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映射与函数

2014-5-11 0:19:47下载本试卷

                  映射与函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能判断某些简单的对应是不是映射,在映射基础上加深理解函数。

  2、理解函数的概念,正确运用函数记号。

  3、掌握函数的要素,能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

  4、初步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5、掌握分段函数

  6.加深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对应法则的含义,初步掌握函数解析式的两种求法:

   (1)待定系数法;  (2)换元法

  7.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二、问与答

问1:写出映f∶A→B的定义

【解】映射f∶A→B的定义是: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

   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评注】这个定义,不要死记硬背,要从以下四点深刻理解它:

  1、先记住映射的记号“f∶A→B”,它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

    f(A≠Φ,B≠Φ)。

  2、映射f∶A→B是有方向的,即从A到B,定义中只要求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有怎样的“象”?并不

    要求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有怎样的对应。因此,“从A到B的映射”与“从B到A的映射”是不

    同的。

  3、在A到B的映射中,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象”,且“象”唯一。

  4、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对应”与集合一样,也是原始概念,即无定义的,但可以“说

    明”:对应是两个集合A与B的关系,通常以一个集合为主来考虑,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来说,有

    以下三种对应关系:

  (1)B中有唯一元素与之对应。

  (2)B中有多个元素(不是唯一)与之对应。

  (3)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

     映射就是第(1)种对应,而(2)、(3)两种对应不是映射。

问2:在映射f∶A→B中,什么叫“象”和“原象”?怎样判别一个对应是否是映射?试举一个正例和反例。

【解】在映射f∶A→B中,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

   做元素b的原象,记作:f(a)=b。

   判别一个对应是映射f∶A→B的要点是:

  ①A到B;

  ②A中每一个元素都有象,且象唯一

  例如,判别下面的对应是不是映射f∶A→B?

  (1)A={三角形},B={圆},对应法则f∶作三角形的外接圆。

  (2)A=B=R,对应法则f∶x→y=

   解:(1)是映射。(2)不是映射,因为0∈A,但0的象不存在。

问3:什么叫A到B上的一一映射?试举一个正例和反例。

【解】如果映射f∶A→B再满足:

   那么这个映射叫做A到B上的一一映射。

   例如,下面的映射f∶A→B是不是一一映射?

  (1)A={三角形},B={圆},对应法则f∶作三角形的外接圆。

  (2)A={xx≥0},B={yy≥0},对应法则f∶x→y=x2.

  解:

  (1)不是一一映射,因为不同的三角形可以有同一个外接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有无数个),

     即A中不同元素在B中有同一个象。

  (2)是一一映射,因为它满足一一映射的条件:

     ①设x1,x2∈A,且x1≠x2,则由x1≥0,x2≥0,x1≠x2Þy1==y2

     ②设任一个y1∈B,则由x1≥0Þy1=x2Þx=

问4:什么叫函数(用映射回答)?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指出函数的要素。

【解】

  如果A,B都是非空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x∈A,y∈B)。

  原象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象的集合C(CÍB)叫做函数y=f(x)

  的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通常称为函数的三要素。

【评注】

  1、函数是特殊的映射,特别仅在A、B是非空数集。函数、一一映射、映射、对应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

  2、函数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有的简记作函数f(x)。而f(a)表示自变量x=a(a∈A) 时

    的函数值(象)。

  3、值域C是B的子集,当B中的每一元素都有原象时,B=C。

  4、应该知道,函数的决定性要素是两个:定义域和对应法则,而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的,

    因而今后有“求函数的值域”的很多难题。因此,研究函数的任何问题都必须由定义域和对应法

    则这两个独立要素下手。但很多人往往“忽视定义域”的错误。

问5:怎样判别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解】要根据函数三要素来判别。

  判别法一(充要):“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等价”。

  判别法二(充要):两个函数的图象完全重合,则两函数是同一函数。

  判别法三(必要):

  (1)定义域不同,则函数不同。

  (2)值域不同,则函数不同。

问6:怎样表示函数?

