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
知识要点:
1、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意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2、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是什么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4、概念: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生殖隔离、地理隔离、隔离、
知识梳理:
一、 拉马克进化学说:
1、 内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和 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否定了 和 ,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 、 、 、 。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 的原因,以及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原因。
3、局限性:对 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 水平深入到 水平。
2、对自然选择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 为单位。
2、 对生物进化的实质从认为是生物个体微小有利变异的逐渐积累发展到认为是
的改变。
4、达尔文没有认识到 的作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厍: 。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 。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 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来源有 、 和 。其中 和 统称为突变。
2、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 、 ,因此它们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不能决定 。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不断进化。
思考: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哪么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就认为是种群发生了进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四) 是物种形成的心要条件。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的后代
思考:
(1)、按照物种的概念,骡是一个物种吗? 。
(2)、三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是否是一个物种? 。为什么? 。
3、隔离是指 。隔离分为 和 。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 。
巩固练习
1.自然选择是指 (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2.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解释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生物的适应性
4.从果蝇种群中随机抽样100个个体,测得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型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20、70和10个。问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 )
A.30% B.45% C.55% D.80%.
5.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 ( )
A.13.2% B.5% C.14% D.9.3%
6.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对于一个有106个个体的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量理论上计算约为 ( )
A.2x104个 B.2x105个 C.105个 D.10个
7.由上题的结果所反映出的果蝇的突变现象是 ( )
A.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低 B.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高
C.每代只会产生极少的突变 D.每代会产生大量突变
8.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9.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个种群是不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中的个体死亡,但基因库却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D.对一个种群有利的环境,可能对另一个种群不利
10.已知男性中色盲率为7% ,则女性中的色盲率为( ),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7% B.0.49% C.10% D.14%
1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隔离
14.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中就有一人患囊性纤维性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有此病的孩子,以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男子再婚,问这对再婚夫妇生一个孩子。孩子患病的概率是( )
A.1/2 B.1/5 C.1/100 D.1/625
15.(01广东)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 (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16(04江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
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17(04理综北京)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8.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进化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_______________提供,生物进化方向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作用的实质是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生物不断进化。
19.下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是通过 实现的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
(3) 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与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4)要增大杀虫效果,应如何使用杀虫剂?
20.(8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1大理蝴蝶泉一带有一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别是 。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那些条件? 。
(3)近年了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型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
(4)近几年,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少,要加以保护,这是在 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答案
一、1、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二、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生物进化 3、遗传和变异
三、1、性状 分子 2、种群 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隔离 隔离
四、(一)种群 1、同种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二)1、可遗传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随机的、不定向的 原材料 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定向 正确
(四)隔离 1、可育 2、可育 (1)不是 (2)不是 因为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4、产生生殖隔离
18【答案】(1)55%、45%
(2)42.5%;32.5%;55%、45%
(3)没进化;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4)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频率
19【答案】(1)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2)抗药性
(3)甲虫与农药
(4)杀虫剂I与杀虫剂II交替使用。
20.(8分)(1)浅色型(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s基因频率高
(2)黑色型(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
(3)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淘汰; 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21 (1)AA:36% 、Aa:48% 、aa:16% 、A:60% 、a:40%
(2)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少。 (4)物种
4.有翅的昆虫中有时会出现残翊和无翊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这种突变性状反而是有利的,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现象说明: 。
一、选择题
8.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理论解释的是 ( )
A.长颈鹿祖先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祖先产生的后代中存在着变异个体
C.在摄食的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变异通过遗传而世代积累
9.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
12.现代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1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14.下列关于生殖的叙述中,对生物进化有意义的是 ( )
A.有性生殖是高等动、植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会导致基因重组
C.无性生殖的后代可保持亲本的性状
D,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15.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人工选择所以能选育出新的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二、简答题
。
3.英国的曼彻斯特城市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有深色和浅色两种体色,研究发现:
(1)桦尺蛾种群中S(黑色)基因频率由19世纪的5%上升到20世纪的95%。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什么?
。
(2)桦尺蛾种群若遇到威胁它们生存的环境变化时,能使其存活下来的内部的关键因素是存在 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由 造成的。
(3)桦尺蛾种群遇到新的环境变化,即使出现有利变异,如果种群数量过小,也很可能全部被淘汰。为什么?
