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命题:张宝玉
注意事项:
⒈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⒉检测内容: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二专题。
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⒋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⒈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摭(zhí)拾 骸(hái)骨 慰藉(jí) 不屈不挠(náo)
B.抹煞(shā) 麻痹(bì) 犄(jǐ)角 瞠目结舌(chēng)
C.干瘪(biě) 须臾(yú) 横蛮(hèng) 妄自菲(fěi)薄
D.甄(zhēn)别 吮(shǔn)吸 挣脱(zhèng) 引吭(kēng)试啼
⒉下列各项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 翱翔 斑斓 按步就班
B.遨游 琐碎 笔杆 金壁辉煌
C.感慨 迷惘 决择 丰富多彩
D.灰烬 磕绊 妥帖 恪尽职守
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一句是( )
A.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启动仅三天,网上的报名人数直线上升,甚至出现一个宿舍全部报名的盛况,报考热度令人瞠目结舌。
B.国家安监局局长日前作客人民网,就安全生产等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他指出: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是工作重点,对违法者必须六亲不认。
C.“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的形势如何?应该怎样预防校园灾害事故?”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采访“两会”的小记者煞有介事,提问很专业。
D.“超女”活跃城市乡村,“唱响”遍布大江南北,媒体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趋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娱乐取向不容忽视。
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最近强调,各级领导要带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宣传、培养和发现模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
B.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往年中秋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的短信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先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C.随着副食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餐饮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并向中青年伸出魔爪。
D.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这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⒌对这一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望极,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见了,表示望得很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好汉”,指勇敢有为的人;“屈指”,弯着手指计算;“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为太岁星象征凶神恶煞。这里喻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
⒍下列对这首次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写作者伫立在六盘山上,目送雁群南去。雁群渐非渐远,终于消失在南面的天际,可他还在久久地凝望着。寄托了对走过的万水千山的怀念。
B.“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钢铁般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一切敌人的宏伟气魄。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景物描写同上阕“天高云淡”的自然景观相映,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蓝天、白云、红旗、西风、雁群、浩荡的红军队伍,真是色彩鲜明,境界开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调。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抒情言志慷慨激昂,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⒎下列对“真正的修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C.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它并不能实现某种具体的目的。
D.真正的修养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⒏下面不属于论述“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获得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
D.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三、(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人也。祖父寔,父纪,叔父谌,皆有盛名。群为儿时,寔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不行,随父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青龙四年薨,谥曰靖侯。
(选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模、逵皆坐宄诛,太祖以谢群 谢:道歉
B.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 失:失败
C.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 劝:勉励
D.讲武劝农,有以待之 待:防备
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犹卑宫室而恶衣服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⒒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群为儿时,寔常奇异之 ②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③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 ④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 ⑥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⒓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不同凡俗。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他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的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能审时度势,很有远见,刘备因为未听他的良言相劝,以至失败,深为悔恨。
