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数学试卷 - 高中三年级数学试题 - 正文*

高三数学第二次模拟测试

2014-5-11 0:19:58下载本试卷

高三数学第二次模拟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2.设方程的根为α,[α]表示不超过α的最大整数,则[α]是 (  )

A.1       B.2        C.3        D.4

  3.若“pq”与“pq”均为假命题,则 (  )

  A.命题“非p”与“非q”的真值不同 B.命题“非p”与“非q”至少有一个是假命题

 C.命题“非p”与“q”的真值相同  D.命题“非p”与“非q”都是真命题

 4.设1!,2!,3!,……,n!的和为Sn,则Sn的个位数是  (  )

A.1       B.3        C.5        D.7

 5.有下列命题①;②()=;③若=(,4),则的充要条件是;④若的起点为,终点为,则轴正向所夹角的余弦值是,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

A.16  B.18  C.20  D.22

                      图1

 7.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3,BB1=4.长为1的线    图2

段PQ在棱AA1上移动,长为3的线段MN在棱CC1上移动,

点R在棱BB1上移动,则四棱锥R–PQMN的体积是( )

A.6   B.10   C.12    D.不确定      

 8.用1,2,3,4这四个数字可排成必须含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有 (  )

A.265个      B.232个       C.128个      D.24个

 9.已知定点,动点轴正半轴上,若取得最大值,则点的坐标是 ( )

A.  B.  C.  D.这样的点不存在

 10.设均为正数,且为常数,为变量.若,则的最大值为 (  )

A.   B.    C.    D.

 11.如图所示,在一个盛 水的圆柱形容器内的水面以下,有一个用

  细线吊着的下端开了一个很小的孔的充满水的薄壁小球,当慢

慢地匀速地将小球从水下向水面以上拉动时,圆柱形容器内水

面的高度h与时间t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               图3


                   图4

 12.4个茶杯荷5包茶叶的价格之和小于22元,而6个茶杯和3包茶叶的价格之和大于24,则2个茶杯和3包茶叶的价格比较 (  )

A.2个茶杯贵 B.2包茶叶贵 C.二者相同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对于在区间[,]上有意义的两个函数,如果对任意,均有,那么我们称在[,]上是接近的.若函数在[,] 上是接近的,则该区间可以是    .

 14.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前20项之和,则    .

 

15.如图,一广告气球被一束入射角为的平行光线照射,

其投影是长半轴长为5米的椭圆,则制作这个广告气球

至少需要的面料为    .  

图5

 16.由围成几何图形的面积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

  (Ⅰ)化简fx)的解析式;

  (Ⅱ)若0≤θ≤π,求θ,使函数fx)为偶函数;

  (Ⅲ)在(Ⅱ)成立的条件下,求满足x的集合.

18.(本小题满分12分)

甲、乙两人独立解出某一道数学题的概率相同,已知该题被甲或乙解出的概率为0.36,求:(1)甲独立解出该题的概率;  

(2)解出该题的人数ξ的数学期望.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已知三棱柱ABC—A1BC1的棱长都是2,点A1与AB、AC的距离都等于,且A1E⊥B1B于E,A1F⊥CC于F.

(1)求证:平面A1EF⊥平面B1BCC1;     图6

(2)求点A到平面B1BCC1的距离;

(3)求平面A1EF与平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0.(本小题满分12分)

某中学,由于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办学质量逐年提高。1999年至2002年高考上线人数如下: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高考上线人数

116

172

220

260

以年份为横坐标,当年高考上线人数为纵坐标建

立直角坐标系,由所给数据描点作图(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些点基本上分布在一条直

线附近,因此,用一次函数来模拟高

考上线人数与年份的函数关系,并以此来预测         图7

2003年高考上线人数.如下表: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年份代码

1

2

3

4

实际上线人数

116

172

220

260

模拟上线人数

为使模拟更逼近原始数据,用下列方法来确定模拟函数。

表示各年实际上线人数,表示模拟上线人数,当最小时,模拟函数最为理想。试根据所给数据,预测2003年高考上线人数。

 

21.(本小题满分12分)

设集合A={1,2,3,…,n} (n∈N)

(Ⅰ)从A中任取两个元素x,y(x≠y)作和式,并且我们将x+y与y+x视为不同和式,试求所有可能出现的和式相加后的总和S;

(Ⅱ)设a1<a2<a3<…<am(m∈M)是集合A中的m个元素,它们组成集合B,且满足每当ai+aj≤n(1≤I≤j≤m)时,就有某个属于B的元素ak(1≤k≤m)使得ai+aj=ak成立,试证:a1+a2+a3+…+am

 

22.(本小题满分14分)

抛物线方程,直线x+y=t与x轴的交点在抛物线准线的右边.

(1)求证:直线与抛物线总有2个交点;

(2)设直线与抛物线交点为A、B,且OA⊥OB,求P关于t的函数f(t)的表达式;

(3)在(2)的条件下,若t变化,使得原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不大于,求P的取值范围.

