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学科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2014-5-11 0:11:04下载本试卷

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学科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I卷(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桑(zǐ)   不(chì)  力(qián)    而不舍(qì)

B.泥(nào)   船(bó )  煮(míng)     虚御风(píng)

C.然(qiǎo)  远(bù)   热(chì)     自怨自(yì)

D.干(biě)    慰(jì)   怪(pǐ)      背谈天 (p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家酒店管理严格,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对顾客相敬如宾,因而被评为市里的先进单位。

B. 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如坐春风

C. 胡延照副市长在座谈中,特别代表上海市政府对劳苦功高的民营企业家及各企业的员工们表示诚挚谢意。

D.我与同学们一直保持着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靠得太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意义明确的一句是(  )

A.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B. 这无尽的书籍世界对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C.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客有吹洞萧者,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o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II卷(130分)

三(23分)

11.翻译下列各句(9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答: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5分)

答:

12.阅读下面的元曲,解答问题。(6分)

中吕 阳春曲

几支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1)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4分)

(2)本曲的重点写什么?(2分)

13.名句默写(8分)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③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

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20分)

(一)站着读与跪着读(节选)(12分)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的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至死,都是现成的例子。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凤毛麟角,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看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

……

说到杜甫,大抵很少敢有不敬之辞。不过也有例外。

杜甫有一首《徐卿二子歌》,是夸奖那位做官的徐先生的两个儿子的。诗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

夸奖人家的儿子到如此肉麻的地步,真让人想不到出于"诗圣"之手。我不由想起鲁迅的《立论》。杜大诗人同鲁迅笔下那些许诺人家孩子会发财、会做大官的庸夫俗子有何二致?对于杜甫这首诗,邵子湘的评语是"如此诗乃不免俗耳",王弇州的评语是"少地步"--吹捧过头了。

能够坦率地指出杜甫庸俗的一面,真难为他们了。我丝毫不想贬低杜甫的成就,但过去时代的伟大人物,常常既有其伟大崇高的一面,又有其庸俗浅陋的一面。只有顾及全人,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而要顾及全人,跪着读是不行的。

杜甫的另一首诗《杜鹃》起首便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五家的评语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

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王遵岩也有相类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正是站着读的好处。

14、根据上文中的"站着读"的例子,准确地概括"站着读"的内涵。(4分)

15、联系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自己是如何"站着读"的。(不少于80字)(4分)

(二)听 雨 的 奢 侈 (12分)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钿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连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创作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呤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太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6.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17.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6分)

五、语言表达(17分)

18. 根据第四题现代文阅读(一)的内容,以"站着读"为话题,写一条箴言送给爱读书的朋友。(不超过20字)(4分)

19. 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4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1)     (2)     (3)    (4)     

20.根据下面示例,从"蜘蛛、蜜蜂、蝴蝶、猫头鹰、乌鸦"等词语中任选两个,各写一句话,要求句子格式及表意逻辑要同例句相同。(6分)

  例句:

  啄木鸟:虽然也凭一张嘴吃饭,但是从来不说空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话,注意要符合各自不同的身份。(3分)

  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分别看守自行车。第一天数学老师竖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成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第二天,语文老师竖了一块木牌,上面的文字变成了:“另起一行,空两格。”第三天体育老师又另起炉灶了,上面写着:“         

22.作文(70分)

张洁在《我的四季》一文中写道:"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

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虚构。

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学科答题纸

11.①                                  

 

                                   

 

 


 


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B.而不舍(qiè) 远(fù) 慰(jiè)

2. C.

3. D.

4. D

5. D

6. D 

7. B

8. C

9. A 

10. B 

11.(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害:毁坏。事急:情势危急。虽:即使。且:暂且。)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所以:用来。非常礼:非同寻常的礼数。岂:难道。常礼:寻常礼数。)

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12. (1)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茂盛;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2)这支曲子重点写“晴”。

(3)这支小令开头两句写景:先写墙头杏花如雪,次写屋后青山如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13.①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②舳舻千里,酾酒临江,

③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④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14 "站着读"①要求读者与作者平等,全面看待作者,客观评价作者,②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重在形成独特见解。(每点2分,共4分)

15 略(只笼统地答得2分,有自己的具体的例子并且符合"站着读"的内涵得8分)

16. (1)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匾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2)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3)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注:答对1条得2分,共6分)

17.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2分)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2分);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种种美妙情思。(2分)(共6分)

18. (4分)例:①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②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③朋友,站着读书吧,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巨人!

19. D,B,A,C(4分)

20. (6分)蜘蛛:虽然天天在织网,可从不搞裙带关系。

蝴蝶:虽然飞去飞来传粉,却去不掉拈花惹草的坏名声。

猫头鹰:虽是昼伏夜出,但绝不干见不得阳光的事。

蜜蜂:有刺不假,却从不滥用权力。

乌鸦:虽是全身乌黑,却有一颗求真的红心。

21. 全体立正,向右看齐! (3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