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函数与方程

2014-5-11 0:19:52下载本试卷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第一章 函数与方程

一、考纲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 、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较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词“或”、“和”、“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3.理解|ax+b|<c,|ax+b|>c(c>0)型不等式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解法;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4.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有关的概念,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及值域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像的对称性关系描绘函数的图像,了解奇偶函数定义域必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

6.理解分数指数幂、根式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7.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8.掌握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和性质,在考察函数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 幂函数f(x)=xa中的a限于在集合{-2、-1、-、1、2、3}中取值。

9.掌握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和性质,并会解简单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10.会解简单的对数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及简单的函数不等式,要注意单调性和定义域的应用。

二、知识结构(见下图)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集合

(1)集合元素有“四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和任意性。即集合中元素应完全确定, 不能模棱两可,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不能重复出现;集合中元素无序关系,例如{1、2、 3}与{2、1、3}表示同一集合;集合中元素可以是具体确定的事物,而不仅限于“数、点 、式、形”。

(2)集合表示方法有三种: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3)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于表示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用于表示集合与集合间关系。

(4)集合运算有三种:交、并、补。

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即

A∩B={x|x∈A且x∈B}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的并集,记作A∪B 。即

A∪B={x|x∈A或x∈B}

补集:已知全集I、集合AI,由I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在集合I中的补集,记作。即

={x|x∈I,且xA}

(5)例题赏析

例1  已知集合A={x、xy、lg(xy)},B={0、|x|,y}且A=B,求x、 y的值。

解:由A=B可知,必有lg(xy)=0,即xy=1,若xy=y,则x=1,于是x=xy,与集合A中元 素互异性矛盾,故xy=|x|,即x=y=-1 符合题意,此时,A=B={1,-1,0},∴x= y=-1

说明:通过对“集合元素有‘四性’”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全 面性、深刻性,使之具备应用集合元素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设I={x|x是不大于20的质数},且A∩={3,5},={7,19},={2,17},则A=     ,B=   

解:由题设知,I={2,3,5,7,11,13,17,19},因为∩={2,17 },A∪B={3,5,7,11,13,19},这些元素可分三种情况,属于集A而不属于集B(由题 设为3,5);属于集B而不属于集A(由题设为7,19),余下的11,13既属于集A,又属于集B, 故A={3,5,11,13},B={7,11,13,19}

注:本题可用韦恩图表示I、A、B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将更加明朗。

说明:通过对集合表示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之具备“数形结合”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韦恩图法)。

例3  设A={x|x=a2+1,a∈N},B={y|y=b2-6b+10,b∈N}, 求证:AB

:∵A={x|x=a2+1,a∈N},B={y|y=b2-6b+10,b∈N}={y|y=(b-3)2 +1,b∈N}

又∵a,b∈N,∴b-3∈{-2,-1,0}∪N

对于任意一元素x∈A,则x∈B

∴AB

当b-3=0时y=(b-3)2+1=1∈B,而1A

∴AB

说明:通过对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使之具备根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运算途径的能力。

例4  设A={x|(x+2)(x+1)(x-1)>0},B={x|x2+px+q≤0},若A∪ B={x|x>-2},A∩B={x|1<x≤3},求p、q的值。

解:将A化简,得A={x|-2<x<-1,或x>1},由A∪B={x|x>-2},A∩B={x|1< x≤1},结合数轴,知B={x|-1≤x≤3},由-1和3是方程x2+px+q=0的两根,得p=-2  q=-3

说明:通过对数集的交、并、补运算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简集合,利用数轴表示集合并进行运算的方法。

2.映射与函数

(1)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即“一对一”或“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2)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f:A→B中,A中任一元素都必须有象,但B中元素未必有原象。

(3)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要求f:A→B中,A、B都是非空数集,其中A为定义域,f(A)是值域。

(4)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图像法、表格法和解析法。

(5)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6)函数的三特征:非空、数集、满射。

(7)例题赏析:

例5  已知(x,y)在映射f下的象是(x2+y2,x2-y2),求点(10,8)在 f下的原象。

解:由已知得,解得

           

所以所求的原象是(3,1);(3,-1);(-3,1);(-3,-1)。

说明:通过本题加深对“映射”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象与原象关系的能力,使之具备把映射与其它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6  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满足f(xy)=f(x)+f(y)  f()=1,求f(1)和f(4)的值。

解:∵对任意x,y∈R+均有f(xy)=f(x)+f(y)成立

令x=1,y=1,得f(1·1)=f(1)+f(1)

∴f(1)=0

又令x=2,y= 得f(2·)=f(2)+f()