【解】应掌握以下表示法:

  1、一般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列举法。

  2、分段法:掌握分段函数。

  例如,把函数y=x+1-x-2化为分段函数是

  

  3、复合法:例如,求函数)的值域。可用复合法:

    设,   ①

    则. ②

    把函数②写成

   

    ∴函数y的值域是

    其中,把函数写成①、②两个函数的复合,即

    y=f(u), u=sinx。

    这就是复合映射的方法,简称复合法。其实质是一种换元法。本节暂不深究,以后再学习。

问7.怎样求f(x)?举例说明。

【探路】

  求f(x)的方法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类型,自我探索求法。这里,

  只能总结常用的方法,当然,这一总结也应该是“自我总结”,因为“自我总结”是学习的上策。

【解】求f(x)的常用方法是:

  1.待定系数法(方程组法):出f(x)的一般式;出待定系数的方程组;出待定系数;回一

   般式,得函数解析式f(x),概言为“设、列、解、代”。

  例: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2f(x)+f(-x)=3x+1对xR恒成立,求f(x)。

  解:设f(x)=ax+b (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则

  2(ax+b)+a(-x)+b=3x+1

  ∵上式对x∈R恒成立,

  ∴会x=0和x=1,得

  

  解得    b=,a=3

  ∴f(x)=3x+

  2.换元法:

  第一换元法——凑法

  例:已知,求f(x)

  解:把已知等式改写为

   

  即凑成

  ∴

  这种换元法叫做凑法。

  第二换元法——设法

  例:已知f(2x-3)=x,求f(x)。

  解:把已知等式改写为

    f(2t-3)=t

  设2t-3=x,则

  ∴

  这种换元法叫做设法。

问8.怎样求函数的定义域?

  【解】求定义域的一般步骤是:

  1.列条件组,即列出自变量满足的充要条件;

  2.解条件组;

  3.表出定义域,即用{}或区间表示出定义域。

  列条件组的法则是:

  1.使解析式f(x)有意义;

  2.有抽象问题,要由函数符号的意义来确定;

  3.有实际问题,要由实际意义来确定。

例:求函数的定义域。

  解:

  ∴函数的定义域是[-1,1]∪(1,4)∪(4,+∞)。

问9.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应该掌握哪些求值域的方法?

  【解】应该掌握求值域的下述方法:

  1.直接法:根据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利用学过的基本函数的值域,经过简单的等价变换,直接

   求得值域的方法。

  2.不等式法:由定义域列出自变量x的不等式,然后用不等式演算法,演算至函数y的不等式,即得

   值域。

  3.换元法、配方法。

  4.反解法、判别式法。

  5.图象法。

【评注】

  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以后,值域就被完全确定,然而求出值域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

  有包求所有函数值域的万能方法,只能靠自己不断地总结和发现它。今后,随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丰富,

  解题也积累了经验,你将学会许多求值域的方法,但要注意总结和掌握最基本的通法。我们暂时学会

  上面的五个方法,并且只能采取“例中学”的方法。由于例题较多,暂不列举,请在下面的《B级》

  中学习求值域的范例。

三、例题

例1:下列对应是不是从A到B的映射?是不是函数?

  (1)A=(-∞,+∞),B=(0,+∞),  f∶x→y=x

  (2)A={xx≥0}, B=R, f∶x→y, y2=x.

  (3)A={xx≥2, x∈Z}, B={yy≥0, y∈Z}, f∶x→y=x2-2x+2.

  (4)A={平面α内的矩形},B={平面α内的圆},f∶作矩形的外接圆。

【探路】 

  按映射的特点:A中每一元素都有象,且象唯一来判别;按函数的特点;A、B都是非空数集的映射来

  判别。

【解】

  (1)不是映射,因为0∈A,但0=0∈B,当然,(1)更不是函数。

  (2)不是映射,更不是函数。因为,当x>0时,元素x的象不唯一。

  (3)是映射。因为,又当x∈A时,y∈Z,所以(3)是映射。又因为A、B都是数集,

     所以(3)也是函数。

  (4)是映射。因为每一个矩形都有唯一的外接圆,即A中每一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象,所以

    (4)是映射。但A、B不是数集,所以不是函数。

例2:已知映射f∶A→B,其中,集合A={-3,-2,-1,1,2,3,4},集合B的元素都是A中元素在映射f下

   的象,且对任意的a∈A,在B中和它对应的元素是a,则集合B中元素的个数是(   )

