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1月月考理综生物试卷
1、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各装有: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丙球蛋白(一种抗体)溶液;溶解着DNA分子的0.015 mol/L的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依次利用下列哪组物质即可鉴别出来:
①伊红—美蓝培养 ②双缩脲试剂 ③苏丹Ⅲ ④二苯胺 ⑤斐林试剂 ⑥碘液
A.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⑤
2、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感病毒为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细菌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的时期为稳定期,是选育菌种的最好时期
C.微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主要是由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提供
D.根瘤菌的固氮基因位于核内大型环状DNA上
3、某山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农田中的青蛙几乎消失,虫害严重,粮食减产。近年来当地村民已逐渐认识到上述做法的危害,停止使用有害农药,同时在农科所科研人员帮助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几年来,虫害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田内青蛙数目逐渐增多。有关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图中a~c段内,农田生态系统的
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B、在图中e点是,青蛙种群数量达到
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呈“S”曲线增长
D、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4、下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甲图中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在B点。AB段可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加快
B.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无氧呼吸类型,曲线Ⅱ表示有氧呼吸类型
C.如果乙图中曲线Ⅰ描述的是水稻根细胞的呼吸,那么在DE段根细胞内积累的物质是乳酸
D.曲线Ⅱ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5、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产生抗体,只产生组织胺等物质
B.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一般可使病毒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C.抗体蛋白的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充分体现了各种生物膜的密切联系
D.单克隆抗体是单个效应B细胞通过某种手段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
30、I(12分)2004年2月,玉米育种、栽培专家李登海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在较高密度下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创造并保持着夏玉米单产1096.29公斤的世界纪录。
(1)在玉米种群中发现了“大果穗”这一突变性状后,连续培育到第三代才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类型,该突变应该是 (①显性突变 ②隐性突变)
(2)“紧凑型”、“大果穗”等原来分别存在于不同玉米品种中的性状被完全结合到了一个新品种中,这一过程使用的主要技术是 。经过较长时间的大面积种植,它依然保持着各种优良性状,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掖单13号玉米是精心选育得到的 。
(3)“紧凑型”玉米(叶片夹角小)克服了“平展型”玉米植株间互相挡阳光的缺点,在新品种增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紧凑型”有利于增产的原因是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措施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请你指出两点:① 。② 。
(4)若玉米“紧凑型”(A)与“平展型”(a)是一对相对性状,“小果穗”与“大果穗”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紧凑型”、“小果穗”与“平展型”、“大果穗”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二代中性状表现符合要求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 。
II(8分)右图是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一般可认为该图细胞处在
时期,图中有 个染色体组。如果1代表Y染色体,则形成该细胞的场所是__________。该生物体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_条。
(2)该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_。
(3)如果a上某位点有基因B,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其变化方向可能是 。
31、I(4分)将原有基因通过DNA重组技术得以改造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这一技术可使羊奶中含有人体蛋白质,人类控制某种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可以替代羊染色体上的相似基因,右图表示了这一技术的基本过程。请回答:
(1)人体蛋白质基因之所以能“插入”到羊DNA内,原因是
。
(2)从羊DNA中“剪下”羊蛋白质基因的工具酶是 。将人体蛋白质基因“插入”羊DNA中的工具酶是 。
(3)将人体蛋白质基因导入羊体内并成功地表达,使羊产生新的性状。这种变异属于 。
Ⅱ(18分)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三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均灭菌后,甲组置于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4分)该实验的目的是 。
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遵循的是实验设计的什么原则?
(2)上述三种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分别说明理由。(9分)
(3)(2分)该种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树叶中有机物中的碳以 形式回到无机自然界。
(4)现在由你进行实验设计,写出你的实验方案。(3分)
11月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1.D 2.C 3.A 4.C
30.I(12分)
(1)① (1分) (2)杂交育种(2分) 纯合子 (1分)
(3)可以增大种植的密度,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2分); 合理密植 (2分) 合理施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分) (4)9/16(2分)
II(8分)(每空1分,最后一空2分)
(1)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 1 睾丸(精巢) 16
(2)异养型 (3)基因突变 B突变成b或b突变成B(2分)。
31、I(4分,每空1分)
(1)①人和羊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化学组成相同;②有互补的碱基序列(答其中一点即可) (2)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3)基因重组
Ⅱ(18分)
(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体的分解作用(1分)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意思对即给1分)。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1分)、等量对照原则(1分)。
(2)方案一:不能(1分)。甲、乙两组均未进行灭菌处理,甲组落叶会分解而失去对照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该细菌引起的。(2分)
方案二:不能(1分)。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该细菌引起的。(或原因同上)(2分)
方案三:不能(1分)。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不仅含有细菌,且含有分解落叶的其他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该细菌引起的。(或原因同上,或自然条件下其他生物的干扰,违反单因子变量原则。)(2分)
(3)分解者 CO 2 (每空1分)
(4)将甲、乙两组叶片均进行灭菌处理后(1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1分),其他条件相同,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