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东半球日照图(图3-1),完成1~2题。
图3-1
1.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空白处表示白天,则此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梅雨季节 B.黄河凌汛
C.黄河断流 D.北京沙尘暴
2.若阴影部分为6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6月7日,则北京时间为( )
A.6月6日8时 B.6月6日20时
C.6月7日7时20分 D.6月7日20时10分
读图3-2,回答3~4题。
图3-2
3.若P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推测该地位于( )
A.欧洲西部 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南沿海 D.南美西南沿海
4.P地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气候和自然带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
图3-3是我国某城市及其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该城市人口超过百万,6月22正午太阳高度为75度26分;当太阳位于其正南方时,北京时间为12时20分。读图完成5~7题。
图3-3
5.流经该城市的河流有些年份出现由暴雨引起的大汛,此大汛的形成原因及时间可能是( )
A.热带气旋控制,4、5月 B.暖锋控制,6月
C.快行冷锋控制,7、8月 D.梅雨影响,8、9月
6.计划在①②③④处待开发土地上新建一些工厂,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布局不合理的工厂是( )
A.①处建电镀厂 B.②处建水泥厂 C.③处建电视机装配厂 D.④处建棉纺厂
7.从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隶属该城市郊县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向合理的是( )
A.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
B.从城市近郊向郊县依次形成蔬菜、肉、乳、禽、蛋、水果、小麦、棉花的农业基地
C.利用热带风光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D.大力种植水稻和油菜,为城市提供粮食和食油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图3-4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8~10题。
8.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图3-4
A.93% B.23% C.13% D.60%
9.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10.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
①“十五”期间,我国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
②若干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③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大,社会步入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④青壮年承担的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增大,经济增长缓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下列自然景观描述及其对应区域正确的是(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内蒙古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自然景观
D.“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
中央工作会议指出,目前市场经济秩序依然比较混乱,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我国政府2003年的重要工作。据此回答12~16题。
12.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表明( )
A.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B.我国不注意对市场的管理
C.市场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不可行 D.市场调节具有固有的弱点
13.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体现了( )
A.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 B.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
C.政府必须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我国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14.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在于( )
A.树立政府的权威 B.保护国有经济主导地位
C.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D.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5.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最主要手段应是( )
A.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B.行政手段,因为这一手段直接、迅速
C.经济手段,严厉处罚才能恢复秩序 D.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1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这样体现开放性原则的( )
①可以打破地方保护,形成统一大市场
②可以使发明、专利为市场共用,打破垄断
③可以树立我国产品和企业信誉形象,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④所有企业都组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200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金怡濂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据此回答17~19题。
17.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获得此奖当之无愧。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③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奖命令,并将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授予金教授。这说明,我国的国家主席( )
A.是国家对外的最高代表 B.拥有公布法律的权力
C.享有荣誉授予权 D.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行使权力
19.因特网为信息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但也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告诉我们( )
A,信息社会国家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B.因特网技术不符合国家安全的需要
C.应减少国家间的信息交流 D.网络空间也没有绝对自由
解读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据此回答20~21题。
20.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这一规则的发现表明( )
A.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B.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C.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的正确反映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1.“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程序”进行的。这表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农民、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而且,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城镇退休职工生活也比较困难,社会弱势群体已成为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客观存在。据此回答22~23题。
22.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总理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他强调,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党和政府之所以倍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因为( )
①这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大局的需要
②党和国家有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国家职能
③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
④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弱势群体现象表现于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上,为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就必须( )
①消除城乡和地区差距 ②先富帮后富
③通过税收政策对过高收入加以调节 ④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而在历史上,我国对外关系在不同时期,却表现了不同特征,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据此回答24~30题。
24.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是( )
①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②开始了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④标志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25.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