∴0=f(2)+1   ∴f(2)=-1

∴f(4)=f(2·2)=f(2)+f(2)=2f(2)=-2

说明:通过“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例7  已知一台冷轧机共有4对减薄率为20%的轧辊,所有轧棍周长均为1600m m,若第K对轧辊 有缺陷,每滚动一周在带钢上压出一个疵点,在冷轧机输出的带钢上,疵点的间距为LK, 为了便于检修,请计算L1、L2、L3并填入下表(轧钢过程中,带钢宽度不变,且不考虑损耗)。

轧辊序号K

1

2

3

4

疵点间距LK(mm)

1600

解:第3对轧辊出口疵点间距为轧辊周长,在此处出口的两疵点间带钢体积与冷轧机出口处 两疵点间带钢体积相等,因宽度不变,故  1600=L3·(1-0.2)

所以  L3=1600/0.8=2000(mm)

同理  L2=L3/0.8=2500(mm)

L1=L2/0.8=3125(mm)

填表如下:

轧辊序号K

1

2

3

4

疵点间距LK(mm)

3125

2500

2000

1600

说明:通过函数表示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之具备用表格法表示函数的能力。

例8  已知函数f(x)=x2,g(x)为一次函数,且一次项系数大于零,若f(g (x))=4x2-20x+25,求g(x)的表达式。

:由g(x)为一次函数,设g(x)=ax+b(a>0)

∵f(g(x))=4x2-20x+25

∴(ax+b)2=4x2-20x+35,即

a2x2+2abx+b2=4x2-20x+25

解得a=2,b=-5

故g(x)=2x-5(x∈R)

说明:通过本题,训练学生利用待定系数法、恒等式性质解题的能力,加深对函数三要素、 三特征的理解,使之具备求复合函数解析式、定义域的能力。

3.函数性质

(1)定义域:x的取值集合。

(2)值域:y的取值集合。

(3)增减性: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x)、对任意的x1,x2·x1<x2f(x1)<f( x2),f(x)在区间上是增函数;x1<x2f(x1)>f(x2),f(x)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4)奇偶性: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意x,有f(-x)=f(x) f(x)是偶函数;f(-x)=-f(x) f(x )是奇函数。

(5)周期性:若存在常数T(T≠0),使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f(x+T)=f(x),则f(x)叫周期函数 ,T叫f(x)的一个周期,合条件的最小正数T叫f(x)的最小正周期。

(6)奇偶性与单调性

奇函数在对称区间(-b,-a)与(a,b)上增减性相同。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b,-a)与(a,b)上增减性相反。

(7)奇函数、偶函数定义域必关于原点对称。对于奇函数f(x),若f(0)有意义,则f(0)=0;f(x)=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否则会期引起歧义。

(8)例题赏析:

例9  求函数y=的定义域。

解:  -5<x<-2,且x≠-4

所以定义域为(-5,-4)∪(-4,-2)

说明:给定了函数的解析式,如果未指出函数的定义域,一般而言,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应考虑到:

(1)分式  分母≠0;

(2)偶次根式  被开方数≥0;

(3)对数  真数>0,底数>0,底数≠1;

(4)零指函数  底数≠0;

(5)正切  y=tgx, x≠kπ+(k∈z);

  余切 y=ctgx, x≠kπ(k∈z);

(6)反正、余弦|x|≤1。

如果是实际问题或几何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函数定义域;如圆面积公式S=πR2的定义域是R>0。

例10  求下列各函数的值域:

(1)y=; (2)y=; (3)y=

(4)若f(x)的值域是〔〕,求函数g(x)=f(x)+的值域。

解:(1)y=-1+ ∵≠0 ∴y≠-1

故函数y=的值域为(-∞,-1)∪(-1,+∞)

(2)由函数关系式,得 ex,∵ex>0,即>0

解得y>2或y<-1,故函数的值域为(-∞,-1)∪(2,+∞)

(3)由函数关系式变形、整理,得2yx2-4yx+3y-5=0,当y=0时,-5=0矛盾,故y≠0

∵x∈R

∴Δ=(-4y)2-4·2y(3y-5)≥0,即0≤y≤5,故0<y≤5,函数的值域为(0,5]

(4)设t= ∵≤f(x)≤ ∴≤1-2f(x)≤即t∈[],且f(x)=(1-t2),于是

g(x)=-t2+t+=-(t-1)2+1,t∈[

当t=时,gmin(x)=

当t=时,gmax(x)=

≤g(x)≤,故函数g(x)的值域为[

说明:求值域常用方法有:

(1)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值域;(2)根据反函数求二次函数的值域;(3)对于可化为二次函数型时,利用判别式法求值域,但要注意某些限制条件;(4)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值域;(5)通过函数的图像和变量代换求出函数的值域。

本题通过求函数值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运算能力,加深对反函数、二次函数及函数单调性等数学概念的理解,使之具备思维的多向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能力。

例11 已知f(x)=x3,证明f(x)在R上是增函数。

证明:设x1,x2∈R且x1<x2,则

f(x1)-f(x2)=x13-x23=(x1-x2)(x12+x22+x1x2)

=(x1-x2)[(x1+x2)2+x22

∵x1<x2

∴(x1+x2)2+x22>0,(否则x1=x2=0)

又x1-x2<0

∴(x1-x2)[(x1+x2)2+x22]<0

即  f(x1)-f(x2)<0,f(x1)<f(x2)

∴f(x)=x3在R上是增函数。

说明:通过单调性证明,训练学生运算能力,使之具备将f(x1)-f(x2)化为几个能确定符号的因式的积的能力。

注意:①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②单调性是函数在某一区间的“整体”性质,因此定义中的x1、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若求单调区间则应求“极大”区间。③由于定义是充要性命题,因此单调性使得自变量间的不等关系和函数值之间的不等关系可以“正逆互推”。

例1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2x-()X;

(2)f(x)= +;

(3)f(x)=·;

(4)f(x)=lg(x+);

(5)f(x)=

解:(1)奇函数

(2)函数定义域为(-∞,0)∪(0+∞)

f(-x)=

=(-x)

=(-x)()

=(-x)(

=f(x)

所以函数为偶函数

(3)由    得x=1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1},它不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实数集,故此函数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4)函数的定义域为R。

f(x)+f(x)=lg(-x+)+lg(x+)

=lg(-x+)(x+)=lg1=0

即  f(-x)=-f(x)

所以函数为奇数函数

(5)函数的定义域为R。

f(-x)=

故f(x)是奇函数

注  研究函数奇偶性应注意:

(1)f(-x)=f(x)与f(-x)=-f(x)中x应是定义域内任意值;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应是关于原点对称取值的实数集,否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3)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

例13  已知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是8,且等式f(4+x)=f(4-x),对一切实数 x成立,判断f(x)的奇偶性。

解:f(-x)=f[4-(4+x)]=f[4+(4+x)]=f(8+x)=f(x)

故f(x)是偶函数。

说明:通过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推导其奇偶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备正确 的思维取向,提高能力层次。

例14  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减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解:设x1、x2<0且x1<x2,则0<(-x2)<(-x1)

∵f(x)在(0,+∞)上是减函数

∴f(-x2)>f(-x1)…… (1)

又∵f(x)是奇函数 

∴f(-x2)=-f(x2),f(-x1)=-f(x1)代入(1)式得 

-f(x2)>-f(x1) 从而

         f(x2)<f(x1)

由此可知:函数f(x)在(-∞,0)上是减函数。

说明:通过应用奇偶性、单调性,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之具备转化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

4.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

闭区间[α,β]上的函数f(x)=ax2+bx+c(a≠0),当-∈[α,β] 时 ,最值从f(-),f(α),f(β)中比较得出。当-[α,β]时,最值从f(α),f(β)中比较得出。

例15  求函数y=3x2-12x+5当自变量x在下列范围内取值时的最值。

(1)0≤x≤3      (2)-1≤x≤1

解:对称轴x=2

(1)∵2∈[0,3] ∴当x=2时,ymin=-7

x=0时,ymax=5

(2)∵2[-1,1] ∴当x=1时,ymin=-4

当x=-1时,ymax= 20

5.反函数

(1)式子y=f(x)表示y是自变量x的函数,设它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C,我们从式子y=f(x) 中解出x,得到式子x=φ(y),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φ(y),x在A中 都 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φ(y)就表示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φ( y),叫做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x=f-1(y),即 x=φ(y)=f-1(y)

习惯上,一般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为此对调式子x=f-1(y)中的字母x、y, 把它改写成y=f-1(x)

(2)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像关于y=x对称。

(3)原函数与反函数在对应的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同。

(4)若函数的反函数是奇函数,则原函数也是奇函数。

(5)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6)f-1(f(x))=x,x∈A,f[f-1(x)]=x,x∈C。

6.幂函数:y=xa,定义域是使xa有意义的实数,图像过(1,1)点,a>0时,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a<0时,在第一象限内是减函数。