  A、4   B、5    C、6    D、7

【探路】该映射是函数,问题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解】已知映射f∶A→B是函数

   f(x)=x,定义域A={-3,-2,-1,1,2,3,4},且B是值域,求值域,得

   B={3,2,1,4},其元素的个数是4,因此,选A。

【评注】

  用映射的概念来深刻理解函数,反之,用函数的方法来解映射的问题,这是把概念与操作相结合的现

  代观点,在本例,用具体的函数来操作映射是最快的算法,而不在概念中兜圈子。

例3:已知函数

  求f[f(1)]和f[f(-1)]的值。

【探路】分段计算。

【解】∵

   ∴

    ∵

   ∴

例4:下列哪组函数是同一函数?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解】

  ①是同一函数,因为对应法则等价:

  ②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不相等:前一函数的定义域是[1,+∞]后一函数的定义域是

   

  ③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不相等:前一函数的定义域是[0,+∞);后一函数的定义域是

   (-∞,+∞)。本题也可按值域不相等直接看出。

  ④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不相等:前一函数的定义域为R;后一函数定义

   域为

例5:作出函数的图象。

【探路】

  先把函数化为分段函数,再画图

【解】已知函数化为

  

  其图象如图2。

【评注】

  这类函数的图象是折线,因此,还有画图快法:先求折点,即各绝对值等于零的点,如本题折点有

  两个:(-1,6)、(2,3);再求一两个适当点画两边的射线,连折点间的线段,即成图。

例6:设集合A={a1,a2,a3},B={b1,b2},

  (1)从A到B的映射有多少个?

  (2)从B到A的映射有多少个?

【探路】

  根据“什么叫映射”来做一个映射:先算每一元素的象有几种可能,然后就能算出共能做出多少个不

  同的映射。

【解】

  (1)作a1的象有b1或b22种方法,同样作a2,a3的象也各有2种方法,所以从A到B的映射,

     共有2×2×2=8个。

  (2)从B到A的映射共有3×3=9个。

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

   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进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某人今年十月份工薪为4000元,问他应纳税多少元?

  (2)某人去年十月份纳税26.78元,问他去年十月份的工薪为多少元?

【探路】利用分段函数进行计算。

【解】(1)该人全月纳税所得额为

     4000元-800元=3200元

     他应纳税:500元×5%+1500元×10%+1200元×15%=355元。

   (2)工薪1300元应纳税:500元×5%=25元;

      工薪2800元应纳税:25元+1500元×10%=175元。

       ∵26.78∈(25,175),

      ∴他去年十月份的工薪为1300元+(26.78-25)元×元。

例8:将长为l厘米的铁丝折成矩形,问怎样折才能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

【探路】选取自变量,建立面积函数,注意定义域,求出值域,便得最大值。

【解】设折成的矩形的一边长为xcm,面积为Scm2

  则 

  当时,取得

  ∴将铁丝折成边长为的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评注】这种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叫“目标函数法”,其步骤是:

  1、选取自变量,并确定定义域;

  2、建立目标函数,如本例目标函数是求最值的矩形面积;

  3、求解;

  4、评价:检验与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例9.已知f(x+1)=x2-3x+2,

 (1)求f(x);

 (2)求f(x-a)+f(x+a)

【探路】换元法:用凑法换元或设法换元。

【解法一】

 (1)改写已知等式,并且凑法:

    f(t+1)=t2-3t+2=(t+1)2-5t+1=(t+1)2-5(t+1)+6,

   ∴f(x)=x2-5x+6

 (2)f(x-a)+f(x+a)=(x-a)2-5(x-a)+6+(x+a)2-5(x+a)+6

              =2x2-10x+2a2+12

【解法二】

  (1)把已知等式改写为

            f(t+1)=t2-3t+2

        设 t+1=x,则t=x-1

    f(x)=(x-1)2-3(x-1)+2=x2-5x+6

   即f(x)=x2-5x+6

  (2)同“解法一”

【评注】

  解法一是“凑法”,解法二是“设法”,它们都是换元法。选用哪个方法要由题目的条件来确定,

  如本题解法二较好。但下面的例2用解法二(设法)却是不好的。

例10.已知,求f(x)和f(-3)。

【探路】

  用凑法换元。

【解】把已知式先改写,并用凑法:

