 B.只能在ef段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
C.代表减数分裂的区段是fi D.能够观察到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区段是bc和hi
E.曲线在ab和de段内上升的原因均是由于染色体复制的结果
(3)请在右图中绘出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4)甲、乙、丙三个细胞一分为二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 。
(5)在右图中,能观察到图乙细胞图象的区段是: (填符号)
(6)发生基因突变的区段是:
22.(22分)一些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三位同学分别在三个相同的花盆里,放入来自同一处的土壤,各植入一株相同的幼苗,其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外部条件,探索不同生长条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内容 学生 | 幼苗的质量(克) | |
第1天 | 第30天 | |
甲 | 4 | 24 |
乙 | 4 | 35 |
丙 | 4 | 64 |
(1)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控制不同温度(乙、丙均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和光照条件获得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请指出最可能的组合形式。
甲: 乙:
丙:
(2)请你利用所给的材料,设计一组实验,得到与乙、丙两位学生相似的的实验结果。(给你如下材料:完全相同的花盆6个、幼苗若干、较大的无色塑料袋和蓝色透明塑料袋各3个、足够的自来水和浇水用具、天平等,假设气温适宜。)
①实验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②请你设计一个用来记录实验数据表格。
高三第一轮复习测试
理科综合测试卷·生物学部分(答案)
时限:4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龚文波 2006·10·14
Ⅰ卷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D | B | D | A | C | A | C | B | B | C | C | A | C | A | B | D | A | D | B | D |
Ⅱ卷 主观题 (满分40分)
21题 (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ACE(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BDE (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3)见图(红线部分)
(4)2、4、2(顺序错,不得分)
(5)bc
(6)ab、de
22题 (满分22分)
(1)甲:低温、弱光(2分);乙:适温、弱光(2分); 丙:适温、强光。(2分)
(2)步骤一:选取长势相同的幼苗6株(2分),分别称重(1分),记录(1分)。然后分别植入花盆中,随机均分为2组,编号为A、B(2分)
步骤二: A组罩上无色塑料袋,B组罩上蓝色塑料袋(2分),放在阳光充足的室外(1分)。
步骤三:定期浇水(1分),一个月后,仔细取出植株,分别洗净称重并记录(1分)。
(3)横表头(3分:其中“A、B组”、“1、2、3”、“平均质量”各1分)
纵表头(2分,“实验前”、“实验后”各1分,“净增重”未答不扣分)
分组 | A组 | B组 | ||||||
1 | 2 | 3 | 平均质量 | 1 | 2 | 3 | 平均质量 | |
实验前 (g) | ||||||||
实验后 (g) | ||||||||
净增量 (g) |
思考:若将塑料袋改为“一盏500W的灯泡”,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乙、丙生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