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生物试卷 - 高中三年级生物试题 - 正文*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

2014-5-11 0:37:07下载本试卷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一

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2.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千焦/m2/年

A

B

C

D

E

P

15.9

1508.0

0.9

141.0

211.5

R

13.1

501.3

0.6

79.1

191.4

请回答:

(1)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用表中字母表示)营养级的生物。

(2)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说明该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用水蚤(一种水生小节肢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的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的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______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的。

(4)将在20 ℃的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的环境中,会导致水蚤死亡;同理,将在28 ℃的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的环境中也会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4.右图表示密封的玻璃容器内绿色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土壤和腐殖质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瓶内生物能存活较长时间。

(1)为保证生物的生存,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2)为保证生物的生存,必需的二项外界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白天,瓶内空气成分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含量高;在夜间,瓶内空气成分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含量高。

(4)瓶内加入腐殖质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2.(1)A

(2)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1508.0×102千焦/m2/年,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出生态系统的能量)为(13.1+501.3+0.6+79.1+191.4)×102=785.5×10

2千焦/m2/年,可见,流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流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3.(1)25 ℃ 

(2)变异 不定向的 

(3)适应20 ℃的环境 适应28 ℃的环境 选择 定向 

(4)有利变异

4.(1)题图中植物应是长得慢的物种,若生长过快,其他植物会因遮光而死亡,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图中所有物种不受昆虫和真菌感染,因为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病虫害会迅速传播

(2)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3)O2 CO2

(4)①提供分解者;②为植物提供初始无机营养;③为分解者提供初始有机营养

实验专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成熟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总量、干物质量和呼吸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表面积上植物叶片的总面积数量。该数值越大,表示叶片交错覆盖的程度越大)。判断a、b、c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三种物质量及为保持林木最大的生产量应采取的措施分别应是

物质量:①干物质量 ②有机物的总量 ③呼吸量

生产措施:④禁止砍伐林木 ⑤适量砍伐林木,使林木保持合适的密度

A.②①③、⑤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⑤         D.②①③、④

2.下表表示夏季某湖泊随水深不同,水温和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研究一些问题。下列问题中,不能属于该项研究的是

水深(m)

水面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水温(℃)

23

22

21

20

15

10

6

5

5

4

4

4

溶解氧(mg/100 mL)

12

12

11

9

6

4

3

3

3

2

2

2

A.浮游植物主要在近水面处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B.湖泊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吗

C.鱼有时游到湖面甚至将嘴伸出湖面进行呼吸的理由是什么

D.水温和溶解氧与阳光能射入湖水的深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下图中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

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图甲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B.图乙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图甲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

D.图乙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

为

TH_

A.②③       B.④         C.⑥         D.⑤⑦

5.农业生产中,常常在一块田里轮换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即轮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A.有利于保持土壤矿质营养的均衡,减少虫害的发生

B.可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有利于农田中物质循环的实现

D.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6.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

A.酸雨                 B.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温室效应

7.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图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8.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食物链的构成可能是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

浓度mg·kg-1

0.05

7

0.51

68

0.39

A. d→b→c→e→a  

  

  

D. a→e→c→b→d

二、非选择题

9.某实验小鼠适宜生活在25 ℃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 ℃)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强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小实验装置(如下图)、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室温度:25 ℃左右

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等

方法和步骤:

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内,加塞密闭。打开夹子(A)、(B)、(C),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毫升氧气备用。关闭夹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

步骤2:

步骤3:

结果预测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气污染可直接危害生物。实验小组利用透明塑料袋、细绳、Na2S2O5溶液、浸胀的小麦种子、水等设计了如下图装置:(1)该实验装置是人工模拟大气污染中的_____________现象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若将Na2S2O5 0.01 g、0.05 g、0.10 g、0.15 g、0.20 g,分别配制成相同体积的溶液,则应设置___________个上述的实验装置。

(2)推测(一周后):①种子萌发数最少的一个装置中,其pH最_____________;②若用某种药品(呼吸作用可使该药品还原成红色),检验萌发种子的活性,则随Na2S2O5用量的增加,种子细胞发生显色反应的红色会越来越浅,说明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已知种子在0.01 g Na2S2O5用量时能存活,而你的实验结果正相反,请推测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11.某校生物教师在讲授完“生态系统”这一节后,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工具制作“生态瓶”,做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演示实验。

材料:1000 mL玻璃标瓶1个,活小虾2—3只,池塘中的绿藻1小团

工具:石蜡、烧杯、电炉和干净毛笔

(1)试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答出详尽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标瓶冲洗干净,装入约900 mL新鲜干净的河水,再向瓶内放入小虾和绿藻,然后盖上瓶盖。

②将石蜡放入烧杯内,用电炉升温使杯内石蜡熔化,再用毛笔取石蜡液把瓶盖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气。后来发现这样做的生态瓶中的小虾,生活不久就死亡了。若要使瓶中的小虾长期生存,还应如何做?

