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物理电磁感应周练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一、选择题(5*8=40)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大,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B.线圈中磁通量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C.线圈放在磁场越强的位置,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D.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快,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
|
A 越来越大
B 越来越小
C 保持不变
D 无法判断
3、光滑曲面与竖直平面的交线是抛物线。如图所示,抛物线的方程其下半部处在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上边界足Y=a的直线(图中的虚线所示)一个小金属块从抛物线Y=b(b>a)处以速度v沿抛物线下滑。假设抛物线足够长,则金属块在曲面上滑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总量是( )
A、 mg(b-a)+ B
、
C 、mgb D 、mg(b-a)
4、如图所示,圆形线圈垂直放在匀强磁场里,第1秒内磁场方向指向纸里,如图(b).若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a),那么,下面关于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说法正确是:( )
|
B.在第2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C.在第3秒内感应电流减小,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D.在第4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方向为顺时针
5、一圆形线圈,一半置于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如右图所示。
为使线圈中感应出顺时针方向的电流,应使线圈( )
A、沿+x方向平动 B、沿x轴转动90°
C、沿+y方向平动 D、绕y轴转动90°
6、如图16-2,一水平放置的圆形通电线圈1固定,从上向下看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另一较小的圆形线圈2从线圈1的正上方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两线圈平面始终保持平行且共轴,则线圈2从线圈1的正上方下落至线圈1的正下方过程中,从上往下看,线圈2中的感应电流应为( )
A、 无感应电流 B、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 先是顺时针方向,后是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D、先是逆时针方向,后是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答案 |
二、填空题(4+6)
9、如右图所示,长为L的导线下悬一小球,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做圆锥摆运动,圆锥的偏角为 ,摆球的角速度为 ,磁感应强度为B,则金属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__________
10、如图所示,导线全部为裸导线,半径为R米的圆内有垂直于圆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特斯拉,一根长度大于2R的导线MN以速率V在圆环上无摩擦地自左端匀速滑动到右端,电路的固定电阻为r欧姆,其余电阻忽略不计,在MN滑动过程中通过电阻r上的电流强度的平均值为________安培,当MN从圆环的左端滑到右端时通过r的电量为_______库.
(第9题) (第10题)
三、计算题(12+12+13+13)
11、MN为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杆,两杆相距20cm,两杆间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捧L可沿杆无摩擦地滑动,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导体棒L的质量为72g,电阻为1欧,电阻Ro=8欧,电压U=36V,当可变电阻调到8欧时,导体棒L刚好静止,求:(1)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2)如果可变电阻R短路,导体棒L向什么方向运动?
12、两个沿竖直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穿过光滑的水平桌面。它们的宽度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为L的平放在桌面上的正方形线圈的ab边与磁场边界ee′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线圈在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桌面加速直线运动。ab边进入左边的磁场时恰好做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求:(1)当ab边刚越过ff′时线圈的加速度.(2)当ab边运动到ff′gg′之间的正中间位置时.线圈又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从ab边刚越过ee′到达有磁场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圈共产生多少热量?
13、电动机牵引一根原来静止的、长L=1 m 、质量m=0.1kg的导体棒R=1Ω,竖直轨道处于B=1T的磁场中,当棒由静止上升h=3.8m时获得稳定的速度,该过程回路共产生14J的热量。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7V和1A。电动机内阻为1Ω,g=10m/s2.求:(1)棒能达到稳定的速度?(提示:此时拉力功率等于重力和安培力功率之和)(2)棒由静止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
14、如图,abcd和abcd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导轨,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导轨所在的平面(纸面)向里。导轨的a b段与a b段是竖直的,距离为L; c d段与c d段也是竖直的,距离为L。x y与x y为两根用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相连的金属细杆,质量分别为m 和m ,它们都垂直于导轨并与导轨光滑接触。两杆与导轨构成的回路的总电阻R,F为作用于金属杆x y上的竖直向上的恒力。已知两杆运动到图示位置时,已匀速向上运动,求此时作用于两杆的重力的功率的大小和回路电阻上的热功率。
答案
1.D 2.C 3.A 4.B 5.BD 6.C
9. E=B(Lsin@)2w
10. B∏Rv/2r; b∏R2/r
11. 1T; 向上运动
12. 3v2/2L; 39/32m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