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一
例1 直线过点
(-1,3),倾斜角的正弦是
,求直线
的方程.
分析:根据倾斜角的正弦求出倾斜角的正切,注意有两解.
解:因为倾斜角的范围是:
又由题意:,
所以:,
直线过点(-1,3),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到:
即:或
.
说明:此题是直接考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在计算中,要注意当不能判断倾斜角的正切时,要保留斜率的两个值,从而满足条件的解有两个.
典型例题二
例2 求经过两点(2,
)和
(
,3)的直线方程.
分析:本题有两种解法,一是利用直线的两点式;二是利用直线的点斜式.在解答中如果选用点斜式,只涉及到与2的分类;如果选用两点式,还要涉及
与3的分类.
解:法一:利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直线过两点(2,
)和
(
,3)
(1)当时,点
的坐标是
(2,3),与点
(
,3)的纵坐标相等,则直线
的方程是
;
(2)当时,点
的坐标是
(2,3),与点
(2,
)的横坐标相等,则直线
的方程是
;
(3)当,
时,由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得:
法二: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当时,点
的横坐标相同,直线
垂直与
轴,则直线
的
;
(2)当时,过点
的直线的斜率是
,
又∵过点(2,
)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过点
的直线的方程是:
说明:本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点斜式和两点式的限制条件,并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典型例题三
例3 把直线方程化成斜截式______,化成截距式______.
分析:因为,即
,
,
,按斜截式、截距式的形式要求变形即可.
解:斜截式为,截距式为
+
=1
说明:此题考查的是直线方程的两种特殊形式:斜截式和截距式.
典型例题四
例4 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分析: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斜截式,得出直线的斜率,再由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得出关于的一个三角不等式即可.
解:已知直线的方程为,其斜率
.
由,得
,
即.
由,得
.
说明:解题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典型例题五
例5 直线经过点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
的方程.
分析:借助点斜式求解,或利用截距式求解.
解法一:由于直线在两轴上有截距,因此直线不与
、
轴垂直,斜率存在,且
.
设直线方程为,
令,则
,令
,则
.
由题设可得,解得
或
.
所以,的方程为
或
.
故直线的方程为
或
.
解法二:由题设,设直线在
、
轴的截距均为
.
若,则
过点
,又过点
,
∴的方程为
,即
:
.
若,则设
为
.
由过点
,知
,故
.
∴的方程
.
综上可知,直线的方程为
或
.
说明:对本例,常见有以下两种误解:
误解一:如下图,由于直线的截距相等,故直线
的斜率的值为
.若
,则直线方程为
;若
,则直线方程为
.故直线方程为
或
.
误解二:由题意,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相等,则可设直线方程为.由直线过点
,得
,即
,也即方程为
.
在上述两种误解中,误解一忽视了截距的意义,截距不是距离,它可正可负,也可以为0.显见,当时,直线
的两轴上的截距分别为1和-1,它们不相等.另外,这种解法还漏掉了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均为0的这种特殊情形.误解二中,没有注意到截距式方程的适用范围,同样也产生了漏解.
典型例题六
例6 已知在第一象限的中,
、
,
,
,求:
(1)边的方程;(2)
和
所在直线的方程.
分析:(1)当直线与轴平行时或垂直时,不能用两点式求直线的方程.(2)由图可知
、
的斜率,根据点斜式方程即可得出结果.
解:(1)如图,的方程为
.
(2)由∥
轴,且
在第一象限知
的斜率
,
的斜率
.
所以,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即
.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即
.
说明:(1)边是一条线段,要注意变量
的取值范围.(2)解题中,要注意画出图形,便于直观地得到所求直线所具备的条件.
典型例题七
例7 若的顶点
,
,
,求
的平分线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分析:两个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要求的方程,已知点
的坐标,只要再找出
的斜率或点
的坐标就可以了.在三角形中,
的平分线有下列性质:(1)
;(2)
上任一点到两边
、
的距离相等;(3)
.用其中任何一个性质,都可以确定第二个条件.
解法一:∵,
,
∴分
所成的比为
.
设的坐标为
,则:
,
,
即.
由两点式得的方程为
,即
.
解法二:直线到
的角等于
到
的角,
,
.
设的斜率为
(
或
),则有
.
解得或
(舍去).
∴直线的方程为
,即
.
解法三:设直线上动点
,则
点到
、
的距离相等,即:
,
∴或
结合图形分析,知是
的角
的外角平分线,舍去.
所以所求的方程为.
说明:(1)确定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主要是待定系数法(如解法一、解法二)和轨迹法(如解法三).要熟练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点斜式是直线方程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解法三涉及到后面将要学到的知识.这里先把它列出来,作为方法积累.
典型例题八
例8 求过点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5;
(2)与轴和
轴分别交于
、
两点,且
.