例16  已知幂函数f(x)=x(m∈Z)为偶函数,且在(0,+∞) 上是增函数,求f(x)的解析式。

:∵f(x)=x在(0,+∞)上是增函数

∴4-(m-1)2>0  解之得:-1<m<3

又∵m∈Z ∴m=0,1,2,代入得:

f(x)=x3,f(x)=x4,f(x)=x3

又∵f(x)为偶函数

∴f(x)=x4

说明:通过求幂函数的解析式,训练学生自觉运用幂函数的性质使之具备解决待定系数法确 定幂函数解析式的能力。

例17  函数y=a|y|(a>1)的图像是(  )

解:由于y=a|x|(a>1)是偶函数,其图像关于y轴对称,故可先画y=ax(x≥0,a >1)的图像,然后再沿y轴翻折。

应选B。

说明:通过函数定义域及其奇偶性,判断值域,使学生具备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维能力。

7.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在指数式ab=N中(a>0且a≠1),则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b=logaN, 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记作lgN,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记作lnN。

(2)指数运算法则(略),对数运算法则(略)。

(3)若lgx=a+b,其中a∈Z,b∈[0,1),则称a为x的常用对数的首数,b为x的常用对数的尾数,当x=a×10n,1≤a<10时,则lgx的首数为n。

(4)对数恒等式  a=N(a>0,且a≠1)

对数换底公式  logaN=logbN/logba(a、b>0且≠1)

(5)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性质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解析式

y=ax(a>0,a≠0)

y=logax(a>0,a≠1)

定义域

x∈R

x∈R+

值  域

y∈R+

y∈R

单调性

a>1,R递增

0<a<1时,R递减

a>1时,R+递增

0<a<1时,R+ 递减

特征点

(0,1)

(1,0)

值  的分  布

x<0

x=0

x>0

0<x<1

x=1

x>1

a>1

0<y<1

y=1

y>1

a>1

y<0

y=0

y>0

0<a<1

y>1

y=1

0<y<1

0<a<1

y>0

y=0

y<0

 (6)例题赏析

例18  求函数y=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且只需

∴x<-3或x≥2,且x≠-1-

故函数定义域为{x|x<-3或x≥2,且x≠-1-

例19设a>0,a≠1,又b=(a-a)求loga2(b+)n

解:∵b=(a-a) ∴(a+a)

∴log(b+)n=loga2(a)n =loga2a=

说明:通过本题,训练学生运算能力,使之具备正确应用对数、指数性质的能力。

例20  已知函数f(x)=

(1)判断它的奇偶性。

(2)求证它是单调递增函数。

(3)求它的反函数。

解:(1):∵10x+10-x≠0   ∴定义域为R

f(-x)= =-f(x) 

∴f(x)为奇函数。

(2):任取x1、x2∈R,且x1<x2,则

f(x2)-f(x1)=

当x2>x1时,10>1 10<1

∴10-10>0

又(10+10)·(10+10)>0

∴f(x2)>f(x1)

∴f(x)为增函数。(变形f(x)=更容易些)

(3)y=去分母得 y·102x+y=102x-1

(1-y)102x=1+y

当y=1时,x无解

当y≠1时,102x

显然当>0时,即-1<y<1时,x有解。

≤0时,x无解

∴当-1<y<1时,2x=lg

即x=lg[] (-1<y<1)

∴反函数为:y=lg (-1<x<1)

说明:此题f(x)的形式变化可使解题难易程度变化。本题以f(x)为载体全面地训练学生对函 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使之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

例21  已知函数f(x)=lg(x+)-lg

证明:(1)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2)f(x)为单调函数。

证明:(1)∵x∈R

f(-x)=lg(-x+)-lg

=lg

=-[lg(x+)-lg

=-f(x)

∴f(x)是奇函数,故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2)设x1,x2∈R,且x1<x2

∴x2-x1

∴x2+>x1+

∴f(x2)>f(x1)

∴f(x)为单调递增函数。

说明:本题通过奇偶性、单调性证明,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使之加深对函数性质理解,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8.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

(1)指数方程是一种超越方程,指数方程的解法大致分类有四种:(A)af(x)=ag(x),其中a>0且a≠1,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化为代数方程:f(x)=g(x) (B)形如a2x+b·ax+c=0的指数方程,用换元法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解。 (C)用对数知识。如af(x)=bg(x)(a>0且a≠1,b>0且b≠1)两边取对数,从而求解x (D)用图像 法求近似解。

(2)对数方程也是超越方程,对数方程的主要类型有:(A)基本型:logax=b (B)同底数型:logaf(x)=logbg(x) (C):形如:log+blogax+c=0的代换型,各类型方程解法相对固定,均能化为代数方程解之,但要注意验根。上述类型以外的对数方程可用图像法求近似解。

