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数学试卷 2007.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计50分)
1.两个非空集合和
,它们都是全集
的子集,满足
,则( )
A.
B.
C.
D.
2.是指( )
A.中至少有一个不是0
B.
且
C.或
D.
不都是0
3.某人5次上班途中所花的时间(单位:分钟)分别为,10,11,9.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
的值为( )
A.1 B.2 C.3 D.4
4.设a、b、c分别是△ABC中∠A、∠B、∠C所对边的边长,则直线与
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重合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5.已知函数,如果当
时,有
,则实数
等于( )
A.或
B.
或
C.
或
D.
或
6.
已知:且
,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7.在数列中,
,则
为( )
A.34 B.36 C.38 D.40
8.设,那么
的最小值是( )
A.2 B.3 C.4 D.5
9.正方体的棱长为
,在正方体表面上与点
距离是
的点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度是 ( )
A. B.
C.
D.
10.动点P为椭圆上异于椭圆顶点
的一点,F1、F2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动圆C与线段F1P的延长线、F1F2的延长线及线段PF2相切,则圆心C的轨迹为除去坐标轴上的点的( )
A.一条直线 B.双曲线的右支 C.抛物线 D.椭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计30分)
11.若指数函数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 -2 | 0 | 2 |
| 0.694 | 1 | 1.44 |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12.有一解三角形的题因纸张破损有一个条件不清,具体如下:在中,已知
, ,求角
.经推断破损处的条件为三角形一边的长度,且答案提示
,试将条件在横线处补全.
13.设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之和为
,而它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
,若
,那么展开式中
的系数为
.
14.设.若
是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将
的图象按向量
平移得到一个新的函数
的图象,则
的单调递减区间必定为
.
15.袋内有8个白球和2个红球,每次从中随机取出一个球,然后放回1个白球,则第4次恰好取完所有红球的概率为 .(用最简分数作答)
16.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为
,公差
. 若存在正整数
,使得
,则当
(
)时,有
(填“>”、“<”、“=”).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7、18小题每小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21题每小题16分,共计70分)
17. 已知向量,向量
与向量
的夹角为
,且
.
(Ⅰ)求向量;
(Ⅱ)设向量,向量
,其中
,
若,试求
的取值范围.
18.已知单调递增的等比数列满足
,且
是
的等差中项.
(Ⅰ)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求使
成立的正整数
的最小值.
19.已知矩形ABCD中,,将ΔABD沿BD折起,使点A在平面BCD内的射影落在DC上,E、F、G分别为棱BD、AD、AB的中点.
(I)求证:DA⊥平面ABC;
(II)求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
(III)求二面角G—FC—E的大小.
20.
点P在以为焦点的双曲线
上,已知
,
,O为坐标原点.
(Ⅰ)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Ⅱ)过点P作直线分别与双曲线渐近线相交于两点,且
,
,求双曲线E的方程;
(Ⅲ)若过点(
为非零常数)的直线
与(2)中双曲线E相交于不同于双曲线顶点的两点M、N,且
(
为非零常数),问在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G,使
?若存在,求出所有这种定点G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已知函数,
,和直线
,又
.
(Ⅰ)求的值;
(Ⅱ)是否存在的值,使直线
既是曲线
的切线,又是
的切线;如果存在,求出
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如果对于所有的
,都有
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命题:钱 伟
校对:姜卫东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数学试卷答题纸 2007.2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B | D | C | D | B | C | C | D | A |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1.
12.
13.1
14. 15.
16.
三、解答题:(第17、18小题每小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21题每小题16分,共计70分)
17.解:(I)设,
则
或
(II)
。
18.解:(I)设的首项为
公比为
,
,
单调递增
(II),
,由
有
最小值为5。
19.解:(I)证明:依条件可知DA⊥AB ①∵点A在平面BCD上的射影落在DC上,即平面ACD经过平面BCD的垂线∴平面ACD⊥平面BCD
又依条件可知BC⊥DC,∴BC⊥平面ACD,∵DA平面ACD∴BC⊥DA ②
∴由①、②得DA⊥平面ABC
(II)解:设求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为d,于是
由(I)结论可知DA⊥平面ABC∴DA是三棱锥D—ABC的高
∴由,得
解得
即点C到平面ABD的距离为(或者证明CG⊥平面ABD,求CG的长即可)。
(III)解:由(I)结论可知DA⊥平面ABC∵AC、CG平面ABC
∴DA⊥AC ① DA⊥CG ②
由①得ΔADC为直角三角形,易求出AC=1,于是ΔABC中AC=BC=1
∵G是等腰ΔABC底边AB的中点∴CG⊥AB ③
④∴由②、③、④得CG⊥平面ABD
∵CG平面FGC∴平面ABD⊥平面FGC在平面ABD内作EH⊥FG,垂足为H
∴EH⊥平面FGC,作HK⊥FC,垂足为K连结EK,故EK⊥FC
∴∠EKH为二面角E—FC—G的平面角
设RtΔABD边BD上的高为h,容易求出
在ΔEFC中,容易求出
三边长满足
于是在RtΔFEC中容易求出
于是二面角E—FC—G的大小为
20.解:(I)
(II)渐近线为
设
,
代入
化简
(III)假设在轴上存在定点
使
,
设联立
与
的方程得
故
由
∴(3)即为,将(4)代入(1)(2)
有代入(5)得
故在轴上存在定点
使
。
21.解:(Ⅰ)因为,所以
即
,所以a=-2.
(Ⅱ)因为直线恒过点(0,9).
先求直线是y=g(x) 的切线.设切点为
,因为
.
所以切线方程为,将点(0,9)代入得
.
当时,切线方程为y=9, 当
时,切线方程为y=12x+9.
由得
,即有
当时,
的切线
,
当时,
的切线方程为
是公切线,
又由得
或
,
当时
的切线为
,
当时
的切线为
,
,不是公切线
综上所述
时
是两曲线的公切线
(Ⅲ).(1)得
,当
,不等式恒成立,
.
当时,不等式为
,
而
当时,不等式为
,
当
时,
恒成立,则
(2)由得
当时,
恒成立,
,当
时有
设=
,
当时
为增函数,
也为增函数
要使
在
上恒成立,则
由上述过程只要考虑,
则当时
=
在
时
,在
时
在
时有极大值即
在
上的最大值,又
,即
而当
,
时
,
一定成立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