高三数学第二次模拟测试

一、选择题

   D B D B C ,B A B C C ,C A

二、填空题:

13. [1,2][3,4]   14.  34   15.     16.  3 

三、解答题:

17.解:(Ⅰ)…………………………………………2分

……………………………………………………4分

=…………………………6分

    (Ⅱ)当时,fx)为偶函数………………………………………………………………8分

    (Ⅲ)由……………………………………………………10分

 

………………………………………………12分

18.(理)解:(1)设甲、乙独立解出该题的概率为x,则该题不能被甲或乙解出的概率为

      (1-x)2,…………………………………………………………2分

由题意可知: 1-(1-x)2=0.36 ………………………………4分 

解得:x=0.2 ………………………………………………………6分

      (2)解出该题的人数ξ的分布列为:

        

ξ

0

1

2

P

0.64

0.32

0.04

                              ……………8分)

Eξ=0×0.64+1×0.32+2×0.04=0.4……………………………11分  

答:(略) …………………………………………………………………12分

19. 证明

(1).

∴平面A1EF⊥平面B1BCC1.…………………………………………3分 

(2)由于A1A//平面B1BCC1,故点A、A1与平面B1BCC1的距离相等.

∵ABB1A1为菱形,故A1E=A1F=.∵B1B⊥平面A1EF,

EF平面A1EF,∴BB1⊥EF,从而EF=BC=2.

∴△A1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取EF中点M,则A1M⊥EF,且A1M=1.

从而A1M⊥平面B1BCC1,即A1M是点A1与平面B1BCC1的距离,

∵点A与平面B1BCC1的距离为1.……………………………………7分

(3)设平面A1EF与平面A1B11所成的二面角的棱为直线l取B1C1的中点N,

则A1N⊥B1C1,但B1C1//EF,∴B1C1//平面A1EF,于是B1C1//l

在△A1B1C1中,A1N=∴A1M⊥l,A1N⊥l

即∠MA1N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10分

∵A1M⊥平面B1BCC1,∴AM⊥MN. ∴cos∠NA1M=

故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12分.

20解:

…………4分

 即 ① 时 ,S有最小值,其中最小值为:M= 

  ………………………………………………………8分

当且仅当时,M有最小值。∴代入①得

故2003年高考上线人数为312人  …………………………………………12分

21. 解:(Ⅰ)从A中任取两个元素作和式,当x+y与y+x为不同的和式时,共有个和式,

………………………………………………2分

      又每个元素在这个和式中出现的次数相同,且为2=2(n-1)次……4分

      故S=2(n-1)(1+2+3+…+n)=n(n2-1)……………………………………………6分

    (Ⅱ)证明:显然,a1+am≥n+1

否则a1+am≤n,依题意设存在一个ak(1≤k≤m)使ak=a1+am

又∵a1+am>am,∴ak>am,且ak∈B,这与ak为B中最大的元素相矛盾,

即a1+am≥n+1……………………………………………………………9分

      用反证法可证:a2+am-1≥n+1

       假设a2+am-1≤n,依题意设存在一个ak(1≤k≤m)使ak=a2+am-1

       又∵a1+am-1<a2+am-1≤n

       ∴另存在一个(1≤k1≤m),使=a1+am-1

       即存在两个不同的数ak∈B,且>am-1,ak>am-1

       这与题设在B中只有一个数大于am-1相矛盾,

      故a2+am-1≥n+1

      同理可证:对任意的i(1≤i≤m),有ai+am+1-i≥n+1,

      故a1+a2+a3+…+am=[(a1+am)+(a2+am-1)+…+(am+a1)]≥……12分

22. 证明:

(1)抛物线的准线 ……………………………………………………1分)

由直线x+y=t与x轴的交点(t,0)在准线的右边得:

 即4t+p+4>0 ……………………………………………………2分

∵p>0 4t+p+4>0  ∴△=(2t+p)2-4(t2-p)=p(4t+p+4)>0 ……4分

故直线与抛物线总有2个交点 …………………………………………………5分

(2)解:设A(x1,y1),B(x2,y2),则x1x2是方程①的2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

得:………………………………………………………7分

 ∵OA⊥OB ∴KOA·KOB=-1 即x1x2+y1y2=0 ………………………………8分

又∵A、B在直线x+y=t上 ∴y1=t-x1   y2=t-x2 

x1x2+y1y2=t2-(t+2)p=0

 由P>0,及4t+p+4>0 ……………………………9分

得:f(t)的定义域为(-2,0)∪(0,+∞) ………………………………10分

(3)解:由已知得:由②知x>-2且t≠0

………………………………………………………………11分

(12分)令u=t+2

在[1、2上是减函数,在(2,3上是增函数 

从而

∴当 当……………………………13分

综上所述,P的取值范围是  ……………………………………………14分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