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地位
从能力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命题趋势为:
1、重视考查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是学习和领会生态学的基础,是灵活运用生态学的前提。
2、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正确的描述和理解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并能联想和运用与图、表中给出的信息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
3、重视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是重要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但只掌握了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学的科研、生产和生活实践,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它的社会价值。
4、重视学科内综合和多学科综合的考查。
应试内容
1、熟悉基本知识点:(《考试大纲》内容)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②抵抗力稳定性 ③恢复力稳定性 ④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2、生态因素的概念,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增长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4、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意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6、生物圈的概念及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41 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
⑴阳光:A、决定着植物的分布、生理;
B、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习性;
⑵温度:生存温度(包括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动物形态和习性的影响;
⑶水分:A、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B、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
3、生物因素:
⑴种内关系:
A、种内互助(包括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两种)的意义;
B、种内斗争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⑵种间关系:
A、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C、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的现象。
D、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例411】影响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和蜗牛夏天蛰伏在油里休眠的生态因素分别是( C )
A、温度 B、水和光 C、水和温度 D、温度和光
解析:夏季制约非洲肺鱼的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应是水,制约蜗牛的则是温度。(虽然两种动物都要夏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非生态因素不一样。)答案为C。
〖训练4101〗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郁郁葱葱,这表明( A )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枫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枫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枫树进行着种间斗争
解析:略。答案为A。
〖训练4102〗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是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百僵病菌,灰喜鹊与松毛虫以及百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 B )
A、 竞争和共生 B、 捕食和寄生 C、 捕食和共生 D、 寄生和捕食
解析:略。答案为B。
〖训练4103〗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甲地区 | 乙地区 | 丙地区 | |
体长 | 395 | 460 | 540 |
耳长 | 125 | 108 | 90 |
尾长 | 115 | 90 | 80 |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⑴丙地区为 吉林的长白山 ;
⑵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为 温度 ;
⑶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显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 适应具有相对性 。
解析:略。
答案为:⑴吉林的长白山 ⑵温度 ⑶适应具有相对性
〖训练4104〗冬季雷鸟从灰白羽毛变成白色羽毛以适应降雪的环境:
①雷鸟的换羽是受 日照时间 影响的结果。
②从雷鸟自身来看,其季节性换羽是受 遗传物质 控制的,这种适应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雷鸟的白色体貌反而容易被敌害发现,这种现象叫 适应的相对性 。
解析:略。
答案为:日照时间;遗传物质;自然选择;适应的相对性
考点42 种群与生物群落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⑴种群密度:
A、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B、特点:a\不同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差异;
b\相同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⑵年龄组成:
A、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⑶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比例;
⑷出生率和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3、结论:不同的年龄组成、不同的性别比例、不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二)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生物群落的结构:
⑴概念:接线员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⑵类型:
A、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B、水平结构:也有差别。
群落的空间配置状况:群落,是由于生活于某一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的。这些生物分别构成许多种群,而每个生物种群都有其特定的食物、栖所及资源等生存条件的需求,这些具不同生态需求的种群在该区域中必定构成不同的空间配置状况,从而使用权各种群间能有机结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通。这种空间配置可分为两个方面: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中的各种群具有分层分布特点。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光照明暗及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种群依据各自的生态需求分布在不同地段上。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群如何配置,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无论种群还是群落,它们都是一个群体。但种群是同一种生物的群体;群落是各种生物的群体,由不同种群构成的,一般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是种内关系的范围,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群落,群落是各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种群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呈周期性波动。这种相对稳定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此外,种间关系对种群也有调节作用。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由不同物种的种群所构成。不论群落的大小,都有一定物种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稳定的群落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在垂直空间上有分层现象,在水平空间上分布不同的小群落现象。
种群是人类利用与保持或控制生物物种的对象,群落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研究种群的特征,了解群落的结构,对生物资源的管理、对保持物种,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对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421】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木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 C )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森林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从营养角度来看,包括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两大类,自养生物主要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主要指动物、各种微生物,各种异养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从绿色植物那里取得营养。答案为C。
〖训练420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新环境后的种群生长曲线。哪一段区间中,食物最可能成为老鼠增殖的限制性因素( )
A、 EF段 B、DE段
C、 BD段 D、BC段
解析:略。答案为A。
〖训练4202〗右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根据图回答:
⑴A属于 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 时期。
⑵B属于 型,其特点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
⑶C属于 型,这样种群的密度将 。
⑷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大量诱杀稻田内的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的 。从而导致该种群的 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 的目的,使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中的
的类型。
解析:略。
答案为:⑴增长;发展 ⑵稳定;比例适中 ⑶衰退;越来越小 ⑷性别比例;出生;密度;C
〖训练4203〗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根据图回答:
⑴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 a
所示。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生物具有 过度繁殖 的特性。
⑵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
b 所示。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
解析:略。
答案为:⑴a;过度繁殖 ⑵b;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训练2—4〗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吃乔木的种子,煤山雀、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⑴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 ,煤山雀、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 竞争 关系。