分析:对于(1),既可借助于截距式求解,也可以利用点斜式来求解;对于(2),利用截距式求解较为简便.
解法一: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由直线过点,得
,即
.
又,故
.
联立方程组解得
或
.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和
,即:
和
.
解法二:设所求直线方程为,它与两坐轴的交点为
,
.
由已知,得,即
.
当时,上述方程可变成
,
解得,或
.
由此便得欲求方程为和
.
(2)解:由是
的分点,得
.
设点、
的坐标分别为
,
.
当是
的内分点时,
.
由定比分点公式得,
.
再由截距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为.
当点是
的外分点时,
.
由定比分点公式求得,
.
仿上可得欲求直线方程为.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或
.
说明:对于(1),应注意对题意的理解,否则,就较易得到,且
,从而遗漏了
的情形;对于(2),应当区分内分点与外分点两种不同的情形.必要时,可画出草图直观地加以分析,防止漏解.
求直线的方程时,除应注意恰当地选择方程的形式外,还应注意到不同形式的方程的限制条件.如点斜式的限定条件是直线必须存在斜率;截距式的限定条件为两轴上的截距都存在且不为0;两点式的限定条件是直线不与轴垂直,也不与
轴垂直.除此以外,还应注意直线方程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典型例题九
例9 已知两直线和
的交点为
,求过两点
、
的直线方程.
分析:利用点斜式或直线与方程的概念进行解答.
解法一:∵在已知直线上,
∴
∴,即
.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即
.
解法二:∵点在已知直线上,
∴
可见、
都满足方程
,
∴过、
两点的直线方程为
.
说明:解法二充分体现了“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反之,若点的坐标满足方程,则直线一定过这个点”.此解法独特,简化了计算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十
例10 过点引一条直线,使它在两条坐标轴上的截距为正值,且它们的和最小,求这条直线方程.
分析:利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通过两截距之和最小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求出直线方程.或借助直线方程的截距式,通过两截距之和最小,求出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从而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法一: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显见,上述直线在轴、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
.
由于,且
可得
.
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
,当且仅当
,即
时,
最小值为9.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即
.
解法二:设欲求的直线方程为(
,
).
据题设有, ①
令. ②
①×②,有.
当且仅当时,即
,且
,也即
,
时,取等号.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即
.
说明:在解法一中,应注意到这个隐含条件.否则,由
,将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如
,
等等.
在解法二中,应注意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即讲究算理,不然,将会使运算过程不胜其繁.如采取下述方法:由①,用来表示
,再代入②中,把
化归成
的函数.从解题思维方法上说无可厚非,但这种方法将使运算难度陡然增加.不如保持本质、顺其自然好.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已知,其中
、
是实常数,求证:直线
必过一定点.
分析与解:观察条件与直线方程的相似之处,可把条件变形为,可知
,
即为方程
的一组解,所以直线
过定点(6,4).
说明:此问题属于直线系过定点问题,此类问题的彻底解决宜待学完两直线位置之后较好,当然现在也可以研究,并且也有一般方法.
典型例题十二
例12 直线过点
(2,1),且分别交
轴、
轴的正半轴于点
、
.点
是坐标原点,(1)求当
面积最小时直线
的方程;(2)当
最小时,求直线
的方程.
解:(1)如图,设
,
,
的面积为
,则
并且直线的截距式方程是
+
=1
由直线通过点(2,1),得
+
=1
所以:=
=
因为点和
点在
轴、
轴的正半轴上,所以上式右端的分母
.由此得:
当且仅当,即
时,面积
取最小值4,
这时,直线的方程是:
+
=1
即:
(2)设,则
=
,
=
,如图,
所以 =
=
当=45°时
有最小值4,此时
,直线
的方程为
.
说明:此题与不等式、三角联系紧密,解法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能力.动画素材中有关于此题的几何画板演示.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一根铁棒在20°时,长10.4025米,在40°时,长10.4050米,已知长度l和温度t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来表示,试求出这个方程,并且根据这个方程,求这跟铁棒在25°时的长度.
解:这条直线经过两点(20,10.4025)和(20,10.4050),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
=
即
=0.0025
+10.4000
当=25°时
=0.0025
+10.4000=0.0031+10.4000=10.4031
即当=25°时,铁棒长为10.4031米.
说明:直线方程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一根铁棒在20°时,长10.4025米,在40°时,长10.4050米,已知长度l和温度t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来表示,试求出这个方程,并且根据这个方程,求这跟铁棒在25°时的长度.
解:这条直线经过两点(20,10.4025)和(20,10.4050),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
=
即
=0.0025
+10.4000
当=25°时
=0.0025
+10.4000=0.0031+10.4000=10.4031
即当=25°时,铁棒长为10.4031米.
说明:直线方程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