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高三数学专题——数列

2014-5-11 0:19:38下载本试卷

第二讲   数列

l     高考风向标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通项与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是高考常考的热点内容,递推数列在各地的高考中闪亮登场.

l     典型题选讲

例1 若数列{an}满足,则的值为    (  )

A.       B.      C.        D.

    讲解 逐步计算,可得

,

这说明数列{an}是周期数列,, 所以.应选B.

    点评 分段数列问题是一种新问题,又涉及到周期数列,显示了以能力立意,题活而不难的特色.

例2 在等比数列{an}中,前n项和为Sn,若Sm,Sm+2,Sm+1成等差数列,则am, am+2, am+1成等差数列.

 (1)写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

(2)判断逆命题是否为真,并给出证明.

讲解 (1)逆命题:在等比数列{an}中,前n项和为Sn,若am, am+2, am+1成等差数列,则 Sm,Sm+2,Sm+1成等差数列.

  (2)设{an}的首项为a1,公比为q

    由已知得2am+2= am + am+1    ∴2a1qm+1=a1+a1qm

    ∵a1≠0 q≠0 ,

∴2q2-q-1=0 ,

 ∴q=1或q=-.

当q=1时,

∵Sm=ma1, Sm+2= (m+2)a1,Sm+1= (m+1)a1

∴Sm+Sm+1≠2 Sm+2,

 ∴Sm,Sm+2,Sm+1不成等差数列.

当q=-时,

2 Sm+2=,

∴Sm+Sm+1=2 Sm+2 ,      

∴Sm,Sm+2,Sm+1成等差数列.

综上得:当公比q=1时,逆命题为假;

     当公比q≠1时,逆命题为真.

点评 对公比进行分类是本题解题的要害所在,问题好在分类,活在逆命题亦假亦真二者兼顾,可谓是一道以知识呈现、能力立意的新颖试题.

例3 设数列{an}前n的项和为 Sn,且其中m为常数,

  (1)求证:{an}是等比数列;

  (2)若数列{an}的公比满足q=f(m)且,为等差数列,并求

讲解(1)由,得

两式相减,得

是等比数列.

   

点评 为了求数列的通项,用取"倒数"的技巧,得出数列的递推公式,从而将其转化为等差数列的问题.

例4 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是首项为S1各项均为正数且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用S1和q表示);

  (2)试比较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讲解 (1)∵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当n=1时,a1=S1; 

(2)当n=1时,

      

①当q=1时,

②当

③当

综上以上,我们可知:当n=1时,.当

 若

点评 数列与比较大小的综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老话题,我们可以找到较好的高考真题.本题求解当中用到之间的关系式:

*           

例5 已知数列满足>0,且对一切nN*,有

(1) 求证:对一切nN*,有

(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求证:

讲解  (1) 由       ①

得             ②

②-①得    =(Sn+1+Sn)(Sn+1-Sn)=(2 Sn+an+1) an+1

an+1 >0, 

 ∴ . 

(2)    由,得

 (n≥2),

两式相减,得

(an+1+ an)( an+1 - an)= an+1+ an

an+1+ an >0,

an+1 - an =1.(n≥2)

当n=1,2时易得,a1=1,a2=2,∴an+1 - an =1(n≥1) .

从而{ an}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a1=1,公差d=1,故an=n

(3)  

  点评 关于数列不等式的证明,常用的技巧是放缩法,而放缩应特别注意其适度性,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例6 如图,一粒子在区域上运动,在第一秒内它从原点运动到点,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在x轴、y轴及其平行方向上运动,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长度.

(1)设粒子从原点到达点时,所经过的时间分别为,试写出的通相公式;

(2)求粒子从原点运动到点时所需的时间;

(3)粒子从原点开始运动,求经过2004秒后,它所处的坐标.

讲解 (1) 由图形可设,当粒子从原点到达时,明显有

          

    

   

…             …       

  

 ∴,

  .

,

,

,

.               

(2)有图形知,粒子从原点运动到点时所需的时间是到达点所经过得时间 再加(44-16)=28秒,所以秒.

(3)由2004,解得,取最大得n=44,

经计算,得=1980<2004,从而粒子从原点开始运动,经过1980秒后到达点,再向左运行24秒所到达的点的坐标为(20,44).

点评 从起始项入手,逐步展开解题思维.由特殊到一般,探索出数列的递推关系式,这是解答数列问题一般方法,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例7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满足.

(1)写出数列的前三项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任意的整数,有 .

讲解 (1)为了计算前三项的值,只要在递推式中,对取特殊值,就可以消除解题目标与题设条件之间的差异.

 

(2)为了求出通项公式,应先消除条件式中的.事实上

时,有

 

即有 

从而 

   

 …… 

接下来,逐步迭代就有

    

经验证a1也满足上式,故知

其实,将关系式和课本习题作联系,容易想到:这种差异的消除,只要对的两边同除以,便得

         

就有

于是    

这说明数列是等比数列,公比 首项,从而,得

     

即    

   故有

(3)由通项公式得

且n为奇数时, 

                

为偶数时,

为奇数时,为偶数,可以转化为上面的情景

故任意整数m>4,有

点评 本小题2004年全国(旧教材版)高考理科压轴试题主要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不等式的证明.考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中的第2小题,显然与课本上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本质.而第3小题又有着明显的高等数学的背景,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交汇,方法与能力的提升,显示了较强的选拔功能.

l     针对性演练

1 某人要买房,随着楼层的升高,上下楼耗费的精力增多,因此不满意度升高,当住第n层楼时,上下楼造成的不满意度为n,但高处空气清新,嘈杂音较小,环境较为安静,因此随楼层升高环境不满意度降低,设住第n层楼时,环境不满意度,则此人应选(  )

(A) 1楼        (B) 2楼     (C) 3楼       (D)  4楼

2. 若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前项之和为,前项之积为,前项倒数之和为,则                                    (  )

A=    (B     (C  (D

3. 2003年12月,全世界爆发"禽流感",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细菌M在杀死"禽流感"病毒N的同时能够自身复制.已知1个细菌M可以杀死1个病毒N,并且生成2个细菌M,那么1个细菌M和2048个"禽流感"病毒N最多可生成细菌M的数值是                                  (  )

(A)1024      (B)2048    (C) 2049    (D)无法确定

4. 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令,称为数列,……,的“理想数”,已知数列,……,的“理想数”为2004,那么数列2, ,……,的“理想数”为

(A) 2002      (B) 2004       (C) 2006         (D) 2008

5. 某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绿化荒沙地,每年比上一年多植相同亩数的林木,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同亩数的土地沙化,具体情况为下表所示: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新植亩数

1000

1400

1800

沙地亩数

25200

24000

22400

而一旦植完,则不会被沙化.

问:(1)每年沙化的亩数为多少?

  (2)到那一年可绿化完全部荒沙地?

6. 已知正项数列满足),且求证

(1)

(2)

 答案

1.C   2. C  3.C  4.A

5.(1)由表知,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400亩.

    因为1999年新植1400亩,故当年沙地应降为亩,但当年实际沙地面积为24000亩,所以1999年沙化土地为200亩.

    同理2000年沙化土地为200亩.

       所以每年沙化的土地面积为200亩.

(2)由(1)知,每年林木的“有效面积”应比实造面积少200亩.

     设2000年及其以后各年的造林亩数分别为、…,则n年造林面积总和为:

       .

      由题意: 化简得

              ,

      解得:  .

       故8年,即到2007年可绿化完全部沙地.

6.(1)将条件变形,得.

于是,有

…………

.

将这n-1个不等式叠加,得

    故  

    (2)注意到,于是由(1)得

从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