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期期中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 1--7 题(15分)
(1)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吃了。”
(2)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3)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4) 祖父常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却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是个谜。
(5)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时,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
(6)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之父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的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7)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8) 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了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9)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1、关帝庙中供奉的最主要人物是 时期的 。
2、文章分为三部分。试用竖线在下列文章段落序号间划出。
(1)(2)(3) (4) (5) (6) (7) (8) (9)
3、上小学时,为什么“我”会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
4、第四段中“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一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是
。
5、在第6自然段中,作者叙述了 的例子,赞扬了
,初步回答了 。
6、本文中,我对谢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洁的笔墨加以介绍。(4分)
。
7、下面是对本文写作技巧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的语言平淡而浅易,但主题却深刻而富于哲理。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C、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D、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做好了铺垫。
E、本文的结构是总分式,先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的不同,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3分)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黒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 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1、本段论述了居里夫人伟大发现的影响。具体论述则基本上是一直扣住“ ”这一话题(填一个词)展开的。
2、归纳居里夫人伟大发现造成的影响和意义。
3、引用哲学家、西方哲人、东方哲人的话,目的是说明 ,而下文论述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哲学意义就是证明了 。
4、写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前面一联两句诗:
5、为什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
6、阐释“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这一形象表达的涵义。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4分)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非常简短、明了,但其中蕴含的情与味却自有妙处。请写一段话(200字)赏析之。
1、 情:
2、味:
四、课内古诗文: (19分)
1、默写上句或下句: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2) , ,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英俊沉下僚。 (4) ,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 。 (6)但使龙城飞将在, 。
(7) ,天涯共此时。 (8)松风吹解带,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道阻且跻 B、故病且怠 C、根拳而土易 D、忧之太勤 E、甘受诟厉
F、峥嵘岁月稠 G、荫此百尺条 H、去不复顾
3、对以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后的词性作出分类(填写序号):
A、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C、非有能硕茂之也
D、驼业种树 E、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F、长人者
G、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H、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I、斫直删密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4、翻译下列语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3)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4)安得使予多暇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
五、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9分)
宋濂获罪
洪武十年,宋学士濂乞老归,帝亲饯之,敕其孙慎辅行。濂顿首辞,且要曰:“臣性命未毕蓬土,请岁觐陛阶。”既归,每就帝庆节称贺如约,帝念旧,恋恋多深情。
十三年失朝,帝召其子中书舍人璲,孙殿廷礼仪司序班慎,问之,对曰:“不幸有旦夕之忧,惟陛下哀矜裁其罪!”帝微使人瞰之,无恙,大怒,下璲、慎狱。诏御史,就诛濂,没其家。
先是濂尝授太子及诸王经,太子于是泣且谏曰:“臣愚戆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裁其死。”帝怒曰:“俟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帝且喜且骂曰:“痴儿子,我杀人,何与汝也!”因遍录救溺者。凡衣履入水,擢三级;解衣鞋者,皆斩之。曰:“太子溺,俟汝解衣而救之乎?”乃赦死,而更令入谒,然怒濂卒未解也。会与后食,后具斋素,帝问之故,对曰:“妾闻宋先生坐罪,溥为作福祐之。”濂至,帝令毋相见。谪居茂州,而竟杀璲、慎。
注释:(1)未毕蓬土:没死以前。 (2)失朝:失约未赴朝觐见帝王。(3)序班:官名。
(4)溥:广。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敕其孙慎辅行 B、请岁觐陛阶 C、称贺如约 D、下璲、慎狱
E、俟汝解衣而救之 F、会与后食
2、翻译下列语句:
A、先是濂尝授太子及诸王经,太子于是谏且泣曰
B、乃赦死,而更令入谒,然怒濂卒未解也
3、从朱元璋“且喜且骂”儿子一事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行为持怎样的态度?
4、用自己的话写出朱元璋阴险狠毒的三点表现。
六、作文 (40分)
走进寄宿制的晋元高级中学已经两个月了,对这里的宿舍生活或校园生活在感情上可能比较复杂,一言难尽。但无论如何,青春总是鲜活的热烈的,因此,你一定参与过或了解这里上演的有趣的活剧。请以《宿舍生活拾趣》(住宿生写)或《晋元生活拾趣》(走读生写)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006学年第一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题纸
一、1. 、 2.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3. 。
4.
5. ,
,
6.
7. 、
二、1. 2.
3. ,
4. ,
5.
6.
三、1.
2.
四、1.(1) (2)
(3) (4) (5) (6)
(7) (8) 2.A B C D
E F 、 G H 、 3. 、 、
4(1) (2)
(3)
(4)
五、1.A. B. C. D. E. F.
2.A B.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