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三数学基本知识点:数列
1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 等差、等比数列中,a
、
、n、d(q)、
“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法
3 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4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
等差数列相关公式:(1);(2)通项公式:
;
(3)前n项和公式:;(4)通项公式推广:
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1)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2)
的通项公式
;(3)对于任意的整数
,如果
,那么
;(4)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如果
,则
;(5)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1,有
;(6)对于任意的非零实数b,数列
是等差数列,则
是等差数列(7)已知
是等差数列,则
也是等差数列(8)
等都是等差数列;(9)
是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则
仍成等差数列,即
;(10)若
,则
(11)若
,则
(12)
,反之也成立
等比数列相关公式:(1)定义:;(2)通项公式:
(3)前n项和公式:;(4)通项公式推广:
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1)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均有
;(2)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如果
,则
;(3)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如果
,则
(4)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1,有
;(5)对于任意的非零实数b,
也是等比数列;
(6)已知是等比数列,则
也是等比数列;(7)如果
,则
是等差数列;
(8)数列是等差数列,则
是等比数列;(9)
等都是等比数列;(10)
是等比数列
的前n项和,①当q=-1且k为偶数时,
不是等比数列.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数列前n项和公式:;
;
;等差数列中,
;等比数列中,
;裂项求和:
;(
)
三、巩固练习(2004年高考试题)
浙江文理(3) 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2,若
成等比数列, 则
=(A) –4 (B) –6 (C) –8 (D) –10
全国卷四文理6.等差数列中,
,则此数列前20项和等于 A.160 B.180 C.200 D.220
天津卷理8. 已知数列,那么“对任意的
,点
都在直线
上”是“
为等差数列”的A.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全国卷四文18.已知数列{}为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Ⅱ)设是数列{
}的前
项和,证明
解:(I)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a2=a1q,
a5=a1q4. 依题意,得方程组a1q=6, a1q4=162.解此方程组,得a1=2, q=3.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3n-1
(II)
全国三文(4)等比数列中
,则
的前4项和为A. 81 B. 120
C. D. 192
全国三文⒆设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n},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且,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设数列{an}的公差为d(d≠0),首项为a1,由已知得:.解之得:
,
或
(舍)
全国卷三理⑶设数列是等差数列,
,Sn是数列
的前n项和,则( )
A.S4<S5 B.S4=S5 C.S6<S5 D.S6=S5
全国卷三理(2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2an +(-1)n,n≥1.⑴写出求数列{an}的前3项a1,a2,a3;
⑵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⑶证明:对任意的整数m>4,有
解:⑴当n=1时,有:S1=a1=2a1+(-1) a1=1;当n=2时,有:S2=a1+a2=2a2+(-1)2
a2=0;
当n=3时,有:S3=a1+a2+a3=2a3+(-1)3a3=2;综上可知a1=1,a2=0,a3=2;
⑵由已知得:,化简得:
上式可化为:,故数列{
}是以
为首项,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故
∴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⑶由已知得:
. 故
,( m>4)
天津卷文20.
设是一个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它的前10项和
且
,
,
成等比数列。(1)证明
;(2)求公差
的值和数列
的通项公式
证明:因,
,
成等比数列,故
,而
是等差数列,有
,
于是 ,即
,化简得
(2)解:由条件和
,得到
,由(1),
,代入上式得
,故
,
,
浙江卷文(17)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
(Ⅰ)求
;(Ⅱ)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解: (Ⅰ)由,得
,∴
,又
,即
,得
.(Ⅱ)当n>1时,
得
所以
是首项
,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广东卷17. 已知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也成等比数列. 求
的值
解:∵α,β,γ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β=2α,γ=4α,∵sinα,sinβ,sinγ成等比数列
当cosα=1时,sinα=0,与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零,故cosα=1应舍去,
北京文理(14)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是等和数列,且
,公和为5,那么
的值为___,且(文:这个数列的前21项和
的值为_____)(理: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
的计算公式为__( 3 ;(文:52)理:当n为偶数时,
;当n为奇数时,
)
湖北卷理8文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
其中a、b是非零常数,则存在数列{
}、{
}使得( )A.