C.陈群因为知人,受到太祖的敬重。他所举荐的人,太祖任用,后成为忠臣名臣。
D.陈群知人善任,力荐贤才,力谏庸君,力阻无德者,力辩蒙冤者,这些都出于公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3分)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分)
▲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
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
⑴禅寺后院的环境有何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答: ▲
⑵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
▲
⒖填写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0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 。(《沁园春·长沙》)
⑵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劝学》)
⑶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 ▲ 。(《劝学》)
⑷吾师道也, ▲ ?(《师说》)
⑸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⑹子曰:“三人行, ▲ 。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五、(20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经典的意义
李书磊
⑴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是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一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种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一一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的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⑵《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已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一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一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
⑶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的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楼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⑷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⒗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
答: ▲
▲
⒘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
答: ▲
▲
⒙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
答: ▲
▲
⒚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6分)
答: ▲
▲
六、(6分)
⒛学校拟开展“走进经典”主题读书活动。请按照下面表格要求完成该活动的方案设计。
方案要目 | 具 体 内 容 | 备 注 |
活动宗旨 | ▲ | (10字以内) |
主题标语 | ▲ | (18字以内) |
活动形式 | ①举办名作欣赏专题讲座; ② ▲ ③ ▲ | (补设两种) |
七、(60分)
2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
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 题 纸
第Ⅰ卷(共36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3分)
⑵
(4分)
⑶ (3分)
⒕⑴
(4分)
⑵
(4分)
⒖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⑵_______ _ ____,不复挺者,_______ ____。(《劝学》)
⑶故不积跬步,________ _____;不积小流, 。(《劝学》)
⑷吾师道也, ?(《师说》)
⑸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 _________。(《师说》)
⑹子曰:“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五、(20分)
⒗
(4分)
⒘
(6分)
⒙
(4分)
⒚
(6分)
六、(6分)
⒛
方案要目 | 具 体 内 容 | 备 注 |
活动宗旨 |
| (10字以内) |
主题标语 |
| (18字以内) |
活动形式 | ①举办名作欣赏专题讲座; ② ③ | (补设两种) |
七、(60分)
答案及解析
⒈C(A项中的“慰藉”的“藉”读jiè;B项“犄角”的“犄”读jī;D项“引吭试啼”的“吭”读háng)
⒉D (A项应为“按部就班”,B项应为“金碧辉煌”,C项应为“抉择”)
⒊B(A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不合语境。B项“六亲不认” 形容人没有情义或不讲情面。C项“煞有介事”,贬义,是指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据句意可用“像模像样(像个模样。指像正式的、全乎标准或本应有的样子)”等词语。D项“趋向”与“取向”位置对调。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取向:选取的方向。)
⒋D(A项“宣传、培养和发现”语序不当,可改为“发现、培养和宣传”。B项“针对”没有宾语,可在“发送”后添加“的情况”。C项“患者”“伸手魔爪”,主谓不搭配。)
⒌B(B项中“‘长城’,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解说有误。词中“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⒍A(“寄托了……的怀念”错,应为“寄托了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战友和人民的无限深情”)
⒎C ⒏A
⒐ B (A谢:道歉。B. 失:耽误;错过。 C. 劝:勉励。D. 待:防备)
⒑ D(A.为:为了/是。B. 而:连词,并列/连词,承接 。C.语气助词,呢/兼词,从这里。 D.之:结构助词,的)
⒒ C(①是陈寔对孙子的赏识夸赞。②⑤是表现陈群有远见。③是陈述刘备征拜陈群为官。④表现陈群知人。⑥表现陈群的谦让无私)
⒓ D(陈群善任人,“力谏庸君”文中没有表现)
