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一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4-5-11 0:18:07下载本试卷

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参考公式:锥体的体积公式,其中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则(  )

  A.    B.      C.       D.

2.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11场比赛,

他们每场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表示,

则甲、乙两名运动员的中位数分别是  (  )

A.      B.

C.      D.

3. 将[0,1)内的均匀随机数转化为[-2,6)的均匀随机数,需实施的变换为 (  )

 A.         B.  

 C.        D.

4. 取一根长度为5 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1m的

概率是(   )

A .      B .     C .     D. 不能确定

5.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1,则m等于    (   )

  A .     B.     C.    D.  或

6. 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有下面四个事件,则正确的是   (   )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8;   事件B:命中环数大于5; 

 事件C:命中环数大于4;   事件D:命中环数不大于6; 

A. A与D是互斥事件      B. C与D是对立事件 

 C.  B与D是互斥事件      D. 以上都错

7. 一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编号分别为的八个球,从中有放回地每次取

一个球,共取2次,则取得两个球的编号和不小于15的概率为(  )

A.     B.     C.     D.

8.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分别为棱

的中点,为棱上的一点,且.则点

平面的距离为  (   )

A.   B.  C.    D.

9. 用秦九韶算法计算多项式

的值时,需要做乘法和加法的次数分别是 (   )

                

10.下列与函数的值域的交集为空集的集合是    (   )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下图给出的是计算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

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

12.十进制数335转化为5进制数是____________.

13. 若数据的平均数=5,方差,则

数据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第11题

 
14.当程序中输入的值为2时,输出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题

 


第二卷

二.填空题答案:  (每题5分,共20分)

 11.             12.          

13.             14.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12分)

将一颗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六个面的点数分别为)先后抛掷两次,

记第一次出现的点数为,第二次出现的点数为

(1) 出现的点数之和为5的概率        (2)求事件“”的概率;

16. (本小题满分13分)

如图是总体的一个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且在[14,16)

内频数为10,在[12,14)内的小矩形面积为0.02,求:

(1) 求样本容量;

(2) 求在[12,20)内的频数;

(3) 分别估计样本的众数、中位数.

   (保留3位有效数字)

17.(本题13分) 已知图表为人体脂肪含量与年龄的一组抽样数据:

人体脂肪含量与年龄

年龄

37

44

49

53

56

61

脂肪含量

20.2

22.5

26.3

28.6

30.8

33.6

由资料知脂肪含量y对年龄x呈线性相关关系,参考数据: 试求: (1)求;      (2)线性回归方程

(3)估计当一个人年龄为60岁时的脂肪含量.      (保留2位小数)

18. (本小题满分14分)

如图,已知是正三角形,都垂直于

平面,且,,的中点,

求证:(1) 平面;

(2) 平面;

(3) 求多面体的体积

19.(本题14分)

 已知圆C:内有一点,过点作直线交圆两点.

(1)当弦被点平分时,写出直线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把圆周分为的两段弧, 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20. (本题14分)

设二次函数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①当时,的最小值为0,且成立;

②当时,恒成立.

(1)求的值;   

(2)求的解析式;

(3)求最大的实数(),使得存在实数,当时,就有恒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