   

  ∴

  ∴f(-3)=-3(9-3)=-18

【评注】

  本题用“设法”,即“设,解出t”是不好的,请你试试看。

例1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解】(1)

    ∴函数的定义域是(-∞,-3)∪(-3,-1] ∪[4,+∞)。

   (2)

      ∴函数的定义域是(-2,2)∪(2,+∞)

【评注】

  在(1)中,解x+1-2≠0得x≠1 , x≠-3,如果写成“x≠1,x≠-3”,这是错误的;应写成

  “x≠1,x≠3”。这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问题,不要用错逻辑联结词“或”、“且”。写出

  上面的x{1,-3}是最好的。

  在(2)中,解时,先解方程,经检验x=-1是增根,应舍去。

  所以得x≠2。

  求定义域最关键问题是列出自变量可取值的充要条件组。在解析式上,目前应记准列条件组的下述

  法则:

  有分式——分母非零;

  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非负;

  有零指数幂——底非零。

例12.(1)已知y=f(x)的定义域是[-1,2],求函数y=f(x+1)-f(x-1)的定义域。

    (2)已知y=f(1-2x)的定义域是[-1,2],求函数y=f(x)的定义域。

【探路】

  利用函数的符号意义来求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先改写已知定义域的函数的自变量。

【解】

  (1)∵f(t)的定义域是[-1,2],

     ∴-1≤t≤2。

    对于函数y=f(x+1)-f(x-1)使f(t)有意义,应有

    

  ∴函数y=f(x+1)-f(x-1)的定义域是[0,1]。

  (2)∵f(1-2t)的定义域是[-1,2]

    ∴-1≤t≤2

     ∴-3≤1-2t≤3

      对于函数f(x)的自变量x=1-2t∈[-3,3]

  ∴函数y=f(x)的定义域是[-3,3]

【评注】

  本题就是“抽象问题”,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要由函数符号的意义来确定,其关键是抓住“谁是自

  变量”,求定义域就是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本题之(2)为例:首先要弄清f(1-2x)和f(x)是两个

  不同的函数;因为它们的自变量都表示为x,为了防止混淆,把已知函数f(1-2x)改写为f(1-2t),这

  样函数f(1-2t)的自变量为t∈[-1,2].所求函数f(x)的自变量为x,再由x=1-2t , t∈[-1 , 2],求

  得x∈[-3,3],即得f(x)的定义域。函数y=f(1-2t)是函数y=f(x)和函数x=1-2t的“复合”。中学

  所遇到的“抽象函数问题”就是这种复合函数的符号问题。

例13.求函数的值域。

【探路】用“不等式法”或“反解法”。

【解法一】用“不等式法”:

   

  由x≠3得≠0(即

  ∴y≠2,即得函数y的值域:{yy∈R,且y≠2}。

【解法二】用“反解法”,即“解x法”:

   

        ①

     关于自变量x的方程①有x≠3的解y≠2,

    ∴函数y的值域是{yy∈R,且y≠2}

【评注】

  “不等式法”,已在前面说过,通过本例加以熟练。

  “反解法”就是把函数y=f(x) , x∈A(A是定义域)等价地化为关于自变量x的方程,求值域就是求

该方程在定义域上有解的充要条件。但不必求出x,只要用各种方法消去x,用y表出这个充要条件,即可

解得值域。当这个充要条件可用判别式表出,那么,这种“反解法”就叫做“判别式法”。当这个充要条

件不能用判别式表出,即是判别式法失效!

例14.求函数的值域。

【探路】用“判别式法”

【解】该函数的定义域A=R

   

               ①

 (1)当y=0时,①x=0∈A(定义域),∴有y=0 

 (2)当y≠0时,①有实数解△=1-4y2≥0(y≠0)