⑵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外,还生活着 、 等微生物,它们主要生活在 土壤 。
⑶下列哪一项是一个种群( B )
A、森林中所有昆虫 B、森林中所有血雉
C、森林中所有苔藓 D、森林中所有树木
⑷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 A )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海拔结构 D、种群的海拔结构
解析:略。
答案为:⑴捕食;竞争 ⑵细菌;真菌;土壤 ⑶B ⑷A
〖训练4205〗一片农田中,进行过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在这期间,害虫的种群密度消长情况如下:
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农田是从A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从F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
B、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该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C、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点为A、D、F
D、生物防治利用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而不可能是寄生或竞争关系
⑵根据图型,生物防治与农药防治相比,哪一种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结论:
①
②
⑶要想不污染环境,又能减少害虫对农田的危害,除了进行生物防治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
解析:略。
答案为:⑴D ⑵生物防治;①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同时又不伤害有益生物;②生物防治可以一直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较低范围内 ⑶人工捕捉等
考点43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⑴陆地生态系统:
A、森林生态系统:
a\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b\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c\典型动植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B、草原生态系统:
a\分布: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
b\特点:动植物种类少得多,群落结构不如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在不同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c\典型动植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C、农田生态系统:
a\特点:它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是这一类系统的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b\发展条件: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活动;
c\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
⑵水域生态系统:
A、海洋生态系统:
a\特点: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b\海洋与陆地动植物的特征差别;
c\典型动植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B、淡水生态系统:
a\湖泊生态系统;
b\河流生态系统;
c\池溏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物质:空气、水、矿物质;
B、能量:阳光、热能;
⑵生产者:
A、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⑶消费者:
A、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
B、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C、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⑷分解者:
A、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B、作用: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渣物等,供生产者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所;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
⑴食物链:
A、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B、内容:
食物链生物 | 绿色植物 | 植食动物 | 肉食动物 | 大型肉食动物 |
结构模式 | 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三级消费者 |
营养环节 | 第一营养级 | 第二营养级 | 第三营养级 | 第四营养级 |
⑵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⑶特点: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⑴能量流动的过程:
A、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B、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途径:
⑵特点:
A、单向: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B、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不循环);
⑶研究目的: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物质循环:
⑴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
⑵碳循环:(其循环过程如图)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B、碳循环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
C、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微生物分解,二是动植物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要保持大气中 CO2浓度在0.03%左右,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同化CO2 ,还可以通过改造厂房、燃油工具等减少CO2的排放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⑶特点:具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
特点 | 单项传递 | 往复循环 |
范围 |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 全球性 |
联系 | 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
(四)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原理:
⑴原因: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抗灾害的自我恢复和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
⑵规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破坏;
3、生态平衡的破坏:
⑴原因: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⑵因素:
A、自然因素: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B、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C、特例: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
4、生态平衡的意义: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但是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的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例431】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四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 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 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 a | b | c | d |
能量(10—5J·m—2) | 141.10 | 15.91 | 0.88 | 871.27 |
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等组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可以分析出d 能量值最高为生产者,a 能量值较高为初级消费者,b 能量值较低为次级消费者,c 能量值最低为三级消费者。答案为B。
〖训练430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解析:略。答案为C。
〖训练4302〗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303〗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碳酸盐 D、磷酸盐
解析:略。答案为B。
〖训练4304〗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305〗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甲 | 乙 | 丙 | 丁 | |
能量(1010J) | 280 | 13 | 9.1 | 2.9 |
DDT浓度(ppm) | 0.04 | 0.35 | 0.39 | 3.4 |
请分析回答:
⑴甲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⑵写出四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 ;
⑶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 越高,生物体的DDT浓度越高。
解析:略。
答案为:⑴生产者 ⑵甲→乙(丙)→丁 ⑶营养级别
〖训练4306〗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图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食物网中,H处于五条不同食物链
C、若B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处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图中共包括①A→B→H;②A→C→D→H;③A→C→D→E→F→H;④A→C→F→G→H;⑤A→E→F→G→H等5条食物链,且H分别属于5条食物链。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由该种群为稳定型,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由于B、E等种群的替代作用而使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答案为C。
〖训练4307〗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被苍蝇舔食,而植物中的捕蝇草也能捕到苍蝇,即苍蝇→捕蝇草。这一事实说明:( )
①捕蝇草只为异养型植物
②捕蝇草既属自养型,也可属异养型生物
③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只有一个营养级
④有些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不只一个营养级
⑤食虫植物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往往严重缺乏氮元素,其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足小虫以摄取有机物。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略。答案为B。
