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理综选择题每周一练
五周
1.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中央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说明
①生长素能促进生长 ②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④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⑤生长素能由顶端向下部运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2.下列现象属于向性运动的是
(A)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B)菊花在秋季开放
(C)合欢的叶片在夜间闭合 (D)柳树在秋季落
3.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效果相同的一组是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
4.将燕麦幼苗甲、乙分别种植在单侧光照的暗盒内,甲苗顶端套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甲苗直立生长而乙苗向光弯曲生长,此实验证明 (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植物尖端是感光部位
C.尖端产生生长素 D.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5.荷兰学者Frits.Went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h~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6.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7.假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七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f>a=b=d=e>g>c B.a=f>d=e>b=g>c
C.c>a=f>d=e>b=g D.c>f=d>a=b>e=g
8.某兴趣小组将生物园里的二倍体黄瓜的雌花分成四组,处理方法如下表。其中最可能获得二倍体无子黄瓜的处理是
注:黄瓜是雌雄异花植物
A.乙组 B.乙组和丙组 C.丙组 D.甲组
9.下列有关果实发育的情况,哪一图解的表达是正确的 ( D )
10."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指的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 ( )
A."气"指的是气为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C."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使果实催熟
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1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尿素 B.血红蛋白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12.如果给某病人静脉滴注ATP,到达肌肉细胞供活动用,至少要通过几层细胞膜( )
A、1 B、2 C、3 D、4
13.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 ( )
A.降低、CO2、NaHCO3 B.升高、CO2、H2CO3
C.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4.血液通过肺部血管时,O2含量发生变化,下列正确地表示该变化的曲线图是 C
15.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CO2和02 D.乙酰胆碱
答案:
六周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在调节人体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促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C)胰岛素和性激素 (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3.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仅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几分钟的需要。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血糖基本维持在80-120mg/dL左右的器官是 ( )
A.大肠 B.胃 C.肝脏 D.骨骼肌
4.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是错误的一项是 ( )
A.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5.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参与体温调节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其病理原因是 ( )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参与体温调节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人在寒冷环境中,会不自主地出现"寒战"。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A.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9.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过敏反应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
10.当人再次感染了某种病原菌后,免疫过程中"反应阶段"发生的变化是
A. 造血干细胞→B细胞 B. 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
C. T细胞→效应T细胞 D. 效应B细胞→抗体
11.风湿性心脏病应属于 ( )
A.传染病 B.遗传病 C.自身免疫病 D.免疫缺陷病
12.当人体血浆蛋白低于0.6%时,就出现浮肿现象。下列代谢障碍不会引起浮肿的是 ( )
A.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 B.发生某些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的透性增大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糖尿 D.某些寄生虫堵塞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
13.右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2天开始
B.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18天开始
C.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种类有7种
D.效应B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业的
1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1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1B
七周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J"型曲线中增长率逐渐增大
B.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某一可捕获的野生动物种群,使该种群个体数维持在K/2时,多年的经济效益最好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是生物遗传变异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广西99)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减少温度、光、水分及其它理化因子限制作用,这种补偿作用要存在于哪个生态层次
A 个体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
3.关下列各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甲动物是兔,乙动物是狼
(B)丙图中,d曲线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C)乙图中,若甲表示水和CO2,则X代表光合作用,乙代表糖类和氧气,Y代表呼吸作用
(D)丁图中,A点时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比B点时的高
4.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最可能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
A 气候变化加剧 B 传染病易于流行 C 竞争加剧 D 繁殖率下降
5.(浙江97)在一个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消遣。下列方法中,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的是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 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C 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D 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6.以前,农药DDT被用来消灭红螨,但是红螨反而增加,而捕食红螨的昆虫却减少了。这可能是
A.DDT是广谱杀虫剂,有益、有害的昆虫都被杀死
B.一部分红螨有抗药性,而捕食它的昆虫则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了致死剂量的DDT
C.红螨能将DDT分解为无毒物质,而捕食它的昆虫则不能
D.使用DDT农药的方法有误,时机选择不准
7.当较多的N、P排放入一河流中,能代表沿河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曲线图是 ( A )
8.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 )
A.大气中的CO2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9.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各种污染不断发生,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层 ⑥水俣病 ⑦潮汐 ⑧大脖子病
A.②④ B.⑦⑧ C.⑥⑦⑧ D.②⑤⑦
10.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生态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直接使用价值
11.无机物污染水源后,将通过食物链和饮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大 的无机污染物是 ( )
A.重金属盐 B.DDT C.传染性病原体 D.热能污染
12.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含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的食物,3周后,该小鼠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少
C.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13.下列关酶及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②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③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④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对人体的产热过程有促进作用的激素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胰高血糖素
15.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 较低 B 较高 C 动态平衡 D 变化较大
答案:
八周
1.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由下列哪些组成
A.突触小泡、突触小体、突触间隙
B.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膜、递质、突触后膜
2.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 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 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 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3.下列甲乙丙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曲线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B点时若为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面的生长浓度
B.乙图A点时,害虫不存在抗药性个体,而B点时害虫存在抗药性个体
C.丙图表示肠脂肪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
D.丁图曲线A点时,人的胰岛A细胞兴奋性增强,胰岛B细胞兴奋性随后增强
4.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5.右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导兴奋
6.山地蝗为灰褐色,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一旦飞到绿色草丛中,死亡率会剧增,原因是
A.山地蝗不适应草丛生活
B.草丛潮湿、病菌多
C.山地蝗失去了原来环境的保护作用
D.山地蝗改变了食性
7.棉蚜虫被瓢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会立即释放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于是周围的蚜虫纷纷跌落,这种现象属于
A.种内竞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互助 D.互利共生
8.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9.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10.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范畴的是
A.无籽西瓜 B.白眼果蝇种群中出现了红眼
C.猫叫综合征 D.F1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豌豆
11.某人患病后,自行注射了青霉素,结果发生了过敏反应,下列有关他的判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是 ( )
A.该人不是第一次注射青霉素 B.此人体内发生了免疫反应
C.此人极有可能患了痢疾 D.所发生的免疫反应肯定是体液免疫
12.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13、结扎小白鼠的胰管,小白鼠将出现的症状是:
A、影响消化和血糖浓度 B、不影响消化和血糖浓度
C、影响消化,不影响血糖浓度 D、不影响消化,影响血糖浓度
14.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可作为人体内水的来源? ( )
A.饮料中的水 B.食物中的水
C.有氧呼吸产生的水 D.无氧呼吸产生的水
15.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原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 地衣→ 苔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