为等差数列,{
}为等比数列 B.
和{
}都为等差数列 C.
为等差数列,{
}都为等比数列 D.
和{
}都为等比数列
湖南文20.
已知数列{an}是首项为a且公比q不等于1的等比数列,Sn是其前n项的和,a1,2a7,3a4
成等差数列.(I)证明 12S3,S6,S12-S6成等比数列;(II)求和Tn=a1+2a4+3a7+…+na3n
(Ⅰ)证明 由成等差数列, 得
,即
变形得
所以
(舍去).由
得
所以12S3,S6,S12-S6成等比数列
(Ⅱ)解:
即 ①
①×得:
所以
江苏卷15.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对于所有n≥1),且a4=54,则a1的数值是__2
江苏卷20.设无穷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Ⅰ)若首项,公差
,求满足
的正整数k;(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n},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
成立
解:(1);(2)
或
或
上海卷理12
若干个能唯一确定一个数列的量称为该数列的“基本量”.设{an}是公比为q的无穷等比数列,下列{an}的四组量中,一定能成为该数列“基本量”的是第 组.(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组号)①S1与S2; ②a2与S3; ③a1与an; ④q与an.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Sn为{an}的前n项和.(①、④)
全国卷一理15.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则{an}的通项
( 答案
)
全国卷一理22.已知数列,且a2k=a2k-1+(-1)k, a2k+1=a2k+3k,
其中k=1,2,3,…….
(I)求a3, a5;(II)求{ an}的通项公式
解:(I)a2=a1+(-1)1=0,a3=a2+31=3. a4=a3+(-1)2=4, a5=a4+32=13, 所以,a3=3,a5=13.
(II) a2k+1=a2k+3k = a2k-1+(-1)k+3k, 所以a2k+1-a2k-1=3k+(-1)k, 同理a2k-1-a2k-3=3k-1+(-1)k-1,
……a3-a1=3+(-1).
所以(a2k+1-a2k-1)+(a2k-1-a2k-3)+…+(a3-a1)=(3k+3k-1+…+3)+[(-1)k+(-1)k-1+…+(-1)],
由此得a2k+1-a1=(3k-1)+
[(-1)k-1],于是a2k+1=
a2k= a2k-1+(-1)k=(-1)k-1-1+(-1)k=
(-1)k=1
{an}的通项公式为: 当n为奇数时,an= 当n为偶数时,
全国卷一文17.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记为Sn.已知
(Ⅰ)求通项;(Ⅱ)若Sn=242,求n
解:(Ⅰ)由得方程组
解得
所以 (Ⅱ)由
得方程
解得
全国卷二理(19)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为Sn,已知a1=1,an+1=Sn(n=1,2,3,…)
证明:(Ⅰ)数列{}是等比数列;(Ⅱ)Sn+1=4an
证(I)由a1=1,an+1=Sn(n=1,2,3,…),知a2=
S1=3a1,
,
,∴
又an+1=Sn+1-Sn(n=1,2,3,…),则Sn+1-Sn=Sn(n=1,2,3,…),∴nSn+1=2(n+1)Sn,
(n=1,2,3,…).故数列{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证(II) 由(I)知,,于是Sn+1=4(n+1)·
=4an(n
)
又a2=3S1=3,则S2=a1+a2=4=4a1,因此对于任意正整数n≥1都有Sn+1=4an
全国卷二文(17)已知等差数列{an},a2=9,a5 =21
(Ⅰ)求{an}的通项公式;(Ⅱ)令b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解:a5-a2=3d,d=4,an=a2+(n-2)d=9+4(n-2)=4n+1;{bn}是首项为32公比为16的等比数列,Sn=.
重庆卷理9. 若数列是等差数列,首项
,则使前n项和
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是:( ) A 4005 B 4006
C 4007 D
4008
重庆卷理22. 设数列满足
(1) 证明
对一切正整数n 成立;(2)令
,判断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证(1):由递推公式得
上述各式相加并化简得
解(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