    Û

    由(1)和(2),得函数值域为[]。

【评注】

  判别式法应用在二次方程中,所以应注意讨论方程①是否为二次方程,因此本题要分类讨论。

  本题“判别式法”有效,是因为二次方程①的根x∈R,没有限制。对于根x有限制的二次方程,△≥0

只是有实数根的必要条件,还要补加其它条件,使之成为充要条件才能求得值域,否则,要改用其他方法。

例15.求函数的值域。

【探路】用换元法,设,则x可用t的有理式表示,从而化为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

【解】设,则t∈[0,+∞),x=1+t2

    ∴

    ∴

   ∴函数的值域是[)。

【评注】

  用换元法,必须注意:不但解析式要完全化为新元的函数,而且要求出新元的取值范围(新函数的定

  义域),即建立完整的新函数。如本例的新函数是,t∈[0,+∞],否则,换元不等

  价,容易造成错误。

例16.x为何值时,x-1+x-2+x-3+x-5的值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探路】

  显然,这是求函数。

    f(x)=x-1+x-2+x-3+x-5

  的值域问题。用分类法(零点划分)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分为五种情况(分段函数),太麻烦了,

  于是想用图象法来解,试试看,能不能非常简单,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

【解法一】

  (图象法)这个函数的图象是折线,其最小值必在折点上取得,于是计算四个折点的函数值:

  f(1)=7 , f(2)=5 , f(3)=5 , f(5)=9

  ∴f(x)的最小值为5,当x∈[2,3]时取得。

【解法三】(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画数轴:

   

  设动点P的坐标为x,A、B、C、D的坐标分别为1、2、3、5,则f(x)=x-1+x-2+x-3+x-5

                            =PA+PB+PC+PD=d

  由图可知,当点P在线段BC上时,取得d0=BC+AD=1+4=5;当点P在线段BC的两侧延长线上时d>d0

  ∴当x∈[2,3]时,取得f(x)min=5。

【评注】解法一是图象法,但无需画图,其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折线,在解题者的想象之中。

   解法二是“图解法”——画数学式的几何图,图解法包括图象法。由本题,我们看到图解法包括:

  (1)图象法;(2)图示法——画几何图或示意图

      图解法是数形结合法。

四、练习题

                     A

1、已知,则f[f(-1)] 的值等于(   )

  A、2    B、3    C、4    D、5

2、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是(    )

  A、

  B、

  C、

  D、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函数的值域中的每个数都有原象

  B、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相等的两函数是同一函数

  C、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分别相同的两函数是同一函数

  D、函数的定义域只含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有一个元素

4、已知集合A=[0,4],B=[0,2],则下列各表达式中,不是A到B的函数为( )

  A、   B、   C、   D、

5、给出如下三个命题:

  ①函数是其定义域到值域上的映射。

  ②是x的函数。

  ③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6、在给定的映射f∶(x,y)→(2x+y,xy)下,点()的原象是   

7、若集合A={1,2,3,4,5},且对应法则f∶x→x(x-4)是从A到B的映射的法则,则集合B中至少

  有    个元素。

8、已知,则f[f(x)]=   

9、已知,则f(3)=    

10、已知镭经过100年后剩下原有质量的95.76%,若质量为1克的镭经过x年后的剩余量为y克,则y与x的关

  系式是   

【答案】

  1、D   2、B    3、B    4、C    5、A

  6、   7、4    8、    9、2

  10、

                   B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A)[5,+∞)      (B)(-1,5)  

 (C)[-1,)∪(,5) (D)(-∞,)∪(,5)

2.函数f(x)的定义域是[-1,2],则函数f(x2)的定义域是(  )

 (A)[-1,2]    (B)[-] (C)[0,] (D)[0,2]

3.函数y=-x2-2x+3(-5≤x≤0)的值域是(  )

 (A)(-∞,4] (B)[3,12]   (C)[-12,4] (D)[4,12]

4.函数y=1-x-x-3的值域是(  )

 (A)[-2,2]    (B)[-2,+∞)  (C)(-∞,2]  (D)[2,+∞)

5.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   (B)

 (C)  (D)

6.若函数f(x)满足f(2x-1)=x+1,则f(1)=       

7.若函数f(x)满足,则f(x)=      

8.函数的定义域是       ,值域是     

9.函数的值域是       

10.函数(0≤x≤4)的最小值是      

【答案】

 1.C  2.B 3.C   4.A  5.D  6. 2   7. x2-1(x≥1)

 8.(- ∞,-1)∪(-1,0) ∪(0,+∞) , (-∞,0) ∪(0,1) ∪(1+∞)

 9.[2,+ ∞]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