③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④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2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清朝统治期间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27.关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对外关系主要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维护天朝大国地位 B.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加强与西方列强的对抗
D.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的斗争
28.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掀起的“改订新约运动”,其最大成果是( )
A.废除领事裁判权 B.获得关税自主权
C.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 D.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9.请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下列事件( )
①中国与南非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30.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C.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状态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的历史。据此回答31~35题。
31.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重大转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B.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亚洲
C.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东方文明
D.走向统一的人类历史开始显现
32.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 ②欧洲与美洲开始有了联系
③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 ④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
34.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是指( )
①欧洲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 ②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5.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交通事业的发展 B.地理知识的积累
C.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 D.航海探险家的贡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本卷共6小题,共计160分。
36.(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岭南地区有个远离县城的S村,这里土地贫瘠,人们耕地不足,过去是全县闻名的贫困村。自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收成好了,但村里新的问题出现了。
村领导和群众从本村实际出发变“问题”为财富,办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村办企业。全村工农业产值较10年前增长20倍,人均收入增长17倍,生产的一些农产品还远销日本、南亚、美国等地,全村提前进入了“小康”。
请回答:
(1)S村出现的新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该村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从“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出发,S村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办企业是________以及________。(4分)
(3)农产品远销国外,最有利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最不利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你认为“小康”后的S村,今后应如何发展?(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3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豆曾是给东北农民带来丰厚收入的农作物,被称为“金豆子”。近年来,由于受自身因素及国外廉价进口大豆的冲击,东北大豆价格一路下跌,且丧失了部分国内市场,现在农民种植大豆严重亏本,“金豆子”变成了“愁豆子”。东北农业正在出现“新东北现象”。
请回答:
(1)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它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平原组成。(每空4分,共12分)
(2)东北地区盛产大豆的地理条件是(4分)( )
①平原广阔、土地肥沃 ②中温带、半湿润区的水热条件
③大豆产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国前列 ④广大豆农的种植习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根据你对“新东北现象”的认识,谈谈入世后,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1分)
38.(28分)
朝鲜战争是中美关系史的重要事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指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和特点。(6分)
(2)20世纪40~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美国有关事实,分析变化的原因。(22分)
39.(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GDP的贡献率为46.9%,而发达国家则达70%以上。但目前消费依旧低迷,而储蓄却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妨碍启动消费的因素有:对下岗的担忧,以及医疗、养老等存在后顾之忧,导致个人消费心理趋于保守,从而选择了储蓄;我国现在虽然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属于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反映用不着的商品满街皆是,想要买的商品不是买不到,而是买不起;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较深,有钱不花,过分强调节约。
请回答:
(1)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除消费者消费的担忧?(8分)
(2)从哲学上阐明转变消费观念的重要性。(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图(图3-5)。
图3-5
材料二 1871年后国内统一市场的出卖以及从凡尔赛合约而获得的资金和重要工业基地,为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 426公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推动,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雄厚、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历史上,德国军国主义曾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二战后,德国曾分裂为西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东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1990年重新统一。
——《高中地理》选修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字母所表示的德国工业区,代表鲁尔区的是________。读图分析鲁尔区成为德国乃至世界著名工业区的有利条件________。“二战”后,德国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德国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德国经济发展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二战”后,通过“分区占领”德国是哪一次国际会议?并说明德国从分裂到重新统一的原因。(8分)
41.(3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配套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并且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图(图3-6)。
图3-6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中线和东线调水方案,是为了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9分)
(2)“2008年北京人有可能喝到长江水”。北京人喝的长江水来自哪条调水路线?该线自南向北依次经过哪些省市(写简称)?(6分)
(3)概述隋朝和元朝开凿运河工程的目的和作用。(16分)
(4)我国政府对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参考答案
1.A 2.D
此组题以地球的经纬网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重要地理事物、地理坐标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的区域自然地理概况的了解,同时考查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
3.D 4.D
此组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世界区域地理和自然带的分布状况,同时了解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5.C 6.B 7.B