(3)解对数方程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A)利用公式logaM+logaN=logaMN作恒等变形可能产生增根。例如,解方程lg(2x-1)+ lg(3x-7)=0时。

(B)利用公式logaMk=klogaM作恒等变形可能失根,例如:解方程lg(x-1)2+lg(x-1)4+lg(x-1)6=12时。

(1)两边消去对数符号可能产生增根,例如解方程logaf(x)=logag(x)时

(4)例题赏析

例22 解下列方程

(1)37x-1·125x=210x (2)7·3x+1-5x+2=3x+4- 5x+3

解:(1)37x-1·35x·210x=210x,得312x-1=1

∴12x-1=0,x=是原方程的解

(2)7·3x+1-5x+2=27·3x+1-5·5x+2

  20·3x+1=4·5x+23x+1=5x+1

()x+1=1 ∴x+1=0,即x=-1是原方程的根。

例23  解下列方程

(1)2·72x-3-3·7x-2-5=0  (2)x3lgx=100x5

解:(1)令7x=t,则2t2-21t-5×73=0

* t1=35,t2=-(舍)

由7x=35得x=1+log75是原方程的解

(2)两边取以10为底的对数,方程化为3lg2x-5lgx-2=0,从而lgx=2,-.解得 x=100或x=10,检验知x=100,x=10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通过例1、例2,训练学生解指、对数方程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方法,使之具备解较简单 指对数方程的能力。

例24  解方程:log0.5xx2-14log16xx3+40log4x=0

解:x>0,当x≠1时,利用换底公式将原方程化为:

 

 

  ∴

  ∴x=4或x=

经检验4,都是原方程的根。

由于换底时,可能失根1,经检验x=1是原方程的根。

∴x=4,x=1,x=都是原方程的根。

说明:通过本题,训练学生寻找失根的能力,使之具备解复杂方程的能力。

9.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都是超越不等式,其解法与它们的方程解法有点类似(比如换元法) 。解这样的不等式需要用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对其底数是否大于 1或小于1及定义域要特别重视。

例25  解下列不等式

(1)9-7-12>0

(2)log0.3<log0.3

(3)loga()+loga(

(4)log4(3x-1)log

解:(1) 9-7-12>03-7-12>0

* x2-x-12>0x>4或x<-3(舍)

∴原不等式的解为{x|x>4}

(2)原不等式化为:

  解之得:3<x<5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3<x<5}

(3)原不等式化为 x2loga()+4xloga() >5loga()

当a>1时,loga()<0,则x2+4x-5>0解得x<-5或x>1

当0<a<1时,loga()<0,则x2+4x-5<0解得-5<x<1

∴当a>1时,原不等式解集为{x|x<-5或x>1}

  当0<a<1时,原不等式解集为{x|-5<x<1}

(4)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原不等式化为

[log4(3x-1)]2-2log4(3x-1)+ =0

令t=log4(3x-1)得  4t2-8t+3≥0

解得:t≤或t≥

当t≤时,0<3x-1≤2,即1<3x≤3 ∴0<x≤1

当t≥时,3x-1≥4,即3x≥8+1

∴x≥2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0<x≤1或x≥2}

说明: 通过解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训练学习应用函数性质能力,使之具备解指数不 等式与对数不等式的能力。

10.综合问题

(1)函数y=f[(x)]可看成是函数y=f(u)与u=(x)复合而来的。或称y=f[(x)]是 y=f(u)与u=(x)的复合函数。在此时u=(x)的值域应为y=f(u)的定义域的子集。例如 :y=102x-1可以看作是函数y=10x与u=2x-1复合而成的。

(2)y=f[(x)]的定义域是指使得u=(x)有意义且同时使y=f(u)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 。记此定义域为D,当x∈D时,u的值域为D′,当u在D′内变化时,此时y的取值集合称为 y=f[(x)]的值域。

(3)在复合函数y=f[(x)]中,若u=φ(x)在区间(a,b)上是单调函数,复合函数y=f(u) 在区间((a), (b))或((b),(a))上是单调函数,那么复合函数y=f[(x)]在区间(a,b)上也一定是单调函数,它的增减性如下:当u=(x)与y=f(u)的增减性相同时,y =f[(x)]是增函数,否则为减函数。

