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
一、 选择题
1、含有完整的叶绿体却不进行光合作用全过程的细胞是( C )
A、C3植物的叶肉细胞 B、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
C、C4植物花环状外圈的细胞 D、C4植物花环状内圈的细胞
2、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B、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A、组织液
C、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3、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给药品的生产、动植物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下列各项中可作为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的是(A )
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的半保留复制 ⑶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通用性 ⑷细菌质粒的发现 ⑸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⑹逆转录过程的发现
A、⑴⑵⑶⑷⑸⑹ B、⑴⑵⑶ C、⑷⑸⑹ D、⑵⑶⑷⑸⑹
4、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和酶的调节
B、由于微生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很大,所以其代谢异常旺盛
C、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不全部积累在细胞内
D、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两种方式
5、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类粪便为食。设某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 D )
A、106~2×106 KJ B、106 kJ C、2×106 kJ D、0 kJ
二、简答题
6、(20分)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 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为 。那么参与这类物质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 。(不得少于两种)
(2)如果图A过程表示的是胰岛素分子对机体的作用过程,那么胰岛素分子主要通过[1] 运输途径到达所作用的靶细胞,主要的靶细胞有 。(不得少于两种)
(3)根据C、D可知靶细胞上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种,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部位是细胞膜的特性以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列所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并且通过细胞内的某些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而实现的是 ( )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呼吸氧化酶
(4)如果图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组成结构来看,[2]应该属于 。接受[3]所释放物质的主要是该靶细胞膜上的 物质。
(5)细胞完成信号应答之后,要进行信号解除,终止细胞应答。已知[3]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2]持续性兴奋 B、靶细胞持续性兴奋并分泌唾液
C、[2]持续性抑制 D、靶细胞持续性抑制不再分泌唾液
7、(22分)糖尿病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富贵病”,其病因与体内糖类代谢及调节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结构上分析,下左图中①是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①所分泌的物质④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__________的关系;③所分泌的物质⑥与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________的关系。可见④⑤⑥三种物质对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下左图可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时除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受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2)上右图中的两条曲线是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的。正常人摄入葡萄糖0.5 h后,左图中_______(填图中序号)激素的分泌量将逐渐达到高峰,而_______(填图中序号)激素的分泌量则大为减少,这时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加快以维持血糖的平衡。
(3)以下是某同学所做的测定尿糖的实验,请指出其错误所在: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正常的尿液O.1 mL和糖尿病病人的尿液O.1 mL,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先后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各0.5 mL,混匀后看到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呈蓝色。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煮沸l~2 min,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错误是:_______________ _ ____
CAAAD
6、(1)激素 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只要合理即可) (2)血液循环 肝脏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 (3)B (4)传出神经 糖蛋白 (5)B
7、(1)胰岛B细胞 , 胰岛A细胞 , 肾上腺 , 拮抗,协同,神经系统(或下丘脑)
(2)A,④,⑤⑥ , (3)① 试管未编号 ②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使用前未混合 ③ 将试管放在酒精上直接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