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物理试卷 - 高中三年级物理试题 - 正文*

08届高三物理力学综合测试题

2014-5-11 0:29:15下载本试卷

08届高三物理力学综合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物理单位是(   )

A. 质量、米、秒

B. 牛顿、米、秒

C. 千克、米、秒

D.牛顿、米、米/秒

2. 如图所示,用两根细线把A、B两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并用第三根细线连接A、B两小球,然后用某个力F作用在小球A上,使三根细线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细线恰好沿竖直方向,两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该力可能为图中的(                    )

A. F1。    B. F2。       C. F3。     D. F4

3. 如图所示,小车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人用恒力F拉绳,若人和车保持相对静止,不计绳和滑轮质量及车与地面的摩擦,则车对人的摩擦力可能是:(   )

  A、0

  B、,方向向右

  C、,方向向左

 D、,方向向右

4. 两辆游戏赛车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图如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   )

5.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   )

A.2    B.3      C.4      D.5

6.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7.2006年5月的天空是相当精彩的,行星们非常活跃,木星冲日、火星合月、木星合月等景观美不胜收,而流星雨更是热闹非凡,宝瓶座流星雨非常壮丽,值得一观. 在太阳系中,木星是九兄弟中“最魁梧的巨人”,5月4日23时,发生木星冲日现象.所谓的木星冲日是指地球、木星在各自轨道上运行时与太阳重逢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木星与太阳黄经相差180度的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冲日”.冲日前后木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最明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6年5月4日23时,木星的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

B.2006年5月4日23时,木星的加速度小于地球的加速度

C.2007年5月4日23时,必将产生下一个“木星冲日”

D.下一个“木星冲日”必将在2007年5月4日之后的某天发生

8.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边固定有轻质弹簧,与A质量相同的物体B以速度v向A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A、B始终沿同一直线运动,则A、B组成的系统动能损失最大的时刻是(   )

A.A开始运动时  B.A的速度等于v时  C.B的速度等于零时 D.A和B的速度相等时

9.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N、F2=20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

   A.弹簧秤的示数是25N

   B.弹簧秤的示数是50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5m/s2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3m/s2

10.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的最大拉力为(  )

A、    B、   C、   D、

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0分)

二、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11. (1).(4分)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图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该同学有装置和操作中的主要错误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小车受到合外力等于小沙桶和沙的总重量,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措施:(A)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小木块,反复移动木块的位置,直到小车在小桶的拉动下带动纸带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B)调整沙的多少,使沙和小沙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请问:

①(2分)以上哪一个措施中有何重大错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在改正了上述错误之后,保持小车及砝码质量M不变.反复改变沙的质量,并测得一系列数据,结果发现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小桶及砂重量)与加速度的比值略大于小车及砝码质量M,经检查发现滑轮非常光滑,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且事先基本上平衡了摩擦力,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图乙是上述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s,结合图乙给出的数据,求出小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m/s2,并求出纸带中P点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m/s(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2.(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河水在缓慢流动时有一个规律,河中央流速最大,岸边速度几乎为零。为了研究河水流速与从岸边到中央距离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测量仪器:如图甲所示,两端开口的“L”型玻璃管的水平部分置于待测的水流中,竖直部分露出水面,且露出水面部分的玻璃管足够长。当水流以速度 v 正对“L”型玻璃管的水平部分开口端匀速流动时,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为 h,且h 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流速度v 与管内外水面高度差h的关系,该组同学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v - h 图像,如图丙所示。


v(m/s)

0

1.00

1.41

1.73

2.00

2.45

3.00

3.16

h(m)

0

0.05

0.10

0.15

0.20

0.30

0.45

0.50

(1)根据根据上表的数据和图丙中图像的形状,可猜想vh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为验证猜,请在图丁中确定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并另作 图像,若该图像的形状为     ,说明猜想正确。


(2)现利用上述测速器,由河流南岸开始,每隔1米测一次流速,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试点距岸距离 x/m

0

1

2

3

4

5

6

管内外高度差  h/cm

0

0.8

3.2

7.2

12.8

20.0

28.8

相应的水流速度 v/ms-1

根据vh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表的最后一行,对比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中水流速度 v 与从南岸到河流中央距离x的关系为:       。

三、本题共6小题,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2分) 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住斜吊着放在静止的光滑斜面上,设小球质量m=1kg,斜面倾角,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光滑斜面的质量为3kg,置于粗糙水平面上.g=10m/s2

求:(1)悬线对小球拉力大小.

  (2)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4.(14分)如图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每隔0.2秒钟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

(1)斜面的倾角a

(2)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

(3)t=0.6s时的瞬时速度v

15.(15分)如图所示,一个人用与水平方向成= 300角的斜向下的推力F推一个质量为20 kg的箱子匀速前进,如图(a)所示,箱子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0.求:

(1)推力F的大小;

(2)若该人不改变力F的大小,只把力的方向变为与水平方向成300角斜向上去拉这个静止的箱子,如图(b)所示,拉力作用2.0 s后撤去,箱子最多还能运动多长距离?(g取10 m/s2).

