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二数学同步测试(10)—(2-2)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74分,第二卷76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函数 ( )
A. B.
C.
D.
2.函数的值域为 ( )
A. B.
C.
D.
3.若复数z的共轭复数是,且z=1,则(z+1)(z-i)的最大值是 ( )
A.2+ B.2-
C.1+
D.3+
4.复数等于 ( )
A. B.-
C.
D.-
5.设f(x)=logax(a﹥0,a≠1),若f(x1)+f(x2)+……+f(xn)=1(xi∈R+,i=1、2……n),则f(x12)+f(x22)+……+f(xn2)的值等于 ( )
A. B.
6. = ( )
A.1 B.-
7.求曲线,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 )
A.1 B. C.9
D.
8.设,则满足等式
的复数Z对应的点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圆
9.在抛物线上找一点P
,其中
,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使此切线与抛物线及两坐标轴所围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小 ( )
A. B.
C.
D.
10.已知复数zk(k=1,2,3,…,101)满足zk=1,命题甲为:=0,命题乙:复平面内以zk(k=1,2,3,…,101)的对应点为顶点的101边形是正多边形,那么命题甲是命题乙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6分,共24分).
11.已知,奇函数
在
上单调,则字母
应满足的条件是
.
12.某日中午12时整,甲船自A处以
13.=
.
14.已知两条相交直线最多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四条直线最多有6个交点点,五条直线最多有10个交点.由此可归纳n条直线最多交点个数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76分).
15.(12分)已知复数
根据下列条件,求m值.
(1)z是实数;(2)z是虚线;(3)z是纯虚数;(4)z=0.
16.(12分)用活塞封闭圆柱钢筒中的理想气体,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设气体体积从V0膨胀到V1,且膨胀时温度不变,求气体压力对活塞所作功.
17.(12分)如图,扇形AOB的半径为1,中心角为45°,矩形EFGH内接于扇形,求矩形对角线长的最小值.
18.(12分)已知数列为其前n项和,计算得
,
,观察上述结果,推测出计算Sn的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19.(14分)如图所示,曲线段OMB是函数f(x)=x2(0<x<6=的图象,BA⊥x轴于A,曲线段OMB上一点M(t,f(t))处的切线PQ交x轴于P,交线段AB于Q,⑴试用t表示切线PQ的方程;⑵试用t表示出△QAP的面积g(t);若函数g(t)在(m,n)上单调递减,试求出m的最小值;⑶若S△QAP∈[
],试求出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0.(14分)已知函数满足下列条件:对任意的实数x1,x2都有
和
,其中
是大于0的常数.设实数a0,a,b满足
和
.
(Ⅰ)证明:,并且不存在
,使得
;
(Ⅱ)证明:;
(Ⅲ)证明:.
参考答案
一、1.C;2.C;3.A;
4.解法一:
答案:选B
5.C
6.B;解析:
7.C;解:联立:
,解的交点:
、
,
且,
或者直接利用推出的公式,此时,
,
,则
8.C;9.C;
分析:此是一道综合应用题,应先求出所求面积的表达式,然后求此表达式函数的极值点.
解:由于,因此过点P
的切线方程为
,该切线与
,
轴的交点分别是
,
.
所求面积A==
.
令.(由于
)得
, 由于此问题的最小值存在,且在
内有唯一驻点,故
就是所求的点P,即:取切点为P
时,所求的图形面积最小.
10.B
二、11.;
解析:;
.
,
若上是增函数,则
恒成立,即
若上是减函数,则
恒成立,这样的
不存在.
综上可得:;
12.;13.
;解析:
.
14..
三、15.解:
注:对于本题,只要概念清晰,就能顺利地列出以上各式,求出m值.
16.解 设圆柱钢筒的底面积为S,dV为气体体积之增量,此时活塞移动的距离为,由于是等温过程,由定律知:
为常量).因此,气体作用于活塞大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为
,此时,活塞所受的总压力是
,所以所以气体体积增加dv时,气体压力所作的功为
,由此得到,当气体体积从V0变到V1时作的功是
.
17.[解析]这是一道高考题,需要用函数思想解决它,但是取什么量作自变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反复斟酌. 根据这个问题的图形特点,取将对角线长
表示成这个角
的函数是比较好的想法.
所以,当时,
[解法二]设矩形的高
∴矩形的宽
∴对角线
令
令
在的左、右两侧取定义域内两点,如取
得
∴的值在
处左负右正,
.
[评析]该问题的难点是正确选择自变量,上面两种解法各有优缺点,解法一虽然简单些,但选择”角”作自变量有时会涉及到过多的三角知识,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困难的运算,应慎重;解法二选择矩形的边长为自变量的想法要常规一些.
18.解:推测.
证明:i) 略
ii) 假设n=k(k∈N)时等式成立,即,
则
即 n=k+1时,等式成立.
由i), ii) 可知,对一切n∈N,等式均成立.
小结:这是一个探索性问题,需要观察(归纳),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进而用数学归纳法.
19.【解】:⑴设点M(t,t2),又f'(x)=2x,
∴过点M的切线PQ的斜率k=2t ∴切线PQ的方程为:y=2tx-t2
⑵由⑴可求得,P(),Q(6,12t-t2)∴g(t)=S△QAP=
(12t-t2)=
(0<t<6)
由于g'(t)=,令g'(t)<0,则4<t<12,考虑到0<t<6,∴4<t<6,
∴函数g(t)的单调递减区间是(4,6),因此m的最小值为4
⑶由⑵知,g(t)在区间(4,6)上递减,∴此时S△QAP∈(g(6),g(4))=(54,64)
令g'(t)>0,则0<t<4,∴g(t) 在区间(0,4)上递增,
S△QAP∈(g(0),g(4))=(0,64),又g(4)=64
∴g(t)的值域为(0,64)
由≤g(t)≤64,得1≤t<6∴
≤
<3,∴点P的横坐标∈[
,3]
20.证明:(Ⅰ)不妨设,由
可知,
是R上的增函数
不存在
,使得
又
(Ⅱ)要证:
即证:.
不妨设,由
得
.
即.则
. (1)
由得
. 即
.
则. (2)
由(1)(2)可得.
(Ⅲ),
,
又由(2)中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