(4)通过对函数图像的平移、对称等变换,可使函数形式变得更为简洁。

(A)y=f(x+a)的图像:是将y=f(x)图像左移a个单位。

(B)y=f(x)+b的图像:是将y=f(x)图像上移b个单位。

(C)y=-f(x)的图像:是将y=f(x)图像关于x轴对称而得到。

(D)y=f(-x)的图像:是将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得到。

(E)y=|f(x)|图像:是将f(x)<0的部分曲线关于x轴对称、同时将f(x)≥0的部分曲线保 持不变。

(F)y=f(|x|)的图像:是将x≥0处的图像y=f(x)保持不变,x≤0处的图像 由y=f(x)(x ≥0)关于y轴对称而得到。

(5)如果f(m+x)=f(m-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m对称,若f(x)=f(2m-x),则y=f(x) 图像关于x=m对称。

(6)函数y=f(x-m)与y=f(m-x)的图像关于x=m对称。函数y=f(x)与y=f(2m-x)的图像关于x=m对称。

(7)函数的最值问题与含参问题是两类重要题型,其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提高能力很有帮助。

(8)例题赏析:

例26  求函数y=log0.2(2x2-x-3)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讨论其单调性 。

解:设2x2-x-3=u,则函数可以看成是y=log0.2u与u=2x2-x-3的复合函数。

∵2x2-x-3>0 ∴x<-1或x>

∴函数定义域为{x|x<-1或x>

当x<-1或x>时,u=2x2-x-3∈(0,+∞)

∴y∈R,即值域为R

当x<-1时u(x)   y=log0.2u  ∴y=log0.2u(x)

当x>时u(x)   y=log0.2u  ∴y=log0.2

∴y=log0.2(2x2-x-3)的递增区间是(-∞,-1),递减区间是(,+∞)

说明:讨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值域等均不能离开定义域,通过本题训练,使学生具备深刻认识复合函数的能力。

例27  设a>0,a≠1,f(x)=loga(x+)

(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2)求函数的反函数f-1(x);

(3)若方程f(x)=loga(2x+ak)有实数解,求k的取值范围。

 ∵x+>x+|x|≥0 ∴f(x)定义域为R。

设u=x+,则u∈(0,+∞),f(x)值域为R。

(1)f(-x)=loga(-x+)

=loga(x+)-1

=-f(x)

∴f(x)是奇函数。

(2)设y=loga(x+),则

  ay=x+ ,a-y -x

∴ay-a-y=2x  x=(ay-a-y)

∴反函数f-1(x)=(ax-a-x) (x∈R)

(3)由对数性质知loga(x+ )=loga(2x+ak)

  ∴

当k=0时,②无解,从而原方程无解。

当k≠0时,又a>0,由②得x=代入①得,

>-

>0

>0  ∴k>0

∴当k>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

说明:通过讨论复合函数的性质和方程的解,训练学生解题技能和运算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

例28  方程1+有解 。求a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x>0且x≠1且x<2lga

整理化简原方程得:x2-2lgax+4=0

∵Δ≥0,∴4lg2a-16≥0   ∴lga≤-2或lga≥2

∴0<a≤ 或a≥100

又x1·x2=4>0,x>0

∴x1+x2=2lga>0

∴a>1

故a≥100,此时 x1,2=lga±

显然  lga->0 lga+<2lga,即0<x<2 lga成立。若lga-=1则lga=,a=10,此时lga+=4是原方程的根。这就是说a≥100时,方程必有解x合条件 :0<x<2lga,且x≠1。

∴方程有解时,a的取值范围是a≥100

说明:通过含参一元二次方程的讨论,训练学生对判别式及求根公式和韦达定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使之具备正确审题,全面分析的能力。

例29  设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0)∪(0,+∞)且在(0,+∞)上单调递增,f(1)=0,解不等式:f[x(x-)]<0

解:∵奇函数f(x)在(0,+∞)上递增

  ∴f(x)在(-∞,0)上单调递增

又f(-1)=-f(1) ∴f(-1)=f(1)=0

∴当x∈(-1,0)∪(1,+∞)时f(x)>0

当x∈(-∞,-1)∪(0,1)时 f(x)<0

∴又x(x-)=(x-)2-≥->-1欲使f〔x(x-)〕<0成立,则必有

x·(x-)∈(0,1),即

0<x(x-)<1,解之得:

<x<0或<x<

说明:通过解抽象函数不等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备分析抽象函数性质的能力。

例30  对于k∈N,用Ik表示区间(2k-1,2k+1]。已知x∈Ik时,f(x)=(x-2k)2,求集合Mk={a|使方程f(x)=ax在Ik上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的a的值}

解:y=f(x)图像就是将y=x2(x∈(-1,1])向右平移2k个单位所得,其中k∈N

设y1=f(x),y2=ax,同集合Mk可知,若a∈M,则函数y1=f(x)与y2=ax图像有两个交点,即当x=2k+1时,0<y2≤1

∴0<a≤

∴Mk={a|0<a≤,k∈N=,即Mk=(0,)

