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2005高三数学联合诊断性考试2(理)

2014-5-11 0:19:38下载本试卷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第二次)

数  学(理科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     P(A+B)=P(A)+P(B)    

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    P(A·B)=P(A)·P(B)

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它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球的表面积公式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一、选择题:(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各题答案必需答在答题卡上。

1.在锐角三角形中,设,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2.若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之和是的展开式中各项二项式系数之和为,则的值为

A.     B.    C.    D. 

3.已知命题:不等式的解集是,命题在区间上是减函数。若命题“”为真,命题“”为假,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4.一个项数是偶数的等比数列,它的偶数项和是奇数项和的2倍,又它的首项为1,且中间两项的和为24,则此等比数列的项数为

A.6      B.8      C.10     D.12 

5.如图所示,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各边的中点,I为DE的中点,G、H分别在FC、EC上,且,将沿DE、EF、DF折成三棱锥以后,GH与BI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B.   C.   D.

6.如果一个点是一个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个对数函数的图象的公共点,那么称这个点为“好点”。在下面的五个点中,“好点”的个数为

A.0个    B.1个    C. 2个   D.3个

7.不等式的解集为M,且,则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8.已知,两圆的内公切线交于点,外公切线交于点,若,则等于

A.    B.    C.    D.

9.已知关于的二次方程的实根,那么点的集合的平面区域的形状(图)是

10.如图,一个粒子在第一象限运动,在第一秒内,它从原点运动到,尔后它接着按图所示在轴、轴的平行方向向上来回运动,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长度,那么,2005秒时,这个粒子所处的位置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各题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只填结果,不要过程)。

11.若复数,则复数的虚部是______________.

12.已知,则等于______________.

13.在下面等号右侧两个分数的分母处,各填上一个自然数,并且使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最小,.

14.若焦点在轴上的椭圆上有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15、关于函数,有下面四个结论:

是奇函数;      ②当时,恒成立;

的最大值是;    ④的最小值是

其中正确结论的番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定义运算为常数),,若为多项式函数,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6个小题,共76分)各题解答必需答在答题卡上(必需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推理过程或计算步骤)。

17.(12分)有一批零件共10个合格品,2个不合格品。安装机器时从这批零件中任选1个,取到合格品才能安装;若取出的是不合格品,则不再放回。

(Ⅰ)求最多取2次零件就能安装的概率;

(Ⅱ)求在取得合格品前已经取出的次品数的分布列,并求出的期望和方差(方差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8.(13分)如图,四棱锥中,底面,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点E在棱PA上,且PE=2EA。

(Ⅰ)求证:平面EBD;

(Ⅱ)求平面PCD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9.(13分)锐角满足,令

(Ⅰ)试求的表达式;

(Ⅱ)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

20.(12分)设函数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且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令,求证:

21.(12分)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Ⅱ)设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根为,试问:是否存在实数,使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14分)如图所示,已知A,B为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顶点。P,Q分别为双曲线和椭圆上不同于A、B的动点,且有,设AP,BP,AQ,BQ的斜率分别为

(Ⅰ)求证;

(Ⅱ)设分别为椭圆和双曲线的右焦点,若,求的值。

声明:

本试卷由重庆市万州实验中学许康录制。需要答案的老师向我索取。

本试卷仅在中国名师教育网发表。任何人不得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途径。否则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