〖训练4308〗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但在大量使用一种化学杀虫剂后,其数量发生了变化,具体如下:
⑴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和乙的关系是 关系。
⑵使用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①
②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解析:略。
答案为:⑴植食性;肉食性;捕食 ⑵抗药性较强;捕食者乙昆虫减少;抗药性较弱
考点44 人与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指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稳态:指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连续的状态。
2、稳态的维持:
⑴能量基础:太阳能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
⑵物质基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物质。
⑶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3、稳态的破坏:人类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的影响超过其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硫循环:
⑴二氧化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
①二氧化硫通过降水形成硫酸,在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盐;
②二氧化硫直接被生产者吸收,再传递给消费者。
⑵生物群落产生二氧化硫到大气中的途径有:
①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通过分解者的氧化分解;
②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在古代地层形成化石燃料,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硫,释放到大气;
③动植物遗体直接燃烧;
④火山喷发。
2、酸雨:
⑴形成原因: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⑵危害:
①使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②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
③使土壤、水域酸化;
④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等。
四、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能源方面:
⑴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
⑵开发新能源。
2、物质生产方面:
3、对野生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对濒危物种要禁止采伐或捕杀,采取人工繁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例441】在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环境
B、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可以主宰大自然的
C、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D、人类赖以生存的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即平常所说的自然环境
解析:人类是地球上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地球生物的组成部分,是不能主宰万物的。人类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自己只能尊重自然,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学的规律办事,而不可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环境。人类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环境,因而是对立统一的。答案为C。
【例442】西部大开发必须注意改善和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有机环境两大类。其中无机环境包括 ( )
A、阳光、温度、水、动物等 B、大气、水、土壤、植物等
C、温度、水、地形、微生物等 D、阳光、温度、水、土壤等
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 和 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⑶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它能通过自动调节平维持正常功能。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 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 时,生态系统将 ,其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解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物质的不断循环和能量的源源不断地输入以及多层次的自动调节能力,外界干扰如超过其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将对生物圈的稳态形成严重威胁。
答案:⑴D 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⑶生物种类;越强;自动调节能力(或阈值);失去平衡
【例443】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有雾而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成3.8毫克,烟尘达4.5毫克,居民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之内死亡约4000人。请回答:
⑴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道也因此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能形成 有关。
⑵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 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 等病症。(举出2种主要病症)
⑶大气中SO2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 组织。
⑷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出现,应采取的措施是 。
解析:此题是一道综合型考题,涉及到的知识较广,具有相当难度,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云层中与雨滴作用可形成酸雨,酸雨对水体有着严重的影响,水体的PH值降至4.0时,大多数鱼类和水生动物将死亡。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能破坏高等植物叶面的蜡质保护层,使叶面被腐蚀而产生斑点和坏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对人也有直接危害,特别是危害人的呼吸系统,易造成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所以要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
答案:⑴酸雨 ⑵呼吸;呼吸困难、咳嗽、喉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任答其中两项) ⑶叶 ⑷严格控制污染源
【例444】关于生物圈的稳态正确的表述是 ( )
A、生物圈的结构十分稳定,不发生变化
B、生物圈的功能很完善稳定
C、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稳定不变状态
D、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生物圈的稳态是指生物圈中的生物群落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因此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不是稳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答案为D。
〖训练4401〗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为了不受大自然的惩罚,必须具备的正确观点是( )
A、只有讲求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B、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大力扩大耕地面积
C、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D、优先考虑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略。答案为A。
〖训练4402〗下列关于“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学会计算配制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所需的亚硫酸钠的质量,并能正确称量
B、学会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的方法
C、利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硫来进行“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
D、通过实验观察来理解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403〗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
C、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404〗关于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氧浓度的增加,使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强
B、一种生物绝灭后,另一种生物会取代他的作用
C、 一种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后别的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D、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
解析:略。答案为A。
〖训练4405〗生物圈的三极结构是指(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太阳能、无机物、生物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能量基础、物质基础、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略。答案为C。
〖训练4406〗造成生物的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 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对生物的改善 D、人为破坏的结果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407〗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略。答案为D。
〖训练4408〗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食物链 B、生物之间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略。答案为C。
〖训练4409〗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理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理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解析:略。答案为B。
〖训练44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可能降下来
解析:略。答案为C。
〖训练4411〗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只透明的的金鱼缸里装入适量的泥沙和河水,水中养了2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将缸口密封起来,制成了一个人工密闭的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回答:
⑴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⑵缸内的鱼能较长时间存活是由于 。
⑶水藻需要的矿质元素来自 。
⑷该生态系统能否长期保持稳定性?