12.(1)右图曲线是表示光强度对植物产生氧气的影响的溶液实验结果。培

养液中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绿藻;X溶液是完全培养液;曲线表示绿藻在X溶液中随着光强度变化而变化的产氧量变化情况。

①实验中影响溶液中净氧量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

②对比X溶液中的绿藻,说明A、B两处的净氧量并加以解释:

A点_______________;B点_______________。

③Y溶液缺Mg,在Y溶液中也培养同样数量的绿藻。请在上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绿藻在Y溶液中随着光强度变化而变化的产氧量变化情况的曲线。

(2)右图是某湖泊食物网。此食物网已经维持相当长的年代。维持此食物网的生态平衡,至少有如下因素: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由图知光合作用有机物总量=呼吸量+干物质量,而叶面积指数与呼吸量成正比

2.D 图标并没有显示阳光因素

3.B 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有损失

4.B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决定于主要食物链的发展状况

5.A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轮作的目的就是使土壤中元素保持均衡

6.C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会使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死亡,从而导致食物链断开而导致生态危机,A、B、D都是通过直接破坏环境而引起生态危机

7.C 从图B反映出经过自然选择,两个种群都能生存,故选C

8.D 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汞在生物体内的残留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增高,根据题中所列五种生物体内有机汞浓度高低,可推知答案为D

9.步骤2:待小鼠安静后,关闭夹子(A),记下时间,将注射器向前推进5毫升(推进数量合理即可),水检压计液面左侧升高,关闭夹子(B),待水检压计的液面左右平齐时,记录时间。得到在25 ℃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

步骤3:将冰袋放在广口瓶周围,调节距离,使瓶内温度稳定在10 ℃,待小鼠安静后,重复步骤1、2中的有关操作。得到在10 ℃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

结果预测和结论: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小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加强。

   ②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多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为10 ℃时,能量代谢会减弱。

   ③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10 ℃等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为10 ℃时,能量代谢不受影响。

   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小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为10 ℃时,能量代谢会加强。因为小鼠是恒温动物,在10 ℃25 ℃下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多。

10.(1)酸雨 6  (2)低(或小) 呼吸作用越来越弱 实验用的种子已死亡

11.(1)在生态瓶内,小虾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虾呼出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O2,小虾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成,得以长期生存。

(2)将上述制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上,绿藻量稍多一些,注意不能受阳光直射,防止水温升高,导致虾的死亡。

12.(1)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②(A点)负值。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点)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③如图(绿藻在Y溶液中变化的曲线与绿藻在X溶液中变化的曲线,起点可以在A点,交叉点可以不在B点)。

(2)①食物网的营养结构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②有足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没有环境污染④有充足的分解者

实验专题三

1.为探索植物吸水和吸无机盐的特点和关系,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蕃茄的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各种养分的百分含量,并与原培养液(各种养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为100%)中各种养分百分含量比较,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水稻的培养液,镁离子的相对浓度比原来升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2)培养蕃茄的培养液,镁离子和硅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水稻和蕃茄的培养液中,硅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注意调节培养液的酸碱度并经常(每天2~3次)向培养液中_________________,保证根细胞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要通过实验检测大白菜叶内的维生素C,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制备样品

(1)将大白菜的叶仔细清洗干净后,马上从中称取50 g,放入多功能食品粉碎机中,加入50 mL蒸馏水,充分粉碎成浆状;

(2)将尼龙纱布垫在漏斗中,将粉碎后的白菜进行过滤。然后取出一半滤液,放入用肥皂水清洗过的锥形瓶中;

(3)向锥形瓶中加入2 mL淀粉溶液。

2)滴定

(1)标准维生素C溶液滴定:准确量取含50 mg维生素C的标准液两份(pH调至3,分别加入2 mL淀粉溶液,滴定至蓝色并保持30 s。记录所耗碘溶液的平均值;

(2)样品滴定:将两份制备好的样品溶液滴定至红棕色并保持30 s。分别记录所耗碘

溶液的量并计算出平均值。

3)计算

100 g材料中含维生素C质量(mg)=(样品所耗碘溶液平均值/标准液所耗碘溶液平均值)×50×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测得的大白菜叶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会怎样?请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2)假如让你来对该同学实验进行改正,你会做哪些改正?