16.(16分)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火箭全长58.3 m,起飞重量479. 8 t,火箭点火升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五号环绕地球飞行14圈约用时间21 h.飞船点火竖直升空时,航天员杨利伟感觉“超重感比较强”,仪器显示他对座舱的最大压力等于他体重的5倍.飞船进入轨道后,杨利伟还多次在舱内飘浮起来.假设飞船运行的轨道是圆形轨道.(地球半径R取6. 4 ×103 km,地面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计算结果取二位有效数字)

(1)试分析航天员在舱内“飘浮起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2)求火箭点火发射时,火箭的最大推力.

(3)估算飞船运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

17.(16分)如图所示,一水平圆盘绕过圆心的竖直轴转动,圆盘边缘有一质量m=1.0kg的小滑块。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滑块从圆盘边缘滑落,经光滑的过渡圆管进入轨道ABC。已知AB段斜面倾角为53°,BC段斜面倾角为37°,滑块与圆盘及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μ=0.5 ,A点离B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h=1.2m。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未脱离轨道,不计在过渡圆管处和B点的机械能损失,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sin37°=0.6; cos37°=0.8

(1)若圆盘半径R=0.2m,当圆盘的角速度多大时,滑块从圆盘上滑落?

(2)若取圆盘所在平面为零势能面,求滑块到达B点时的机械能。

(3)从滑块到达B点时起,经0.6s 正好通过C点,求BC之间的距离。

18.(17分)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3.0kg的平板小车C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t=0时,两个质量均为1.0kg的小物体AB同时从左右两端水平冲上小车,1.0s内它们的 vt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m/s2.

⑴ 小车在1.0s内所受的合力为多大?

⑵ 要使A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会相碰,车的长度至少为多少?

⑶ 假设AB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会相碰,试在图乙中画出ABt=1.0s~3.0s时间内的vt图象.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4分×10=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C

ACD

AC

C

D

BD

D

D

B

二、实验题

11.(1) 主要错误是:A.长木板右端未垫高以平衡摩撩力;B.电源应改用6V交流电源;C.牵引小车的细线没有与木板平行; D.开始实验时,小车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

 (每小点1分)

①(A)中平衡摩擦力时,不应用小桶拉动小车做匀速运动,应让小车自身下滑来平衡摩擦力即可.                     (2分)

  ②由于小桶及砂的失重,拉小车的合外力F<mg,而处理数据时又将F=mg处理.因此,  。                   (2分)

(2)(2分) 2.6m/s  (2分)

12.(8分)(1)v2 h(或 v ∝ ,

       v2 = 20h,或v = )(2

      图像如右 (2), 直线 (1

         (2)数据:自左向右为:    

          0.4,0.8,1.2.,1.6,2.0,2.4 (2

              v x(或 v = 0.4x)  (1

三、解答题

13. (12分)解:(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如图                    (2分)

    F=mg

                      (2分)

    得   (2分)

  (2)以小球和斜面整体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如图                (2分)

     ∵系统静止

    (3分)

方向水平向左                (1分)

14.(14分)解:(1)由前三列数据可知物体在斜面上匀加速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1==5m/s2mg sin ama1,可得:a=30°,

(2)由后二列数据可知物体在水平面上匀减速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2==2m/s2mmgma2,可得:m=0.2,

(3)由2+5t=1.1+2(0.8-t),解得t=0.1s,即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为0.5s,则t=0.6s时物体在水平面上,其速度为vv1.2a2t=2.3 m/s。

      

15.(15分)解:(1)在图(a)情况下,对箱子有

 

由以上三式得F=120 N.

 (2)在图(b)情况下,物体先以加速度a1做匀速运动,然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对物体有

解之得s2=13.5 m.

16、(16分) 解:(1)航天员随舱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用来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航天员对支撑物的压力为零,故航天员“飘浮起来”是一种失重现象.

(2)火箭点火时,航天员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且N=5mg,此时有N-mg= ma,解得a=4 g.此加速度即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对火箭进行受力分析,列方程为F-Mg=Ma,解得火箭的最大推力为F=2.4×107N.

(3)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在地球表面,万有引力与重力近似相等,得,又.

解得h=3. 1×102 km.

17、(16分)解:(1)滑块在圆盘上做圆周运动时,静摩擦力充当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ω2R     代入数据解得:ω==5rad/s

(2)滑块在A点时的速度:UA=ωR=1m/s

从A到B的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mgh-μmgcos53°·h/sin53°=1/2mvB2-1/2mvA2

在B点时的机械能EB=1/2mvB2-mgh=-4J

(3)滑块在B点时的速度:vB=4m/s

滑块沿BC段向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a3=g(sin37°+ucos37°)=10m/s2

返回时的速度大小:a2=g(sin37°-ucos37°)=2m/s2

BC间的距离:sBC=vB2/2a1-1/2a2(t-uR/a12=0.76m

 

18(17分)解: ⑴由vt图可知,在第1s内,物体AB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为m/s2  (2分)

物体A所受摩擦力大小均为N,方向相反        (1分)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车CAB的摩擦力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2分)

⑵设系统最终的速度为v,由系统的动量守恒得:

                      (2分)

代入数据得: 方向向右                 (1分)

由系统能量守恒得:

             (2分)

解得AB之间的相对位移,即车的最小长度为:m   (2分)

⑶1s后A继续向右减速滑行,小车与B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最终达到共同速度v.

在该过程中对物体A,由动量定理得:

解得:s

即系统在s时达到共同速度,此后一起做匀速运动.

1.0s~3.0s的vt图如下所示.

评分说明:⑶中图线3分,标度2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