⑸该生态系统内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解析:略。
答案为:⑴将金鱼缸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保证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⑵水藻为鱼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⑶河泥中腐生微生物分解藻类的遗体、鱼粪等有机物 ⑷不能 ⑸厌氧型腐生微生物
注意:
1、生物圈的概念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⑴生物圈的概念
①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主要是土壤层)。
②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原始海洋中营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使生物由厌氧型代谢进化到需氧型代谢;臭氧层的形成,为古代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生物圈的稳态是指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①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
②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⑴臭氧层的作用及破坏因素
①作用:臭氧能够滤掉70%—90%的太阳紫外线,从而使地球生物和人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能帮助调节气候。
②破坏因素:A、各类化合物产生的释放物,如四氯化碳、氟里昂等;B.飞机飞行和使用化肥产生的氧化氮气体。
⑵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①温室气体:包括CO2、NO2、CH4、O3等,但主要是CO2。如果除去大气中的CO2,地球年平均气温将下降
②大气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森林的大面积毁坏。
③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A、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B、改变了降雨和蒸发的体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C、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洋水流,导致富营养区的迁移、海洋生物的再分布和一些商业捕鱼区的消失。
④减少CO2排放的主要途径:
A、改进能源结构。
B、提高能源效率。
⑶酸雨:
①酸雨是由于大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雨水的PH一般小于5.6。
②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上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
③危害:
A、危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等。
B、使水体酸化,造成鱼虾死亡和灭绝,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C、破坏土壤的结构、性质,影响和破坏植被。
⑷赤潮:
①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环境污染造成海洋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②赤潮的危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和大量死亡,会造成严重的有机物污染。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致使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继续分解动植物的残骸,产生H2S等气体,使海水发臭、水质恶化、丧失利用价值。
3、实验:观察二氧化硫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⑴实验原理: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
⑵实验步骤:
①分别用注水法和溢水法测出放入盆栽植物前、后玻璃罩的容积。
②计算和称取配制14mg/m3和28mg/m3的SO2所需的亚硫酸钠的质量。
③取2个小烧杯各倒入2mL的稀硫酸。
④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组装好实验装置。
⑤将上述装置放在向阳处,每隔5min观察一次,直到其中一株幼苗死亡为止。
⑥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23、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C )
①某一个池塘边的一棵柳树 ②一片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成熟无翅棉蚜
③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普通小麦 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
⑤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⑥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题中①是一株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同生物群落;②虽然指同种生物,但不包括该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而不属于种群;③为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种群;④只指两类生物,并不包括所有种类的生物,因而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⑤为全部生物,因而形成了一个生物群落;⑥包括全部的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答案为C。
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B )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就是能将无机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个体,即自养型生物。题中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乳酸菌、酵母菌为异养型生物。答案为B。
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①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CO2含量升高而引起的;②臭氧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使用了含氟制冷剂而造成的;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含硫的燃料大量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等;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含N、P等元素的污水的大量排放。答案为C。
4、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解析: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答案为B。
5、假设在一个由森林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把狼杀绝,则鹿的个体数将会( D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稳定 D、上升后下降
解析:当狼被杀绝后,鹿会由于缺乏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鹿生存的空间和食物都是有限的,从而导致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由于种类斗争加剧使鹿的数量减少。因而鹿的数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答案为D。
6、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图中共包括①A→B→H;②A→C→D→H;③A→E→D→H;④A→C→F→G→H;⑤A→E→F→G→H等5条食物链,其中在第①条食物链中,H属于第三营养级;在第②条食物链中,H属于第四营养级;在第③条食物链中,H属于第四营养级;在第④条食物链中,H属于第五营养级;在第⑤条食物链中,H属于第五营养级,因而在该食物网中,H分别属于三个营养级。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由该种群为稳定型,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由于B、E等种群的替代作用而使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答案为C。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森林中种群明显分层的垂直结构 B、草原上因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D、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解析: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中垂直结构是生物群落的结构特点;B项只有水平结构,而不存在垂直结构;D项是生物群落包括的内容,而不是群落结构。答案为C。
8、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 C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平衡的正确理解。平衡是指能量和物质在某适宜一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绝对的数量相等。答案为C。
9、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
解析: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可以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但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以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则只能反映出目前的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人口男女性别比则不能直接反映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答案为A。
