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一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4课时)

2014-5-11 0:18:34下载本试卷

第一课时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

教学要求: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向量的知识:数量积;  

二、讲授新课

1. 新课导入①情景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

根据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猜想是错误的!下面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等于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2.教学

记忆:右端为同名三角函数左端为两角余弦

例1、利用余弦公式计算的值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3.小结: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

2.

3.

作业:课本第150页第2、3、4题

第二课时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学要求: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当时呢?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二、讲授新课:

1. 新课教学:

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的形式呢?

 

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

2.例题教学:

例1、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3)

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
3.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化简 2.已知的值.(

3.已知,求的值.

第三课时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要求: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思考:当=这些公式会变成怎么样呢?

二、讲授新课

1. 新课教学

思考:把上述关于的式子能否化为只含有形式的式子吗?

2. 例题教学:

例1、已知的值.

例2、已知的值.

解:,由此得

解得

例3.① 化简;②求的值

3.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求证 2. 变式:化简

3.求证      4.化简:

作业:课本150页11题,14题,15题

第四课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综合练习)

教学要求: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点:公式的理解及熟练运用、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首先回顾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

例题: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求的值;

变式:求的值.说明:虽然是方程的两个根,但我们并不需要求出

⑵求值

(1);(2)

⑶求角度:

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且BD:DC:AD=2:3:6,求∠BAC的度数.

⑷求三角函数最值:

已知函数当函数取得最大值时,求自变量的集合.

2.小结:

在本小节的公式中,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是基础,特别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它几乎是这一章的中心公式,我们今后要学的其他三角公式,全部可以由它推导,甚至是诱导公式。要记住、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只有一个办法:多作题目,从做题中找感觉,感觉是从做题中得出的.

三、巩固练习:

1.在△ABC中,已知, ,求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4.求

作业:课本:第151页17、1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