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高 一 物 理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I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选错或不选不得分)
1、关于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功有正负,所以功是矢量 B、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一定无位移
C、功的多少是由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大小确定的
D、力对物体做功少,说明物体的受力一定小
2、下列关于使用机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际情况下,使用机械总是费功的
B、不管什么情况下,使用机械都不可能省功
C、使用机械一定可以省力 D、使用机械可能更费力
3、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到落回到抛出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
对小球做的功为:…………………( )
A.0 B.-Fh C.Fh D.-2Fh
4、关于功率公式P=和P=Fv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P=知,只要知道W和t就可求出任意时刻的功率
B.由P=Fv只能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C.从P=Fv知,汽车的功率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从P=Fv知,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
5、设飞机在飞行中所受空气阻力与它的速率平方成正比,当飞机以速率v水平匀
速飞行时,发动机的功率为P。若飞机以速率3v水平飞行时,发动机的功率为:…
………………………………( )
A.3P B.9P C.18P D.27P
6、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为h、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经历时间t到达斜面底端,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物体刚滑到斜面底色端时,重力的功率是:……………………………( )
A、mgv B、mgvsinθ C、mgvcosθ D、mgvtanθ
7、某机械的效率为2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总功是有用功的5倍 B、总功是额外功的5倍
C、额外功是有用功的5倍 D、有用功是额外功的4倍
8、某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动能减少了70J,已知其中一个力做功140J,物体克服另一个力做功60J,则第三个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
A. 150J B、-150J C、10J D、-10J
9、速度为v有子弹,恰好可穿透一块固定着的木板;如果子弹的速度为2v,子弹穿透木板,子弹穿透木板时受到的阻力视为不变,则可穿透同样的木板:(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10、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于O点,如图1所示,小球在水 平力F作用下由最低点P缓慢地移到Q点,在此过程中F做的功为:………( )
A.FLsinθ B.mgLcosθ
C.mgL(1-cosθ) D.FLtanθ
11、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若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则下落时间为落地时间的一半时,
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比为:………………………( )
A.1:3 B.1:4 C.1:2 D.1:1
12、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时,机械能一定不守恒
B、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机械能有可能守恒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13、一条河宽100m,水流速度为3m/s,一条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关于船过河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船过河的最短时间是20s B.船要垂直河岸过河需用20s的时间
C.船不可能垂直河岸过河 D.船过河的最短时间是25s
14、关于平抛运动的性质,正确的是:……………( )
A.变加速运动 B.匀变速运动 C.匀速率曲线运动
D.不可能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15、从同一高度同时以20m/s 的初速度抛出两个小球, 一球竖直上抛,另一个球竖直下抛,则它们落地的时间差为:………………( )
A、3s B、4s C、5s D、6s
16、斜向上的物体经过最高点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零 B、加速度是零 C、速度最小 D、加速度最小
二、填空题实验题(每空格2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7、有一斜面高为2m,长为10m ,将重为100N的物体沿斜面由底端匀速拉到顶端,需要平行于斜面的拉力为25N,则有用功为____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______J.斜面效率为___________.
18.一个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速率达到v,然后换成一个方向相反大小为3F的恒力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回到出发点,则物体回到原出发点时的速率为 .
19、从手中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5s时间小球落回手中,若空气阻力不计,那么抛出时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m/s, 小球上升的最大的高度是________m(g取10m/s2)
20、将小球以10m/s的初速度斜向上抛出,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0角,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那么,小球在0.8s内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m. 0.8s末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 .
2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 m/s2,所用的重物的质量为m(kg),实验中得到
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2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外连续的4个点A、B、C、D
作为测量的点,经测量知道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 cm、70.18cm、
77.76 cm、85.73 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打O点运动到打C点,重力势能
减少量等于___________J,动能的增加量
等于____________J.(取3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共32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只有最终结果的不得分。)
22.、如图所示,斜面高l m,倾角θ=300,在斜面的顶点A以速度vo水平抛出一
小球,小球刚好落于斜面底部B点.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求:小球抛出的
速度v0和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23、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 kW,汽车的质量为5 ×103㎏,汽车在水平路面
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10 m/s2。
(1)汽车保持额定功率不变从静止起动后,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 m/s2时速度多
大?
(2)若汽车从静止开始,保持以0.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
能维持多长时间?
24、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了s,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
(2)由于摩擦使系统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高 一 物 理 试 题
(II卷 答题卷)
一、单选题(16×3=48分)
题 号 | 1 | 2 | 3 | 4 |
答 案 | | | | |
题 号 | 5 | 6 | 7 | 8 |
答 案 | | | | |
题 号 | 9 | 10 | 11 | 12 |
答 案 | | | | |
题 号 | 13 | 14 | 15 | 16 |
答 案 | | | | |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2×10=20 共20分)
17. __________ J __________ J 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_ m/s ____________ m
20.__________ m ________ m/s 21. _________ J _________ J
三、计算题(8+14+10=32分,解题过程解在以下答题框内)
![]()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6×3=48分)
1. C 2. C 3. D 4. D 5. D 6. B 7. A 8. B
9. D 10. C 11. A 12. B 13. D 14. B 15. B 16. C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2×10=20 共20分)
17. 200 50 80% 18. 2v 19. 25 31.25
20. 7.0 9.2 21. 7.62m 7.56m
三、计算题(共32分)
22. 【解析】:平抛可分解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t==
=
/5 s …………………(4分)
v0==
=
=
m/s………………(4分)
23、【解析】 汽车运动中所受的阻力大小为
F′=0.1mg=0.1×5×103×10 N=5×103 N …………………… (2分)
(1)汽车保持恒定功率起动时,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2分)
设当汽车的加速度为2 m/s2时牵引力为F1,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F′=ma ……………………………(2分)
得F1=F′+ma=5×103 N+5×103×2 N=1.5×104 N …………………(4分)
汽车的速度为v= m/s=4 m/s …………………(4分)
24、【解析】:(1)根据W=Fscosθ,得
摩擦力对滑块做的功为(为负功):
W1=μmg·(L+s)·cos180°=-μmg(L+s)……………(3分)
摩擦力对木板做的功为:
W2=μmgs.……………………………………………………(2分)
(2)摩擦力对系统做的总功为:
W总=W1+W2=-μmgL………………………………………(3分)
∵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系统产生的热量Q=-W总=μmgL.………………………………(2分)
答案:(1)-μmg(L+s) μmgs (2)μ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