。
4.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火烈鸟,喙、翅边缘和腿都是鲜红的,而捕到的火烈鸟,经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红颜色就褪去;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火烈鸟常吃的红色小藻,红颜色又恢复了,这一结果说明由
引起的变异是 ,火烈鸟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红色小藻,眼的颜色仍是橙色的,这一现象说明 积累的有利变异是 。
5.下图表示物种的形成过程。
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表示被淘汰的变异类型。据图回答:
(1)根据变异和进化的方向看,该图表示达尔文学说的观点是:a ,b 。
(2)部分变异个体被淘汰是通过 实现的。
(3)图解中生存下来的个体类型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这些类型的变异能通过 得以不断积累和加强。
6.下列表格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等位基因B的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等位基因b的频率 | 0.0l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1)求1900年和1970年时,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
(2)请说明从1900—1970年的七十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生物的进化(二)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系统进化思想的是( )
A.达尔文 B.海克尔 C.拉马克 D.赫胥黎
2.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现象是( )
A.长期定向变异的结果 B.对低成活率的适应
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D.适应相对性的表现
3.家蝇比人类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 )
A.身体比较小 B.有极好的飞翔能力
C.有极多的后代 D.世代历期短,一代接一代地迅速演变
4.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评价,因果关系正确的叙述是( )
A.因长期不用眼睛,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失去了视觉
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很长
C.因长期的相互选择,狼与鹿的奔跑速度都很快
D.因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力,春小麦连年冬种就可变成冬小麦
5.下列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是( )
A.上帝决定哪个种该进化
B.通过自然选择积累有利变异,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
C.某些物种内部有进化的设计蓝图
D.环境影响造成物种的适应
6.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认识
B.使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7.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人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 0.36 B.0.36 0.64 C.0.50 0.50 D.0.82 0.18
8.图18表示最初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物种,由于水的阻碍,已将该物种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种群。如果甲种群生活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那么种群甲的进化速度将可能( )
A.比乙慢 B.比乙快 C.与乙相同 D.不能确定
图18
9.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分析其原因,你认为错误的说法是( )
A.每一个基因的突变率很低,但种群中的突变是大量的
B.突变是变异的重要来源,变异是有一定方向的
C.突变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是可以遗传的
10.下表以L、M、N和P为代号,给出人、黑猩猩、马和袋鼠四种动物的α-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的百分率。请根据表中数据指出L、M、N和P与其代表的四种动物的对应关系是( )
| L | M | N | P |
L | 100 | 90 | 82 | 97 |
M | 90 | 100 | 82 | 90 |
N | 82 | 82 | 100 | 82 |
P | 97 | 90 | 82 | 100 |
A.L(人)、M(黑猩猩)、N(马)、P(袋鼠)
B.P(人)、N(黑猩猩)、M(马)、L(袋鼠)
C.L(人)、P(黑猩猩)、M(马)、N(袋鼠)
D.M(人)、N(黑猩猩)、L(马)、P(袋鼠)
二、简答题
11.隶属于不同种的鱼把卵和精子排放在同一水域中,但异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
12.图19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曲线,请用生物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图19
(1)图中表明:用药后的第一年害虫密度_________,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密度_________。
(2)甲虫的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为抗药性形成提供了原始材料。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来实现的。
(4)_________是定向的,其结果是形成了甲虫的抗药性。
13.下面是8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一种酶)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
生物名称 | 黑猩猩 | 猴 | 马 | 鸡 | 金枪鱼 | 小麦 | 链孢霉 | 酵母菌 |
与人类的细胞色素有差异 的氨基酸个数 | 0 | 1 | 10 | 13 | 21 | 35 | 43 | 44 |
(1)菌类、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
(2)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与_________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
(3)这项比较是从_________水平为生物的_________提供了证据。
14.当今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其原因是: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性状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而生物性状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2)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
15.用水蚤(一种水生小0节肢动物)进行如下(图20)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的。
(3)能在20℃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_的个体,而能在28℃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作用。
(4)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剧烈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图20
16.英国的某岛屿上有两种尺蛾的变种,该地区原是森林区,后建设为工业区。下表为相隔50年调查的两个尺蛾变种的数量变化。请分析说明:
森林时期 |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 ||
灰尺蛾 | 黑尺蛾 | 灰尺蛾 | 黑尺蛾 |
99% | 1% | 1% | 99%0 |
(1)岛屿上灰尺蛾和黑尺蛾个体性状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变异的_________。
(2)该岛屿建成工业区后,黑色烟尘等因素对两种尺蛾起了_________作用,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使_________的频率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B 6.D 7.A 8.B 9.B 10.C
二、简答题
11.生殖隔离
12.(1)迅速减少 逐渐增加 (2)变异 (3)生存斗争 (4)自然选择
13.(1)菌类、动物、植物和人有亲缘关系,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2)酵母菌 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差异最大 (3)分子 进化
14.(1)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蛋白质的多样性 (2)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了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15.(1)25℃ (2)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3)适应20℃温度环境 适应28℃温度环境 选择(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相对性
16.(1)不定向性(2)选择 基因频率 控制黑体色的基因
11.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22.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A.0.5 ×104 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