3.给你未萌发的小麦种子、广口瓶、橡胶塞、凡士林、烧杯、滴管、NaOH、细玻璃弯管等材料和药品,试完成以下实验设计,验证“生活着的小麦种子不萌发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原理: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被NaOH吸收。

(1)方法步骤:(要求绘制完成装置图)

第一步:取一小烧杯,装入足量未萌发的小麦种子。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

(3)结果分析

4.实验研究pH对酶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均加1块1 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 ℃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表:

(1)酶活性最强的pH为___________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两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水稻吸收的水多于吸收的镁离子,使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相对升高

(2)蕃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3)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根细胞膜上搬运硅离子的载体多少不同

(4)输氧 正常呼吸

培养水稻的培养液,镁离子的相对浓度比原来升高了,这是由于水稻吸收的水多于吸收的镁离子,使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相对升高了。培养番茄的培养液,镁离子和硅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同,这说明蕃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培养水稻和蕃茄的培养液中,硅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同,这说明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与根细胞膜上搬运硅离子载体的多少有关(载体有功能上的专一性)。因为根吸收矿质离子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关,所以要向培养液中输氧,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2. (1)该同学测得的大白菜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要远远低于实际水平。原因有三点:

其一,刚洗干净的白菜叶中有许多水分,如果不将水分擦干,会造成所称取材料的量比实际的少;其二,肥皂水呈碱性,锥形瓶用肥皂水洗过,就装上样品溶液,也没有马上将溶液pH调节至3,溶液内的维生素C会迅速分解,造成维生素C量的降低;其三,样品溶液只滴定到红棕色,没有变蓝色,说明还没有剩余碘,还有维生素C没有与碘发生反应。

(1) 该实验的实验步骤应该做以下更改:①清洗干净的大白菜叶要擦干上面的水分再称取材料;②用肥皂水清洗过的锥形瓶一定要用蒸馏水再清洗干净;③样品溶液要用盐酸将其pH调至3;④滴定样品溶液时要滴定至溶液变蓝色并保持30 s才算达到终点。 

(2)  维生素C是一种强还原剂,能够将碘还原成碘离子。碘具有遇淀粉变蓝的特性,而碘离子不能使淀粉溶液改变颜色。如果在含有维生素C的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就可以用碘溶液来滴定被检测样品中的维生素C。只要记录滴定用去的碘溶液量,再根据已知的每毫升碘溶液可以与多少毫克维生素C发生反应,就能够计算出被检测样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称取材料要准确,滴定要至蓝色,并保持30 s。此外,维生素C在碱性条件下非常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分解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稳定。因此,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将样品溶液调至酸性,一般为pH=3。

3.(1)第二步:另取一烧杯,装入等量水煮后死亡的小麦种子,作为对照;第三步:取两个小烧杯,分别装入等量NaOH溶液(或颗粒);第四步:将上述两组烧杯分别放入甲、乙两个广口瓶中,用带细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上瓶口,并用凡士林密封瓶口;第五步:在玻璃弯管处设一有色液滴,形成密封装置如图。

(2)实验结果:如果甲瓶(装活种子)有色液滴内移,即说明未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3)结果分析:活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被NaOH吸收,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通过玻璃管内预先安放的有色液滴的位置变化验证到活种子的呼吸作用的存在,对照组无此变化。

4.(1)2

(2)酶的活性越高,蛋白块消失的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

(3) ①把温度提高到37 ℃左右(调到酶的最适温度) ②把1 cm3的蛋白块弄碎(制成更小的蛋白碎块)

(3) 增加一个盛有pH为2但不加酶的等量溶液的试管作为对照(或增加一个盛有pH为2的等量盐酸的试管作为对照)

实验专题四

一、选择题

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若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察,应选择下列哪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

植物种别(选项)

细胞周期时间(小时)

分裂间期

分裂期

合 计

A种

10.6

0.4

11.0

B种

18. 0

0.5

18.5

C种

16.5

2.0

18.5

D种

10.4

2.3

12.7

2.某校生物学活动小组在光亮处用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酵母菌,并将其结果绘成如图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培养液中缺少无机盐

B.培养液中含氧量太高

C.培养液中不含有机成分

D.培养液中不含二氧化碳

3 3.右图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入2个试管,然后将2个试管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表示)中持续15 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多次实验,并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装  置

