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实验中学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数学(理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
=表示( )
A.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B.焦在点y轴上的椭圆
C.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D.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2.双曲线两焦点为F1,F2,点P在双曲线上,直线PF1,PF2倾斜角之差为
则△PF1F2面积为 ( )
A.16 B.32
C.32 D.42
3.要使直线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总有公共点,实数a的取
值范围是 ( )
A. B.
C.
D.
4.与双曲线有共同渐近线,且过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
线的距离是 ( )
A. B.
C.
D.
5.过点M(-2,0)的直线m与椭圆交于P1,P2,线段P1P2的中点为P,设直线m的斜率为k1(
),直线OP的斜率为k2,则k1k2的值为 ( )
A.2 B.-2 C. D.-
6.设为单元素集,则t值的个数是 ( )
A.1 B.2 C.3 D.4
7.a、b是两条异面直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b都平行
B.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
C.过不在a、b上的任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b都平行
D.过a可以且只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平行
8.已知点F1、F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过F1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若△ABF2为锐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范围是( )
A. B.
C.
D.
9.过抛物线的焦点F的直线m的倾斜角
交抛物线于A、B两点,且A点在x轴上方,则F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AC、BD的交点,则C1O与A1D所成的角为( )
A.60° B.90° C. D.
11.直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棱长均为2,,则对角线A1C与侧面DCC1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
A. B.
C.
D.
1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且总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 )
A.线段B1C B.线段BC1
C.BB1中点与CC1中点连成的线段 D.BC中点与B1C1中点连成的线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E、F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异面直线C1O与EF的距离为 .
14.已知抛物线上两点
关于直线
对称,且
,那么m的值为
.
15.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引实轴平行线交两渐近线于Q、R两点,则PQPR之值为
.
16.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Q,由P、Q分别引其准线的垂线PH1、QH2垂足分别为H1、H2,H1H2的中点为M,记PF=a,QF=b,则MF=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7—21小题各12分,第22小题14分,共74分,解答应有证明或演算步骤)
17.解不等式:.
18.在三棱锥S—ABC中,∠SAB=∠SAC=∠ACB=90°,AC=2,BC=,SB=
|
(2)求侧面SBC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
(3)求异面直线SC与AB所成角的大小.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9.点B(-1,0)为抛物线上的定点,P、Q为动点,且在抛物线上,
当BP⊥PQ时,求点Q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0.已知,
(1)求点P(x,y)的轨迹C的方程;
(2)若直线与曲线C交于A、B两点,已知点D(0,-1)
且有AD=BD,试求t的取值范围.
|

延长PH到Q,使HQ=λPH(λ>0).
(1)求当P在E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G的方程.
(2)若轨迹G是与椭圆E离心率相等的椭圆,求λ的值.
22.如图,一条隧道横截面由一段抛物线及矩形的三边围成,各段长度见图中所示(单位:米)某卡车空载时能通过此隧道.
(1)现有一集装箱,箱宽3米,装上卡车后,箱顶高4.5米,问此车能否通过这条隧道?
(2)若卡车载货板离地面1.4米,为安全起见,集装箱顶与隧道顶部距离不少于0.1米,在可以通过隧道的情况下,长、宽各为多少米的集装箱截面积最大?
|
参考答案(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B | A | C | C | D | D | D | B | A | D | D | A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3. 14.
15.
16.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7—21小题各12分,第22小题14分,共74分)
17.
18.(1)
∵BC平面ABC; ∴SA⊥BC ∵AC⊥BC ∴BC⊥平面ACS
∵SC平面ACS ∴BC⊥SC.
(2)∵面SBC∩面ABC=BC; SC⊥BC于C,AC⊥BC于C;
∴∠SCA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SB=BC=
∴SC=4 ∵AC=2 ∴∠SCA=60°
(3)
19.解:易见
;
当
20.解:(1) (2)
21.解:(1)设Q(x, y),相应点P(x0, y0), H(3,y0),
∵HQ=λPH即QH=λHP; ∴点H分有向线段QP所成比为λ,
(2);
22.(1)不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