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一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第五章《平面向量》提高测试题(一)

2014-5-11 0:18:27下载本试卷

提高测试(一)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为BCACAB的中点,以图中各点为端点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向量中,与的向量最多有(  ).

(A)3个  (B)4个  (C)6个  (D)7个

【提示】据已知,与共线的向量有

【答案】(D).

【提示】本题考查共线向量的概念.注意两个共线向量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已知向量=(1,2),=(3,1),=(11,7).若kl,则kl的值为(  ).

(A)-2,3  (B)-2,-3

(C)2,-3  (D)2,3

【提示】据已知,有(11,7)=k(1,2)+l(3,1),可得关于kl的二元方程组

解之即可.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以及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

3.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1,2),B(4,0),C(8,6),D(5,8),有下面四个结论:

①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② 四边形ABCD是矩形

③ 四边形ABCD是菱形

④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提示】

=(3,-2),=(3,-2),即,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结论①正确;又=(4,6),得·=12-12=0,即BCABABCD是矩形,结论②正确;而=2,即,故结论③、④均不正确.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数量积,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利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判定平面图形的几何特征.通常情况下,对于任意四边形,利用向量共线,判断是否为梯形;利用向量相等,判断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对于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数量积为零,判断是否为矩形,利用相邻两边所表示向量的模的大小.判断是否为菱形.

4.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4),B(5,2),C(3,4),则角B等于(  ).

(A)90°  (B)60°  (C)45°  (D)30°

【提示一】可由已知顶点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求出三条边长,再用余弦定理求角B

由已知,可得

AB=6

BC=2

AC=4

由余弦定理,得

cos B

=0.

∴ ∠B =90°.

【提示二】

利用向量知识,求角B,就是求向量的夹角.由三个顶点的坐标,得=(6,6),=(-2,2).=6=2

∴ cos B=0.

得 ∠B =90°.

实际上,由·=6×(-2)+6×2=0,便可知,于是∠B =90°.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向量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考查运算能力,本题运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由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求得角B等于90°,最为简捷.

5.将函数yfx)的图象按=(-2,3)平移后,得到的是函数y的图象,则yfx)的表达式为(  ).

(A)y+3                      (B)y+3

(C)y-3                      (D)y

【提示】

利用平移公式,设Pxy)为yfx)图象上任一点,按=(-2,3)平移后的坐标为P′(x′,y′),则

据已知,点P′满足

y′=4 x2-2 x′+4,

∴ y +3=

化简,得 y-3.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平移公式,应明确图象的平移实质上是图象上点的平移.

6.在△ABC中,若ABC =1︰1︰4,则abc等于(  ).

(A)1︰1︰2   (B)1︰1︰4

(C)1︰1︰  (D)1︰1︰16

【提示】

将边之比转化为对应角的正弦函数之比,再由正弦定理可得.

∵ 在△ABC中,ABC =180°,

由 ABC=1︰1︰4,可得

AB =30°,C =120°.

∴ sin A =sin B,sin C

由正弦定理,可知

abc =sin A︰sin B︰sin C =1︰1︰

【答案】(C).

【点评】

本题根据已知条件,把求边的比的问题转化为关于角的问题,考查了正弦定理的应用.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化简· [·)-·)]的结果是______.

【提示】

· [· )-·)]

··)-··

=(·)(·)-(·)(·

=0.

【答案】0.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注意数量积运算的结果为一个数.

2.已知A(2,3),B(-1,5),且=-,则CD中点的坐标是________.

【提示】

要求CD中点的坐标,必先求得点CD的坐标.

∵ A(2,3),B(-1,5).

∴ =(-3,2),

∴ =(-1,).

则点C的坐标为(1,).

=-=(,-

由点D的坐标为(

代入中点坐标公式,得

),即().

【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共线向量,向量的坐标运算及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本题也可代入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由,得,即点C所成的比为,可得点C的坐标;由=-,得=-,即点D所成的比为-,可得点D的坐标.

3.在△ABC中,已知B =135°,C =15°,a =5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_.

【提示】

由已知B =135°为三角形中的最大角,其对边b为所求的最大边.

先由已知的B =135°,C =15°,求得

A =180°-(BC)=30°.

再由正弦定理,得

b

=5

∴ △ABC的最大边长为5

【答案】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应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4.把函数y =2 x2x +3的图象C=(3,-1)平移到C′,则C′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

【提示】

利用平移公式,设Pxy)为函数y =2 x2x +3图象C上的任一点,经平移后,对应点P′(x′,y′)在C′上,则

代入C的方程,得

y′+1=2 (x′-3)2+(x′-3)+3.

y′=2 x2-13 x′+17.

【答案】y′=2 x2-13 x +17.

【点评】本题考查平移公式,注意移图是在确定的坐标系xOy内进行的,习惯上将x′,y′仍写成xy,于是C′的函数解析式为xy的关系式.

5.在△ABC中,B =30°,AB =2,SABC,则AC的长等于_______.

【提示】由已知,SABCAB · BC · sin B×2×BC · sin 30°,得BC,于是BC =2.

代入余弦定理,得

AC 2AB2BC2-2 AB · BC · cos B =4.

∴ AC =2.

【答案】2.

【点评】本题考查余弦定理的应用,在△ABC中,先由面积求出BC,问题转化为已知两边及一夹角.求第三边,应用余弦定理.

(三)解答题(每小题14分,共56分)

1.已知P为△ABC内一点,且3+4+5.延长APBC于点D,若,用表示向量

【提示】

注意到,由已知3+4+5,可以得到关于的表达式,化简即可.对于,可利用共线予以解决.

【答案】

∵ 

又 3+4+5

∴ 3+4()+5()=

化简,得

ttR),则

t t.  ①

又设 kkR),

由 ,得

k).

而 

∴ k

=(1-kk  ②

由①、②,得

解得 t

代入①,有

【点评】

本题是以为一组基底,寻求关于的线性分解式,主要考查了向量的加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及运算律,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求时,利用了以为基底的的分解式是唯一确定的,这是求线性分解式常用的方法.

2.在△ABC中,ab =10,而cos C是方程2 x2-3 x -2=0的一个根,求△ABC周长的最小值.

【提示】

三角形周长为abc,而ab =10已知,故求△ABC周长的最小值.就是求C的最小值,由方程的根可解得cos C的值,借助余弦定理得ca(或b)的关系,再确定C的最小值.

【答案】

解方程2 x2-3 x -2=0,得

x =2或x =-

∵ cos C≤1,

∴ cos C =-

由余弦定理,得

c2a2b2-2 ab cos C

a2b2ab

=(ab) 2ab

而 ab =10,

∴ c2=100-a(10-a

a2-10 a +100

=(a -5)2+75.

∴ 当a =5时,c有最小值=5

∴ △ABC的周长为 10+5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余弦定理,二次函数的极值等内容.通过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将求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转化为求c边的最小值问题.借助已知条件和余弦定理,建立了关于a的二次函数关系,利用二次函数最值的结论确定出c的最小值,使向量得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