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上学期复习测试卷
命题:万晓军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与生物基本特征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核酸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B.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自我更新,应激性、生长、发育都以新陈代谢为基础
C.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统一整体,既适应生存环境,又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是稳定的,又是相对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核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它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C.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染色体加倍
D.进行减数分裂的动物细胞,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中
4、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时期,在分裂间期进行工作实践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是
①植物细胞培养 ②作物(如小麦、水稻)诱变育种
③肿瘤的某些药物治疗 ④“神舟”四号飞船生命实验之一-小白鼠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
⑤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②④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A和D。
B.图C代表的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在遗传物质传递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因存在于C和D细胞中。
D.与C细胞相比,B细胞中基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6.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右图。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A.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增长
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7.美、英研究人员在2002年相继宣布,“敲除排斥基因”的猪已经降生。人们可望利用这种猪大量“生产”适用于移植手术的器官。在此之前如果把猪器官移植给人体,人类的免疫系统能识别猪细胞上的某种物质,从而发生强烈的排异反应。该物质所处的位置和化学成分分别是
A、细胞膜 类脂 B、细胞膜 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
C、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 D、细胞质 蛋白质
|
装置 | A | B | C | D | E | F |
水浴温 度T/℃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凝乳时 间/min | 不凝固 | 7.0 | 4.0 | 1.5 | 4.0 | 不凝固 |
关于该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B.将A内混合物加温到
C.据表推测凝乳酶的最适温度约为
9.科学研究发现,用“汽水”(一种能释放CO2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
①加强呼吸作用 ②加强光合作用 ③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 ④加强植物蒸腾作用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10.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之后,会引起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A.溶酶体的活性被激活 B.渗透压发生变化 C.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D.释放免疫活性物质
11.利用植物的茎尖或叶片、茎段、花药、花粉等,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使它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下列关于这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这种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 这种技术叫做组织培养,可以克隆生物体
③ 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④这种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右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分裂产生子细胞后的变化特点,是某些性状表现母系遗传的重要原因
13.青少年每天都必须摄入足量的蛋白质,有关原因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1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②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③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④体内的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⑤蛋白质是青少年长身体的重要原料
A.234 B. 1345 C. 245 D.1245
14.将某水生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有机物积累量的影响,实验以C0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该表数据分析,如果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那么在哪种恒温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A.
15.右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浓度在B点以下范围内,则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 较为准确的是
A.在OA段 B.在BC段
C.在BD段 D.在BA段
16、下列关于无土栽培营养液、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基、动物细胞
培养液的组成成分的比较,正确的是
A.无机成分相同、有机成分不同 B.无机成分不同、有机成分相同
C.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均相同 D.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均不同
17、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
A.100%酵母菌进行发酵
B.3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C.6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D.酵母菌停止发酵
18、自从
A. 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经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
B.可用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培养禽流感病毒
C.禽流感病毒由衣壳和RNA构成,能通过分裂产生更多的后代
|
19.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
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下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①细胞壁松驰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最近,法国科学家科尔研究小组发现,由14.2万个碱基对组成的麻风杆菌基因组只有5个位点能发生单核苷酸变异,由于充斥着大量的“无用”序列,实际发生的单核苷酸变异的仅3个位点。对上述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A.麻风杆菌基因组的“无用”序列是完全多余的
B.麻风杆菌基因组充斥着大量的“无用”序列,说明麻风杆菌适应能力差
C.从理论上计算,麻风杆菌实际发生变异的菌株不会超过64种
D.麻风杆菌基因组另外2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可能位于麻风杆菌基因的编码区
班级 姓名 学号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右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各
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信使RNA含量变化。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题中研究的细胞位于根尖哪一区域?
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2)研究表明细胞的呼吸速率在细胞周期中发
生明显变化。分裂期对氧气的需求很低,
而a阶段和c阶段的后期氧气吸收量都很高。C阶段后期耗氧多相当重要,它可以贮存
相当多的 供应分裂期使用。
(3)图示结果表明细胞核中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分裂间期的 阶段完成的。
(4)(每空2分)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最活跃的时期是 。分裂期的d、e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
(5)(2分)本实验研究最可能采取的方法是 。
22.(14分)科学家发现C4植物合成淀粉的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不能合成淀粉的原因是缺少暗反应所必需的酶系。根据右图所示的不完整实验图解分析并回答问题。
(1)①处理的方法是 ;分别用吸管吸取A、B中等量且少量的溶液加入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一滴碘液,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是 ,不能在A、B中直接加入碘液,每次取少量溶液多次进行实验的做法遵循了实验设计原则中的 。
(2)为证明上述科学家的结论:叶肉细胞中因缺少酶系而不能合成淀粉,请根据材料设计实验:A液、B液、酶系稀释液、清水、碘液一瓶、试管两支、吸管一支、移液管两支(1mL)。
①
②
③
结果:
23.(16分)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利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
|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 。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 %。
(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 。
(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夜中的甲植物幼苗,移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发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
(5)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甲种植物细胞 A 甲原生质体 PEG
|
|
选择 用盐浓度为0.6%固体
目的植株 C 愈伤组织
培养基培养
①A是 酶。B是 。C是具有 性状的幼芽。
②B形成目的植株所利用的技术是 。
高三生物测试卷
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C | C | B | B | D | B | D | B | D | D | B | D | B | C | D | C | D | B | C |
21、(10分)
(1)分生区 线粒体 (2)ATP (3)b (4)(每空2分)分裂间期(或“a; c”) 分裂期细胞核中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信使RNA
(5)同位素标记法(或元素示踪法)
22、(14分,每空2分)
(1)加入纤维素酶等溶解 试管1中不变蓝,试管2中变蓝 平行重复原则
(2)①分别用同一支移液管取等量的A溶液放入标号为3、4的两支试管中
②用另一支移液管分别取等量的清水、酶系稀释液放入标号3、4的两支试管中,然后再加入ATP、NADPH并放置在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用吸管吸取碘液,向标号为3、4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两滴并观察现象
结果:试管3中不变蓝,试管4变蓝
23. (16分)(1)乙种植物 (2)0.8 (3)主动运输
(4)细胞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5)好于
A组有机物的光合作用(同化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异化作用)消耗量的差值大于B组的差值
(6)①纤维素酶和果胶;融合的原生质体;耐盐
②组织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