A

B

C

D

E

F

水浴温度T/℃

10

20

30

40

50

60

凝乳时间/min

∞不凝固

7.0

4.0

1.5

4.0

∞不凝固

据此实验,请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B.凝乳酶的最适温度肯定是40 ℃

C.将A内混合物加温到40 ℃会发生凝乳

D.将F内混合物冷却到40 ℃不会发生凝乳

4.右图是设想的一条生物合成途径的示意图。若将缺乏此途径中必需的某种酶的微生物置于含X的培养基中生长,发现微生物内有大量的M和L,但没有Z,试问基因突变影响到下列哪种酶

A.E酶       B.B酶  

C.C酶       D.A酶和D酶

5.下图锥形瓶中放有池塘水和新鲜金鱼藻,瓶口用带有弯形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导管另一端紧密连接一U形管,U形管内装有红墨水,提供较强的光照。预测一段时间后,U形管右侧液面的高度变化和锥形瓶中液体的pH变化依次是

A.升高、升高   B.降低、降低

C.升高、降低   D.降低、升高

6.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 污染生物基因库

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增殖的污染

D.基因污染难以清除

7.将同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长为5 cm的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依次在30分钟和4小时时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条马铃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B. b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逐渐复原

C. c条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

D. d条马铃薯细胞浸泡液浓度增加

8.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B.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低

C.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D.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9.在局部地区的暴雨,往往会使提供给特定生态系统的氮、磷、钙等元素的量受到限制;而提供给该系统的碳量却很少出现这一问题,其原因是

A.生物体不需要多少碳       B.植物用阳光和水分就能制造碳

C.许多养料中的碳来自空气     D.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碳

二、非选择题

10.现有A、B、C三种不同灯丝材料的灯泡,其发出光波的波长与光辐射强度的关系曲线如图a所示,现有一温室需从中选取一种灯泡给植物补光,并能最大程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确定灯丝材料与三条曲线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解决方案,设计中除灯泡分别为A、B、C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波长为400 nm左右的红橙光和波长为700 nm左右的蓝紫光。)

(1)请据图b实验现象确定A、B、C三种灯泡与a、b、c三曲线间的对应关系: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温室选择_______________种灯泡,则效果最好。

(2)图b甲、乙、丙3组实验中,C5化合物含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_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b实验中选用质量分数为0.4%的NaH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上题中的质量分数为0.4%的NaHCO3换成清水,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11.现代农业常用水培法栽培某些植物。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要使该植物正常生长,需向水中添加哪些物质?

(2)若给水中持续加入大量NaNO3,则会出现何种结果?

(3)若持续加入适量的NaNO3,供植物吸收后,溶液的pH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溶液中可利用的镁含量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叶片变黄。

(4)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生理过程。请写出与这两个生理过程有关的反应式。

(5)“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中,在亚甲基蓝的阳离子与根细胞表面的H发生了交换吸附的同时,根细胞表面的HCO也会与亚甲基蓝溶液中的Cl-发生交换吸附。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阴离子的交换吸附。(可以添加实验材料和用具)

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分裂间期占总细胞周期比重大,易于观察分裂期有丝分裂

2.C 

3.B 只是相比较来说40 ℃较适宜,但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4.C 没有Z,由图,显然是没有C酶

5.A 光合作用吸收池塘水中的CO2,放出氧气,故液体pH上升,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选A

6.C 基因(原子核)具有遗传性,所以可以增殖

7.D   8.B  9.C

10.(1)b  a c B

(2)甲 细胞中原有的C5可以固定CO2形成C3,同时又因灯A光的利用率最低,光反应最弱,C3化合物的再生最慢,C5减少

(3)0.4%的NaHCO3可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

(4)无影响

11.(1)氧气及植物体必需的矿质元素

(2)营养液矿质离子浓度过高,导致植物过分失水死亡

(3)增大 根吸收NO比Na+多,溶液逐渐碱化 减少 在碱性环境中,Mg2+转化为不溶性的化合物,从而导致植物对Mg2+的吸收减少

(4)交换吸附 主动运输

(5)①将染成蓝色的根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后,放入盛有适宜浓度的经硝酸酸化的AgNO3

溶液试管中;

②片刻,便可以观察到根的周围出现絮状沉淀,说明根细胞表面的HCO也会与亚甲基蓝溶液中的Cl-发生交换吸附,使根细胞表面吸附有Cl-,Cl-与Ag+反应产生絮状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