10、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B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第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将导致第三级消费者(小鱼)由于缺乏天敌而数量增加;而小鱼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第三营养级生物(虾)由于天敌增多而使其数量减少;而由于虾数量的减少将导致第二营养级生物(水蚤)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答案为B。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性可知,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只获得了兔的部分能量,因而A项叙述错误;B项中兔子为初级消费者,不可能为第一营养级,因而B项叙述错误;C项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使能量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因而C项叙述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往复循环,因而D项叙述错误。答案为C。
12、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C )
A、青蛙与蝗虫 B、狼与羊 C、牛与羊 D、斑马与黑猩猩
解析:本题注意审题,本题强调“竞争”关系。而A项中青蛙与蝗虫为捕食关系;B项中狼与羊为捕食关系;C项中牛与羊为竞争关系;D项中斑马与黑猩猩由于不具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不存在直接关系。答案为C。
13、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D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能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而分解者则能将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转变成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加归到无机环境。答案为D。
14、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D )
A、水稻田 B、草地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题中营养结构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营养结构最简单的是水稻田。答案为D。
15、对适应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D )
A、现存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相对的
C、在古代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都在进化中被淘汰 D、在现代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永远适应环境
解析:适应是指生物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答案为D。
16、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类粪便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1×106kJ D、106—2×106kJ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量传递的特点。能量传递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而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随食物链中物质的传递而传递。答案为A。
17、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B )
A、60只 B、100只 C、80只 D、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标记重捕法的应用。根据公式计算40:n =16:40,则n=100,该鼠妇的种群数量为100只。答案为B。
18、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B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
解析: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而④叙述的是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结构无关。答案为B。
19、下列现象属于生物主要对温度表现出适应性的实例是( B )
A、陆生鸟类和哺乳类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很长
B、沙漠鼠具有冬眠、穴居和昼伏夜出等行为
C、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叶表皮细胞外无角质层,叶绿体大且多
D、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其中影响A项的主要因素为水;影响B项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影响C项的主要因素为水和光照;影响D项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答案为B。
20、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由于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含量为0.017mg×10—4(安全标准为5 mg×10—9以下)。设当地海水中生存着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残存甲基汞的量如表所示:
生物 | A | B | C | D | E |
甲基汞浓度(mg×10—4) | 0.05 | 5 | 0.51 | 50 | 0.48 |
⑴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生物A属于 生产者 ,因此该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 A 。
⑵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 食物链 途径实现的。甲基汞的传递规律是什么? 营养级越高,体内甲基
汞的含量越高 。
⑶写出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 。如果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000kJ,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第三、第四营养级所利用的能量分别是 240 kJ、24 kJ 。
解析:通过食物链甲基汞等有毒物质能在生物体内积累,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其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越高,因而可根据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来确定其营养级别。本题A中甲基汞浓度最低,因而为第一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E次之,为第二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再者为B,为第三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D中甲基汞浓度最高,为第四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答案为:⑴生产者;A ⑵食物链;营养级越高,体内甲基汞的含量越高 ⑶
240 kJ、24 kJ
21、一百年前,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
⑴土蜂(个体较大)能采食红花三叶草花蜜同时为之传粉,这两种生物的关系叫做 互利共生 ,而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 捕食 。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羊业发展 促进作用 。
⑵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萼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吮花蜜。同时招来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 捕食 ,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 种间互助 。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土蜂的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它可能是由 遗传物质改变 产生的一种 适应性的 行为。
⑶当地农民如果一改往常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峰种,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 竞争 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其原因在于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⑴土蜂能为红花三叶草传粉,而红花三叶草能为土蜂提供花蜜,因而这两种生物彼此有利,因此其关系互利共生。而猫以鼠为食、鼠以蜂为食,则它们为捕食关系。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则野鼠少,野鼠少则土蜂多,土蜂多则红花三叶草多,红花三叶草多则牧羊业发达,因而猫多对牧羊业发展促进作用。
⑵变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吸吮花蜜,而不作传粉,因而变种土蜂与红花三叶草的关系为捕食,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种间互助。
⑶不种红花三叶草,改种一种开白花,而本地小蜂成为优势峰种,小蜂与土蜂间则成为竞争关系。
答案为:⑴互利共生;捕食;促进作用 ⑵捕食;种间互助;遗传物质改变 ⑶竞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