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5

2014-5-11 0:11:03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22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xìng)    沦 (yí)      枯(gǎo)      深(suí)

B.长(gāo)      偻 (gōu)      音 (qióng)     守 (kè)

C.漫(sù)      粗(cāo)      慰(jì)       帖 (yùn)

D.罗(yí)      倾(pǐ)      胆(què)      踟蹰 (chíchú)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隽永    余遐    灼烈    婉然    游目骋怀

B.猝然    沧凉    缥缈    剥蚀    专心至志

C.花瓣    疲惫    袅娜    幽僻     蓊蓊郁郁

D.斑驳    渲泄    雾霭    憩息    妖童嫒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               

②四百多年里,它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A.凌空而起   姿态翩然    剥蚀    坍圮

B.姿态翩然   凌空而起    剥蚀    坍圮

C.凌空而起   姿态翩然    坍圮    剥蚀

D.姿态翩然   凌空而起    坍圮    剥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B.现在,电子辞典种类五花八门、功能良莠不齐,选购到真正让人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

 C.审视当代文坛的萎顿,联想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D.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试验也屡试不爽

5.下列各句在表达上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沟通人类社会体育

思想和体育实践的精神源泉。

B.北京医院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的目的。

C.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应运而生,它们是传播惯用语的主要

媒介。

D.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秋季运动会。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为“厦门的女儿”的舒婷,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其

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B.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

尼·奥涅金》等。课文中学习过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致大海》。

C.徐志摩、穆旦、闻一多、臧克家、卞之琳、戴望舒都是中国现代诗人。他们的代表作

分别是《再别康桥》、《赞美》、《死水》、《老马》、《断章》和《雨巷》。

D.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他因长篇小说《雪国》、《古都》、《千只鹤》而获诺

贝尔文学奖,我们学习的《花未眠》是一篇著名叙事散文。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鲍叔为宰,曰           辞:告辞

B. 治国家不失其            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C. 君惠于臣              加:施加

D. 寡君有不之臣在君之国        令:善,好

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杀而其尸授之            阙秦利晋

B.欲以戮之群臣            此所谓战胜朝廷

C. 则必长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D. 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不长安君之甚

9.下列各句中补出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使(臣)不冻馁       B.是以(管夷吾)滨于死

C. 桓公使(使者)请诸鲁          D.寡君欲亲以(管仲)为戮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宥而之             请之                          

B.吾妻之我者             其居,美其服

C.能刺寡人之过者           必礼之

D.制礼义可于四方           赵王之子孙

11.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力荐管仲,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鲍叔牙解释说他这样做也是为了桓公。

C.施伯一语道破齐桓公的用心,是想重用管仲,所以建议庄公杀死管仲。 
D.齐国使者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想亲眼看到管仲被杀死,请求让管仲活着回去。  

第Ⅱ卷(共78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分)

管 仲 曰 吾 尝 为 鲍 叔 谋 事 而 更 穷 困 鲍 叔 不 以 我 为 愚 知 时 有 利 不利 也 吾 尝 三 仕 三 见 逐 于 君 鲍 叔 不 以 我 为 不 肖 知 我 不 遭 时 也 生我 者 父 母 知 我 者 鲍 子 也

13.阅读下面一首短诗,完成①——②题。(6分)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①下面的选项中对诗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诗题“盼望”寓有人生追求之意。诗中的“最喜欢”与“最高兴”都紧扣诗题,又富于变化。

B.诗中勾画出两个海员的形象。他们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表明了诗人对他们的职业特点的准确把握。

C.诗作的结构安排十分巧妙:第一节运用视觉形象;第二节运用听觉形象。两节的形式整齐而富于变化。

D.第三节中的“出发”与“到达”意思截然相反。诗人将这两个概念列在一起,显然是分出了两种态度的高下。

②诗中的“盼望出发”与“盼望到达”有什么寓意?你怎么看待它们?为什么?(答案限50字以内)(4分)

答: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8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殷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秃的梧桐”为题,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作者对梧桐的尴尬处境和坎坷遭遇的描述更引来读者对梧桐悲剧命运的同情。

B.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梧桐从茂盛到秃枝,却依然屹立不倒,实际上是借写梧桐描摹人的气节,表现作者的志趣。

C.文章构思巧妙。“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在开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既能使文章浑然一体,又增添了读者对梧桐命运的牵挂。

D.文中的对春天和秋天梧桐不同景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梧桐的大喜和大悲,其实,这种大喜大悲的人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E.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摹景物,收到传神的效果。如“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又如“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15.为什么人们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活了”?而作者却说“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4分)

答:                                           

                                      

16.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在说“它现在长了新叶”后还要补充“或者更会长出新枝”?(2分)

答:                                            

                                      

17.文中着力描写其他植物在秋风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结尾为什么归结于明年?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9.默写。(5分)

①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桑子·重阳》)

③我打江南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请将4个备选句子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2分)

门前是一条河。                        

①山门里是一个穿堂

②迎门供着弥勒佛

③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

④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21.仿写。请选择另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要求符合该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3分)

成功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40分)

22.以《我的      》为题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补充的必须是具体的“”,它可以是你生活中的心爱之物,也可以是你心中早已向往之物......;②写作过程中注意将“物”的描摹与自己内心感受的描写结合起来;③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合 计

答案

B

C

A

D

C

D

A

B

B

D

B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每两处1分,共4分)

管 仲 曰 /吾 尝 为 鲍 叔 谋 事 而 更 穷 困/ 鲍 叔 不 以 我 为 愚 /知 时 有 利 不 利 也/ 吾 尝 三 仕 三 见 逐 于 君/ 鲍 叔 不 以 我 为 不 肖/ 知 我 不 遭 时 也 / 生 我 者 父 母 /知 我 者 鲍 子 也

13.①D(2分)

②前者可理解为对过程的追求,后者可理解为对结果的追求。追求过程与追求结果都是重要的。前者甚至比结果更重要。(第二、三问言之成理即可,4分)

14.A、D(4分)

15.人们说“怕再也难活了”,是因为梧桐为蚂蚁所蚀,为风所摧折,变得光秃。作者说“谁说不会再活呢”,是因为梧桐在与蚂蚁和风的搏斗中,不曾挫了志气,每到春天,总是吐出新绿。(4分)

16.表现作者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信心。(2分)

17.衰败,枯瘦,凄冷。衬托梧桐“亭亭如青玉”的身姿和不畏秋风的坚强意志。(4分)

18.是对梧桐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既表达了对梧桐的敬仰,又表达了对梧桐命运的关切。(4分)

19.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挥斥方遒(1分)

  ②一年一度秋风劲  寥廓江天万里霜(1分)

③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1分)

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1分)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治耳者(1分)

20.④③①②(2分)

21.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