此组题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首先从识图入手,明确图上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确定其地理位置,即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确定其纬度位置,根据北京时间为12时20分确定其经度位置;第二,根据影响城市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考虑盛行风向,确定 ②处建水泥厂不合理;第三,根据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确定城市郊县农业发展方向。
8.B 9.B 10.C
本组题结合第五次人口普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第8题,阅读三角形坐标图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而不是绝对量。②三个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和必然是100%。③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小到大方向一致,都向右延伸。分析某点在三项中的比重时,都从该点向该数轴的左下方作辅助线,交该数轴于一点,这个点的比重即是在该数轴上的比重。如“*”号向左下方延伸在“0~14”岁数轴上交于23%这点。第9题,新世纪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没变,仍然是“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第10题,根据我国人口的基本现状及国家实行的人口政策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有②③④点正确。
11.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程度。“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是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真实写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青藏高原的藏北高原地表形态的描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对横断山区垂直自然景观的描述。
12.D B、C观点错误,A不合题意
13.B C观点错误,D与题意无关,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采用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多种宏观调控手段,故选B。
14.D D项为根本性意义。
15.D A、B、C观点错误。
16.A ②④观点错误。
17.D ①②与题意无关
18.C A、B、D与题意无关
19.D A、B、C观点错误。
20.A B、C、D与题意无关。
21.A C观点错误,B与题意无关,D不能阐明题中之意。
22.D 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构实施的,故②中有错误之处。
23.B 城乡和地区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尽力缩小,故①是错误的。
24.B 选项④有误。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标志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的友好往来。
25.A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政治行为,缺乏经济动力。
26.B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熟练程度。
27.D 明清时期,一方面中外交流继续频繁进行(如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开始受到外来威胁。
28.C 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列强的借故拖延,运动的目标虽没有达到,但是却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
29.B 主要考查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30.D 选项A、B是选项D的具体表现。
31.D 可采用排除法,只有D选项符合史实。
32.B 选项④是“价格革命”的表现。
33.A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并逐渐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4.A 教材有明确表述。
35.C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
36.(1)剩余劳动力剩余时间兴办地方企业
(2)集体果园(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水果加工工业
(3)气候温暖湿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4)①进行科学管理,走产业集团的路子。②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37.(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2)A
(3)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4分)①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农业产业体系。(3分)②实施科技兴农,改良品种,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3分)③强化农产品标准意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3分)④发挥比较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化、专业化。(4分)⑤积极推进税费、户籍改革,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以利于土地大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分)
38.(1)目的:企图确立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包围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特点: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发动战争。
(2)1941~1945年,美国与中国结盟,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遭到日本法西斯的进攻,被迫参加战争;美国放弃中立法,加强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以扩大国内生产:法西斯主义也威胁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945~1949年,对华扶蒋反共,企图独占中国。战后美国取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霸权,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维护和扩大在中国的利益,并力图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 1949~1972年,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禁运,军事包围封锁,外交孤立。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1972~1979年,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此时经济开始衰退,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收缩的被动地位。
39.(1)国家要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4分)国家要发挥好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完善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以解除上述影响人们消费的“担忧”。(4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阻碍事物的发展。(2分)人们应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2分)目前我国消费依旧低迷,而储蓄却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应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努力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适当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4分)
40.(1)B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临近法国的洛林铁矿,莱茵河流经本区,使本区有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由北向南扩展
(2)原因:以立法加强对工业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使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国家统一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普法战争的胜利,获得工业发展的资金和资源。 影响:德国的垄断资本家力图重新瓜分世界,结成德、奥、意三国军事同盟,并以德国为核心。与协约国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雅尔塔会议。 原因:①经济上,50~7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而东德照搬前苏联模式,经济上发展缓慢,同西德差距逐渐加大。②政治上,东德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脱离群众。③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推动了东德执政党改组和分裂。④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
41.(1)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江河径流量小等。(合理即可给分)
(2)中线。鄂、豫、冀、京。
(3)目的:隋朝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则是为了解决南粮北调的运输困难。 作用:隋朝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元朝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并与南方原有的运河相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4)意识具有能动性,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复杂事物中,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