说明:通过化简集合,训练学生图像变换,数形结合能力,使之具备用图像法分析方程根的 能力。

例31  设函数y=f(x)定义在R上,当x>0时,f(x)>1,且对任意m,n∈R, 有f(m+n)=f(m)f(n),当m≠n时,有f(m)≠f(n)

(1)证明:f(0)=1    (2)证明:f(x)为增函数

证明:(1)令m=0,则对任意n∈R,有

   f(n)=f(n+0)=f(0)f(n)

   ∴f(0)=1

(2)设x<0则-x>0且x+(-x)=0

由(1)知 f[x+(-x)]=1

   又 f[x+(-x)]=f(x)·f(-x),f(-x)>1

   ∴f(x)=∈(0,1)

故当x<0时 f(x)∈(0,1)  当x=0时 f(x)=1,当x>0时f(x)>1

即对任意x∈R,f(x)>0成立。

设x1,x2∈R,且x1<x2,则x2-x1>0,x2=x1+(x2-x1),f(x2-x 1)>1

f(x1)-f(x2)=f(x1)-f[x1+(x2-x1)]=f(x1)[1-f(x2-x1)]<0

∴f(x1)<f(x2),f(x)为增函数。

说明:通过证明f(x)的单调性,训练学生讨论抽象函数f(x)性质的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逻 辑思维能力。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右图,I是全集,M、P、S是I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的集合是(   )

A.(M∩P)∩S

B.(B∩P)∪S

C.(M∩P)∩

D.(M∩P)∪

2.函数y=的值域为(  )

A.(-∞,)             B.(0,)

C.[,+∞]            D.[0,+∞)

3.若函数f(x)=中,当x<-1时,f(x)是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  )

A.a>1                B.-1<a<1

C.a>1或a<-1            D.-1<a<1且a≠0

4.函数f(x)=log(6-x-x2)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A.[-,+∞]            B.[-,2]

C.(-∞,-)             D.(-3,-

5.函数y=log(x++1)(x>1 )的最大值是(  )

A.-2        B.2        C.-3         D.3

6.函数y=a|x|(a>1)的图像是(  )

A         B          C          D

7.已知函数f(x)存在反函数,且f(x+1)的图像过点(0,2),那么下列函数中,可能是f(x) 的反函数的是(  )

A.y=1+(0≤x≤2)            B.y=1-(-2≤x≤2)

C.y=2-(0≤x≤2)            D.y=(0≤x≤2)

8.设<()b<()a <1,那么(  )

A.aa<ab<ba      B.aa<ba<ab

C.ab<aa<ba     D.ab<ba<aa

9.设f(x)是以4为周期的偶函数(x∈R),已知x∈[0,2]时,f(x)=x ,则(  )

A.f(3)<f()<f()              B.f(3)<f()<f()

C.f()<f(3)<f()              D.f()<f(3)<f()

10.已知恒为正数,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                     B. <a≤

C.a>1                     D. <a<或a>1

(二)填空题

11.函数y=的定义域为      .

12.已知函数f(x)=ax+m的图像经过点(1,3),其反函数f-1(x)的图像经过点(2,0) ,那么函数f(x)的解析式是      .

13.已知定义在闭区间[0,3]上的函数f(x)=kx2-2kx的最大值为3,那么实数k的值是    .

14.方程log2(9-2x)=3-x的解集是       .

15.如果奇函数f(x)在区间[a,b](a,b>0)上是增函数且有最小值3,则f(x)在区间[-b,-a ]上的最大值是      .

(三)解答题

16.求函数f(x)=(a>0,a≠1)的定义域.

17.已知函数f(x)=(a≠0)的图像过点(-4,4),且关于直线y=-x 或轴对称图形,试确定f(x)的解析式.

18.已知函数f(x)=loga(x-ka),g(x)=loga2(x2-a2)

(1)用k、a表示f(x)、g(x)的公共定义域;

(2)如果方程loga(x-ka)=loga2(x2-a2)有解;k的取值范围如何?

19.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绿化,某房地产公司要在拆迁地长方形ABCD上规划出一块长方 形地面建造公园,公园一边落在CD上(如图),但不得越过文物保护区△AEF的EF.问如何设计才能使公园占地面积最大,并求这最大面积. 其中AB=200m,BC=160m,AE=60m,AF=40m.

