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10月月考试题

2014-5-11 0:36:57下载本试卷

高三生物10月月考试题

  

命题人:岳建光  审核人:王兴瑜

本试卷分第(选择题)和第(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72分。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选择题,共3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经测定某化合物含CHONS等元素,该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一项功能是

 A.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B.可连接上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

C.用于基因工程获得黏性末端        D.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2.下表是关于三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光合色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硝化细菌

固氮蓝藻

根瘤菌

  

氧化有机物

光能

氧化氮气

  

利用二氧化碳

利用二氧化碳

利用糖类等

  

利用铵盐

利用氮气

利用氮气

光合色素

没有

没有

 A.根瘤菌       B.硝化细菌和固氮蓝藻  C.固氮蓝藻 D.上述三种生物

3.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B.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相连

C.内质网膜与线粒体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D.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

4.紫外线具有杀菌和诱变功能。用相同剂量、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处理两组等量的酵母菌,

结果见下表:

实验结果记录表

紫外线波长(nm)

存活率(%)

突变数()

260

60

50100

280

100

01

据表推断,在选育优良菌种时,应采用的紫外线波长及依据是

 A260nm;酵母菌存活率较低            B260nm;酵母菌突变数多

C280nm;酵母菌存活率高                 D280nm;酵母菌突变数少

5.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所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实验:

(1)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

(2)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

(3)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

上述的实验计划中存在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正确的是

将培养的癌细胞分成两组,一组添加干扰素,一组不添加干扰素,分别观察生长情况

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设置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分别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观察生长情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II(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 42)

6.右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

 植物组织培养,其中步骤④相当于        ,步骤

当于       2分)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新的杂种植株。使      

            能够在新的植物体上有所表现,其根本原

因是                    2分)
(3)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

递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为什么?       

                         2分)

7(6)大肠杆菌(E,coli)是遗传学上明星试验材料之一,常在生物技术上用做工程菌

我国科学家早在1992年即成功得到能产生乙肝疫苗的转基因大肠杆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通过发酵工艺批量生产乙肝疫苗。下图是大肠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为了缩短AB段可采取的措施是                      

                          (2)

(2)CD段称为稳定期,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请在右上图中画出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2)

8(6)右图为谷氨酸发酵装置图。

(1)谷氨酸发酵液的pH应控制在78范围内,随着代谢产物的积累,发酵液pH变化趋势

是降低,控制办法是增加碱(NH3·H2O)。发酵过程中,若谷氨酸积累过量,会抑制谷

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导致合成途径中断,这种代谢调节方式称为

________________调节。(2)

(2)如果在4处通入空气,谷氨酸产量会降低,原因是          

             (2)

(3)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培养液pH______时,会生成乙酰谷氨酰氨。

当培养液中_________不足时,会生成乳酸或琥珀酸。(2)

9(6)遗传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基因又

有了新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真核生物(如人)的基因是一个嵌合体,包含着可转录遗传信息的区段(称为外显子)和不能转录遗传信息的区段(称为内含子),外显子也被内含子一一隔开。

 材料二 由基因指导合成的信使RNA开始也带有内含子转录的部分,称为前体信使RNA,其内含子转录的部分被切下后,再重新将外显子转录的部分拼接起来,才成为信使RNA,释放到细胞质中去指导蛋白质合成。

  材料三 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拼接都需要能量和酶。

 材料四 科学家们用嗜热四膜虫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拼接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在不含任何蛋白质成分的四膜虫前体信使RNA提取物中加入ATP,结果发现前体信使RNA成功地完成了拼接。

(1)外显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前体信使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2)

(2)若某人的某基因编码区中有n个碱基,其内含子中有m个磷酸基,则由它指导合成的

成熟的信使RNA中有________个核糖,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_______个氨

基酸分子。(2)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0(6)为了加快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

(1)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细胞工程技术有_________        

           (2)

(2)用来促进B牛多排卵的激素可能是______  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胚胎移植中,需用

__________激素处理接受胚胎植入的母牛。(2)

(3)产生F牛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    ,其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2)

11(6)下图一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效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二表示将A

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请

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    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e点与d点相比较,e点的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基本一致”)

 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基本一致”) (2)

12(6)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问题。

(1)为研究某病毒的致病过程,在实验室中做了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从病毒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其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UGUU—。将物质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__________过程;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________,试管乙中模拟的是_________过程;将提纯的产物Y加入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Z。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__________。(4)

(2)若该病毒感染了小鼠上皮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小鼠上皮细胞,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____________。若该病毒除感染小鼠外,还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            。(2)

高三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非选择题

6(1) 去分化  再分化

 2)双亲的遗传特性   杂种植株含双亲的遗传物质

 3)不遵循    因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为无性生殖

7(1)  接种对数期菌种,增大接种量,适宜的培养条件(2点给全分)

 (2)  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3) 

8(1)  酶活性调节    

(2)  谷氨酸被杂菌分解  

(3)  降低   O2不足  

9  (1)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2)  

(3)有的酶可能不是蛋白质 

10 (1)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  

(2)垂体     孕激素 

  (3)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无性生殖    

11  (1)  A    A的生长需较强的光照强度

  (2) 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方向移动       

(3)  

 

12 (1) 逆转录    mRNA      转录    多肽(或蛋白质)

(2)  病毒RNA    RNA→DNA→mRNA→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