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生物的进化测试

2014-5-11 0:36:55下载本试卷

河中高三理综生物第一轮复习

生物的进化

一.知识网络:

(一)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提出

1. 内容

(1)过度繁殖:若理想状态(无制约因素),生物均呈现“J”型增长。

(2)遗传变异:子代与亲本的性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3)生存斗争:(制约因素)与环境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4)适者生存:在斗争中获胜,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遗传下来。

2. 核心

自然选择: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现存生物均适应生存环境。

3. 意义

(1)给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2)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自然选择)。

4. 不足

(1)没有说明遗传变异的本质。

(2)没有说明自然选择如何发挥作用。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是生物的繁殖单位:在种群中基因自由交流。

(3)基因库: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保护濒危物种——根本上是保护其基因库。

(4)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基因频率可以反映种群特征:例如,有关白化基因——A. 正常、a. 白化,若A

为95%种群多数为正常人;若a为95%种群多数为白化病人。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使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种群的个体差异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例如,白桦树选择了灰色的桦尺蛾,工业兴起后黑色树皮选择了黑色的桦尺蛾。

4.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主要包括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3)新物种形成的方式:通常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断绝基因交流)导致生殖隔离。

(三)生物进化的过程:

1. 生物结构上的进化:

无机物——有机物——大分子体系——原核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2. 代谢类型的进化:异养厌氧型——自养型——需氧型

3. 生活环境的进化: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4.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点:

(1)氧气的出现: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为还原二氧化碳,夺得水中的氢,生成了氧气。

① 出现需氧型生物,使生物代谢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加快了生物的进化。② 形成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陆地上紫外线的摄入量,使水生生物得以登陆。

(2)真核细胞的出现:出现了核膜及各种细胞器,形成丰富的生物膜系统。

① 出现有丝分裂,进而出现减数分裂,又形成有性生殖,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变异类型。② 细胞分化,真核细胞才有细胞分化现象,才能形成多细胞生物。

二. 典例分析:

1. 基因频率的计算:

(1)由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若AA=30个 Aa=60个 aa=10个,求A、a的基因频率?

(2)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若AA=30% Aa=60% aa=10%,求A、a基因频率?

2.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

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        

3. 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

短线的箭头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上图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归纳为三个基

本环节:                  

(2)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          

(3)用字母(或数字)表示自然选择的方向:          

三.基础训练

1. 自然选择是指(  )

A. 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 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 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2. 公鹿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 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 繁衍后代的需要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3. 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

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 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 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 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⑤⑦

5. 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C. 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6.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A. 24%,72%   B. 36%,64%      C. 57%,43%      D. 60%,40%

7.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8. 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  )

A. 0.36,0.48,0.16                        B. 0.48,0.36,0.16   

C. 0.16,0.48,0.36                D. 0.16,0.36,0.38

9. 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

A. 1000人    B. 900人   C. 800人   D. 700人

10. 在一个进行无性生殖,个体数量庞大而又被充分隔离的自然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C.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D. 遗传漂变、迁移

11. 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

A. 0.5 ×104    B. 104               C. 2×104   D. 4×104

12. 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3.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n组(一对蝇)

子代分两份处理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全部存活

存活很少

全部存活

选择

淘汰

淘汰

淘汰

保留

淘汰

淘汰

A. 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 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 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 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14.“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 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 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 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15. 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

A. 染色体不能共存           B.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 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 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16. 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①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 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 变异是定向的 ⑤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17. 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莱杭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培育成功是(  )

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生存斗争的结果            D. 定向变异的结果

18. 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① 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 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 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9. 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

A. 最初比B慢  B. 最初比B快  C. 与B相同   D. 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

20.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 表现型     B. 基因型      C. 不利变异的基因       D. 肽链结构


河中高三理综生物第一轮复习

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

二.典例分析

1. (1)A: 0.6  a: 0.4 (2)A: 60%   a: 40%

2.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3.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A→B→C→D    (3) A→B→C→D

三. 基础训练

1—5 CDCCB   6—10 DDABA  11—15 DDCAC  16—20 BBDBA

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

二.典例分析

1. (1)A: 0.6  a: 0.4 (2)A: 60%   a: 40%

2.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3.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A→B→C→D    (3) A→B→C→D

三. 基础训练

1—5 CDCCB   6—10 DDABA  11—15 DDCAC  16—20 BBDBA

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

二.典例分析

1. (1)A: 0.6  a: 0.4 (2)A: 60%   a: 40%

2.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3.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A→B→C→D    (3) A→B→C→D

三. 基础训练

1—5 CDCCB   6—10 DDABA  11—15 DDCAC  16—20 BBDBA

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

二.典例分析

1. (1)A: 0.6  a: 0.4 (2)A: 60%   a: 40%

2.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3.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A→B→C→D    (3) A→B→C→D

三. 基础训练

1—5 CDCCB   6—10 DDABA  11—15 DDCAC  16—20 BB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