19题图

20.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有最小正周期2,且x∈(0,1)时,f(x)=。(1)求f(x)在[-1,1]上的解析式;(2)证明f(x)在(0,1)上是减函数;(3)当λ取何实数值时,方程f(x)=λ,在[-1,1]上有解.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C 2.B  3.D 4.B  5.A 6.B  7.A 8.C 9. D 10.D

提示:

1.了解并集、交集以及两集合互补的含义.

2.给出函数的定义域为[1,+∞),又y=, 故函数在[1,+∞)上是减函数,且y>0.

3.x<-1时,f(x)=x2-2x-3是减函数,而f(x)是增函数,故0<a2<1选D.

4.函数f(x)的定义域为(-3,2).且f(x)由u=-x2-x+6与y=复合而成.

5.当x>1时,x++1=(x-1)+ ]+2≥2+2=2+2=4.当且仅当x-1=,即(x-1)2=1,即x=2时,上式中等号成立,并注意y=在(0,+∞)上是减函数.

6.y=,先作y=ax(x≥0)图像,因为y=a|x|是偶函数,故选B.

7.f(x)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可得到f(x+1)的图像,故f(x+1)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f (x)的图像.于是f(x+1)的图像过点(0,2),则f(x)的图像过点(1,2),从而f-1(x)的图像过点(2,1).依此验证可排除C、D,但B给出的函数无反函数.

8.依<()b<()a<1有0<a<b<1.用特殊值排除法,取a=,b=.

9.先画上函数在[0,2]上的图像,再根据周期为4和偶函数画出整个图像,然后比较大小.

10.由解得.

(二) 11.[1,3] 12.-2 13.1或-3. 14.{0,3}  15.

提示:

11.4-≥0≤4x2-4x+5≤2x2-4x+3≤01≤x≤3.

12.根据 代入f(x)求出a=2,m=1,故f(x)=2x+1.

13.f(x)=k(x2-2x),分k=0,k>0,k<0讨论.

14.由原方程,得9-2x=23-x,经变形得(2x)2-9·2x+8=0,可解得2x=1 或2x=8,于是x=0或x=3,并作检验而得.

15.利用函数奇偶性不难求出最大值是-3.

(三)16.由于是有

当a>1时有解得x≤-

当0<a<1时有解得-≤x<0.

因此f(x)的定义域,当a>1时为(-∞,-);当0<a<1时为[- ,0].

17.由于(1,)是f(x)的图像上一点,又f(x)的图像关于直线y=-x 对称,故点(-,-1)也是f(x)图像上一点,故有可解得

因此得f(x)=

18.(1),得

当ka<-a即k<-1时,ka<x<-a或x>a;当-a≤ka≤a 即-1≤k≤1时,x>a;当ka>a即k>1 时,x>ka其中a>0,a≠1。

故当k<1时所求公共定义域为(ka,-a)∪(a,+∞)

当-1≤k≤1时所求公共定义域为(a,+∞)

当k>时所求公共定义域为(ka,+∞)

(其中a>0,a≠1)

(2)

由③得x=,代入①,②得>0 解得k<-1或0<k<1.

19.如图所示,设PH=x,由△FKP∽△FAE,则,故FK= (200-x),PG=DF=1 20+ (200-x).

设公园占地面积为y,则

y=x〔120+ (200-x)〕=-x2+x=-(x-190)2+×1902并且140≤x≤200.

因此当x=190时,y最大值为.

20.(1)设x∈(-1,0),则-x∈(0,1),又f(x)为奇函数。

所以f(x)=-f(-x)=-=-

由f(0)=f(-0)=-f(0)f(0)=0

又f(x)的周期为2,f(1)=f(-2+1)

=f(-1)

=-f(1)f(1)

=f(-1)=0

f(0)=f(1)=f(-1)=0

故在区间[-1,1]上

f(x)=

(2)设0<x1<x2<1

f(x1)-f(x2)=

因为  0<x1<x2<1  2x1-2x2>0,2x1+x2-1>0

所以 f(x1)-f(x2)>0,即f(x1)>f(x2)

且f(x)在(0,1)上单调递减

(3)当且仅当λ在函数y=f(x),x∈[-1,1]的值域内取值时,方程f(x)=λ在[-1,1]上有解

因为 f(x)在(0,1)上单调递减,

且 f(0)=,f(1)=

所以  <f(x)< ,即f(x)∈

()

且  f(x)为奇函数,x∈(-1,0)时-x∈(0,1),

f(-x)∈()即-f(x)∈() ,

f(x)∈(,-)

又f(-1)=f(0)=f(1)=0

故 当λ在()∪(-,-)∪ {0}内取值时,方程f(x)=λ在[-1,1]内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