【译文】陈群,字文长,颖川郡许昌县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有名望。当陈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陈寔总是觉得他不同凡俗,对同族的父老说:“这孩子一定能使我们的家族兴盛。”鲁国的孔融有高出常人的才干,为人傲慢,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是好朋友,以后又与陈群结交,改视陈纪为长辈,陈群由此声名显扬。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征聘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刚刚病死,徐州的佐吏迎接刘备,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他说:“袁术的力量还强大,若现在向东取徐州,一定与袁术争斗。如果吕布袭击您的后方,那时即使您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成功。”刘备(不听劝告)就带着人马东进,和袁术战斗。吕布果然乘机袭取了下邳,派兵支援袁术。刘备一败涂地,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陈群被举荐为秀才,授职柘县县令,没有去就任,跟随父亲到徐州避难。适值曹兵大破吕布,曹操征聘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便征召二人。陈群把征召的教令原封不动地退还给曹操,认为这两个人品德不好,早晚会败亡。曹操不听。后来王模、周逵果然由于为非作歹而被杀,曹操为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的陈矫和丹阳的戴乾,曹操都任用了他们。后来吴人叛乱,戴乾坚守忠义赴死,陈矫最终成为名臣,世人认为陈群是慧眼识人。
青龙年间,朝廷营建宫室,致使百姓耽误了农时。陈群上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宫室,穿粗陋的衣服,何况当今经过天下大乱以后,老百姓数量剧减,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现在的户口还比不上那时的一个大郡。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灭,国家还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现在舍弃这些需要紧急办的事务,却先兴建宫室,我恐怕老百姓就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人力,正是吴国、蜀国希望看到的。这可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希望陛下考虑这些。
当初,刘廙因为受弟弟参与魏讽谋反一事,本当斩首,陈群向太祖讲了自己的看法,太祖说:“刘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赦免他。”于是恢复刘廙的官职。刘廙感激陈群。可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情,况且本来是明主的心意,我又怎么能知道呢?”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谥号靖侯。
(选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⒔①(3分)我恐怕老百姓就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脚爪和牙齿,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水。
③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⒕答案:⑴幽静(安静,寂静等词语皆可)2分;以动衬静(以声衬静)2分。(动静结合不妥)
⑵ “诗眼”分别是“悦”“空”。(2个字1分)“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要讲出“悦”字使动用法,1分)“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要讲出“空”字使动用法,1分)“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1分)
⒖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⑵虽有槁暴,车柔使之然也。⑶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⑸师不必贤于弟子。⑹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⒗〖解析〗侧重点应在“循环”一词上,没有能体现“循环”一律3分以下。
【答案】①前人为后人规定了经典,后人用经典培养的标准和趣味阅读经典,强化了对经典的崇拜。 (答对一个2分,二个3分,三个四分)
示例:②先辈为后代设置经典制度,变经典崇拜为习惯,将其精神和价值化作气氛弥漫入日常生活。(3分)
③前人有意神化某书使之成为经典,影响后人的评价标准和趣味,这些又被继承进新文化中。(3分)
⒘〖解析〗叙述角度应该是“你”,也就是读者,“催眠者”指“经典”,“配合”是指接受指令,按要求去做。得分点:⑴角度;⑵“配合”(行为—接受、心理—态度);⑶取得的“效果”。
【答案】⑴接受经典制度给予的评价标准和趣味(2分),读者心怀谦卑和崇拜(2分),发现经典的妙处,与之保持和谐,并获得美感与满足。(2分)
示例:⑵这句话表明:既定的阅读传统过分崇拜经典,导致读者与文本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心怀谦卑,放弃了自我,既有益,又有害。(3分)
⒙〖解析〗答题区间在第3段,“它确实……和拒绝”。其中“但另一方面”提示我们从两方面作答。
【答案】⑴我们要研习经典从中接受艺术的熏陶(2分),但不可过分崇拜(陷入爱的偏执)而排斥与之相异的情调(2分)。
示例:⑵研习经典,接受其熏陶,但不因崇拜而对与经典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4分)
⑶“平常心”指既充分认识到《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本身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视野,不要盲目崇拜。同时也不要进入仇恨经典的另一个误区。(2分)
⒚〖解析〗答题思路应该是:摆出作者的观点(2分),提出自己评价(1分),举例说明(3分)
【答案】示例⑴: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谋略、关羽的忠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步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作品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反映了封建正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偏执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传承中汲取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3分)
示例⑵: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如:我们在读《诗经》《论语》时并不是自觉地被它的文化魅力而吸引,更多的是被前人已赋予它的光环荣誉吸引。评价它们总是先入为主,丧失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很符合实际,且很可观辩证,并且思想也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现实意义。
⒛答案示例:
宗旨:品读名著,陶冶情操(2分)
标语:示例①:让校园洋溢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2分)
②营造文学氛围,提升人文品位。
形式:①举行经典诗歌朗诵会;②举行“我爱文学”主题班会;③开展“与名家对话”作文竞赛等(所写内容只要切合主题即可。每处1分 共2分)
21.参见高考评分标准。